
抗日战争联络点
在办公楼东,通向未名湖的林荫小道道口不远处,在松柏森森、棘草丛丛间有条石块砌出的小路斜斜地指向土坡上一座半埋着的水泥小屋。小屋宽不过一米余,长、高皆不足三米,屋顶落满了枯叶断枝。木质的屋门也早就朽破不堪,不知去向,现已由水泥门取代,只剩下屋顶一条木质横梁,梁上红漆业已斑驳,颇有风霜之色。这座小屋原不过是污水井的入口,并无甚稀罕之处。
然而小路路口却静静地矗立着石碑一座,其文曰:

抗日战争联络点
抗日战争联络点
此处原为燕京大学第一号自动化污水井。1938年秋—1941年前后,中共地下党曾秘密地用此处为联络点,并在此传递平津与抗日根据地的文件、情报、宣传品以及军用器材等。
平淡无奇的字句道出的,却是一段何等惊心动魄的历史!
与这个小小的污水井紧密相连的,是那个风雨如晦、遍地腥云的年代。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军占领北平,北大、清华等校尽皆南迁,校园沦为日军兵营。燕京大学因是美国基督教会募捐创办,得以继续存在。在美国外交官的干涉下,日军亦不得随意闯入校园。再加上以司徒雷登校长为首的校方的同情和支持,一时间,燕大的反日爱国运动蓬勃开展,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活动也空前活跃起来。
此时的燕大虽未有日军进入,但日本人派出的便衣特务却四处活动。为安全起见,中共燕大党支部并未公开露面,而是通过领导燕大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1938年改称“自学社”)等外围组织来进行活动。“民先”一方面开展抗日宣传,四处贴传单、刷标语;另一方面积极为抗日队伍募捐,并输送队员到抗日根据地去,不少要求抗日的燕大学子就是借由这条“通道”秘密到达陕北。“民先”自办的刊物《自学》还曾经刊载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当时,燕大的地下党还担负着为抗日根据地收集运送物资、器材的任务。在燕大物理系的英籍教师帮助下,他们秘密组装了收发报机等电讯器材,运送到西山的游击队那里。日军岗哨盘查得很紧,他们就运用各种伪装手段,千方百计地瞒过去。有时,司徒雷登也把自己的汽车借给他们装运器材,因为美国当时还是中立国,日军也拿他没办法。就这样,他们先后运送了“五部收发报机,三箱空气电池,一台内燃发电机,一批照相器材、医药用品和汽油、机油、电线等”,有力地支援了根据地。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凌晨,日军包围燕大,宣布燕大即时由日军接收管理。“九日遣散学生,男女生一千余人,略携衣物,一时俱散。”(邓之诚:《南冠纪事》)中共地下党在燕大的活动被迫中止。
(文/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