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是20世纪末促进人类社会飞速发展最重要的两项技术,它们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移动通信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地面蜂窝移动通信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应用,成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2/3以上人口所使用的真正公众移动通信系统。
“蜂窝”概念的引入是解决移动通信系统容量和覆盖问题的一个重大突破。蜂窝系统的提出与实现,使得移动通信技术能够真正为广大公众提供服务。当然,蜂窝系统带来的好处是以复杂的网络及无线资源管理技术为代价的。这一点也是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自从1979年美国芝加哥第一台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的试验成功至今,移动通信已经经历了4个时代[1-8],正在向着第五代系统迈进[9-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模拟蜂窝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FDMA)技术。第一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打破了传统大区制的无线电广播和无线电台的技术理念,基于蜂窝结构的频率复用组网方案,提升了频谱利用的效率,基本保证了移动场景下语音业务的连续性,为移动通信的快速普及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窄带数字蜂窝系统,采用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技术。典型的系统有欧洲的GSM系统、北美的IS-95系统等。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容量和性能上都比第一代系统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可以提供语音业务,还可以提供低速数据业务。第二代系统使移动通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CDMA多址方式,包括有三大主流标准,即欧洲主导的WCDMA标准、美国主导的CDMA2000标准及中国主导的TD-SCDMA标准。其中,三种CDMA技术分别受到两个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和3GPP2的支持:3GPP负责DS-CDMA和CDMA TDD的标准化工作,分别称为3GPP 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双工)和3GPP 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3GPP2负责MC-CDMA,即CDMA2000的标准化工作。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开启了由以语音为主转向以数据业务为主的移动通信发展时代。1998年原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在原邮电部的领导和支持下,代表我国向国际电信联盟提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Time Division Duplex-Synchronous CDMA)标准建议。1999年11月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国际电信联盟(ITU-R)会议上,TD-SCDMA标准提案被写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接口技术规范的建议中。2000年5月,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正式批准接纳TD-SCDMA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一。这是我国第一次向国际上完整地提出自己的电信技术标准建议,是我国电信技术的重大突破。1999―2001年,在3GPP组织内开展了大量的技术融合和具体的规范制定工作。通过近两年国内外企业和机构的紧密合作,2001年3月,TD-SCDMA成为3GPP R4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了完整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首个能够提供大带宽、高速率传输的宽带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商用系统。3GPP于2005年3月正式启动了空口技术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LTE)项目,并于2008年启动了演进版本LTE-Advanced的标准化制定工作。LTE系统的目标是以OFDM和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为主要技术基础,开发出满足更低传输时延、提供更高用户传输速率、增加容量和覆盖、减少运营费用、优化网络架构、采用更大载波带宽,并优化分组数据域传输的移动通信标准。LTE/LTE-Advanced标准分为FDD和TDD两种模式,其中TDD模式作为TD-SCDMA 3G系统的后续演进技术与标准,其核心技术由中国厂商主导,也被称为TD-LTE/LTE-Advanced。LTE无线接入系统的传输峰值速率目标是:对于下行链路,当终端采用两天线接收,20MHz带宽情况下,瞬时峰值速率应满足100Mbps(频谱效率为5 bps/Hz)的设计目标;对于上行链路,当终端采用单天线发送时,瞬时峰值速率应满足50Mbps(频谱效率为2.5 bps/Hz)的设计目标。LTE-Advanced对系统性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其峰值速率目标是:下行1Gbps,上行500Mbps;所支持的最大频谱效率是:下行30 bps/Hz(天线配置8×8),上行15 bps/Hz(天线配置4×4)。
在5G时代,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成为移动通信发展的两大驱动力,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应用领域角度来说,物联网扩展了移动通信的应用范围,从人与人的通信延伸到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互联,使移动通信技术渗透至更加广阔的行业和领域。支持超高速率体验和超大流量密度为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需求,而支持上千亿的海量物联网终端设备连接及更加苛刻的时延可靠性要求为移动物联网发展的需求。
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说,纵观历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系统设计的趋势为:依托计算处理能力和设备器件水平的提升,不断利用更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提升系统带宽,提高系统频谱效率和业务能力,以满足人类社会信息通信的需求。
从频谱资源角度来说,由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未来超千倍的流量增长和千亿设备实时连接,以及为用户提供超高传输速率体验,对频谱资源提出了极高需求。5G将不断扩展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应用范围,5G频谱应用将从传统移动通信3GHz以下,扩展到100GHz或更高频谱,从而使得移动通信能够利用更大带宽来提供超高速传输速率。
对于5G系统,其应用范围和领域得到极大拓展,需要通过灵活、可配置的系统设计,将各种应用和需求进行有机融合,满足未来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例如,5G系统既可以接入待机10年成本极低的传感器接入,也支持峰值速率达Gbps的虚拟现实业务的实时传递;既支持几百字节小数据包的抄表业务,也支持毫秒级时延以及几乎100%可靠性的远程心脏搭桥手术操作的低时延高可靠业务应用。
1.1.1 5G愿景与性能指标[12-14]
1.5G愿景
移动通信系统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其应用已经非常普及,随着技术的进步,其应用会更加广泛。5G将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满足未来超千倍的移动数据增长需求,将为用户提供光纤般的接入速率、“零”时延的使用体验、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和超高移动性等多场景的一致服务,业务及用户感知的智能优化,同时将为网络带来超百倍的能效提升和超百倍的比特成本降低,并最终实现“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的5G愿景。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其愿景总结为以下4个方面,如图1.1所示。
1)人类社会生态的无线信息流通系统(广泛应用领域)
移动通信技术将在未来社会的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应对气候变暖、减少数字鸿沟、降低环境污染等,同时也将在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现代教育、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现代金融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移动通信技术将成为未来人类社会生态赖以正常运转的无线信息流通系统,缺少了这个系统的支撑,整个人类社会机器都难以高效运转。
2)连接世界的无线通道(泛在连接)
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将打破传统的人与人通信,成为连接世界万物的通道。有了这个通道,世界将变成一个泛在连接的智能高效社会。移动通信技术可以作为人的感官的延伸,扩展人的听觉、视觉到达世界的任何角落,使每个人可以与世界上所有的人和物建立直接的联系。
物联网或者器件连接为未来信息社会的最重要特征,移动通信技术由于其优越的系统性能、便捷的连接方式、巨大的规模效应等诸多优势,必将在未来的物联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3)人们生活的信息中心(丰富的应用)
手机从诞生以来,其最重要的功能是人与人的基本沟通功能。未来手机对个人而言,其功能和形态将极大地拓展,如休闲、娱乐、办公、旅游、购物、支付、银行、医疗、健康、出行、智能家居控制等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各种形态的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甚至包含了个人的信用身份等重要信息。
移动终端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信息中心,而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需要为这些功能提供便利、可靠、安全的通信保证。
4)保证通信权利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规模效应,通信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将超越通信本身,为了保证社会的正常高效运转,未来移动通信将不再是其刚诞生时的一种奢侈的服务。类似水电供应设施,移动通信网络和设备将成为人类生活的基础设施,提供基础性的服务。未来通信系统将超过现有的紧急通信范围,发挥其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基本通信服务保证。当然,移动通信作为商业运营系统,必不可少地提供更丰富多彩的高附加值业务,这也是促使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
图1.1 5G愿景
2.5G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未来5G通信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移动互联网主要面向以人为主体的通信,注重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物联网主要面向物与物、人与物的通信,不仅涉及普通个人用户,也涵盖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行业用户。为了满足面向2020年之后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5G系统面临巨大需求挑战。
1)移动数据业务的爆炸性增长
面向2020年及未来,超高清、3D和浸入式视频的流行将会驱动数据速率大幅提升,如8K(3D)视频经过百倍压缩之后传输速率仍需要大约1Gbps。增强现实、云桌面、在线游戏等业务,不仅对上下行数据传输速率提出挑战,同时也对时延提出了“无感知”的苛刻要求。未来大量的个人和办公数据将会存储在云端,海量实时的数据交互需要可媲美光纤的传输速率,并且会在热点区域对移动通信网络造成流量压力。未来人们对各种应用场景下的通信体验要求越来越高,用户希望能在体育场、露天集会、演唱会等超密集场景,高铁、车载、地铁等高速移动环境下也能获得一致的业务体验。
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快速增长,从2009年开始,移动数据业务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据中国IMT-2020(5G)推进组研究预测,相比于2010年,2020年的移动数据业务全球增长200倍;中国将增长300倍以上,其中典型大城市的数据增长达到600倍,局部热点地区,如北京的西单等,可能会达到1000倍的业务增长。
为了应对移动数据业务的爆发性增长,5G系统需要能够提供更大的容量和更高的传输速率。
2)海量终端连接到移动网络
物联网业务类型丰富多样,业务特征也差异巨大。对于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环境监测、智能农业和智能抄表等业务,需要网络支持海量设备连接和大量小数据包频发;视频监控和移动医疗等业务对传输速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车联网和工业控制等业务则要求毫秒级的时延和接近100%的可靠性。另外,大量物联网设备会部署在山区、森林、水域等偏远地区,以及室内角落、地下室、隧道等信号难以到达的区域,因此要求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能力进一步增强。为了渗透更多的物联网业务,5G应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海量的设备连接和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未来的智能终端和各种机器类型终端的大量出现,将需要5G提供100~1000倍的网络连接能力。
3)节能通信的需求
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和终端消耗大量的电力,造成环境污染。随着移动数据业务和终端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如果仍然沿袭原有的发展方式,移动通信系统的耗电量将增加上百倍,这样将无以为继。
另外,为了提升用户感受,终端电池续航时间需要更大的提升;物联网应用也提出了对支持超低功耗的终端等的需求,使得5G系统需要实现百倍数量级的能量效率提升。
4)支持业务多样性网络部署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业务快速发展,未来5G网络将面临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需求。为了满足业务变化,5G网络的部署形态也将随之出现多样性。5G网络从覆盖范围和应用场景看,将会出现多种形态的部署方式。既有传统蜂窝系统的宏蜂窝和微蜂窝部署,又将出现大量热点覆盖和室内覆盖部署,同时还需要针对高速移动和短距离通信方式的部署。
另外,5G系统还将面临与现有的2G/3G/4G系统共存及联合组网、协作通信等部署难题。这些都将给未来5G多样性网络部署方式带来巨大挑战。
3.5G系统的性能指标
国际电信联盟ITU-R制定了5G系统性能指标,其为5G系统定义了8个性能指标和三大类应用场景,这8个性能指标如表1.1所示。
表1.1 ITU-R制定的5G系统性能指标
ITU-R将5G应用场景划分为三大类,包括应用于移动互联网的增强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eMBB),应用于物联网的大规模机器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mMTC)和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URLLC),如图1.2所示(图中部分指标采用了与表1.1不同的表示方法)。其中增强移动宽带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广域连续覆盖和局部热点覆盖两种场景。
广域连续覆盖场景是移动通信最基本的应用场景,以保证用户的移动性和业务连续性为目标,为用户提供无缝的高速业务体验。结合5G整体目标,该场景的主要挑战在于随时随地(包括小区边缘、高速移动等恶劣环境)为用户提供100Mbps以上的用户体验速率。
局部热点覆盖场景主要面向局部热点区域覆盖,为用户提供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满足网络极高的流量密度需求。结合5G整体目标,1Gbps用户体验速率、数十Gbps峰值数据速率和数十Tbps/km2的流量密度需求是该场景面临的主要挑战。
大容量物联网场景主要面向智慧城市、环境监测、智能农业、森林防火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场景,具有小数据包、低功耗、海量连接等特点。这类终端分布范围广、数量众多,不仅要求网络具备超千亿连接的支持能力,满足106devices/km2连接密度指标要求,而且还要求终端成本和功耗极低。
高性能物联网场景主要面向车联网、工业控制等垂直行业的特殊应用需求,这类应用对端到端时延和可靠性具有极高的指标要求,需要为用户提供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和接近100%的业务可靠性保证。
图1.2 ITU-R制定的5G系统的三大类应用场景和指标关系
5G系统应用场景及其关键性能指标如表1.2所示。
表1.2 5G系统应用场景及其关键性能指标
1.1.2 5G技术路线及无线传输关键技术
5G系统支持两大类业务,覆盖4个主要应用场景,满足8项关键指标需求。很难用单一无线空口技术或无线接入系统就能满足上述所有需求和目标。未来的5G系统,为了满足各种极具挑战性的性能需求,一方面需要研究先进的空口传输技术,提升频谱利用率和传输性能,设计新型无线传输网络架构,优化传输和信号处理流程;另一方面还需要增加更多的频谱资源,提升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由于传统移动通信所用3GHz以下频谱资源受限,需要向高频段上扩展频谱资源,未来移动通信频谱有可能进一步拓展到毫米波频段,达到100GHz。因此,无线空口传输关键技术除了需要研究面向3GHz以下频段关键技术,还需要针对3~100 GHz频段传输特点的无线技术与方案。
面向5G的无线接入系统,可以通过演进、融合和创新的技术发展路径来满足未来5G面对的各种挑战。首先,可以通过持续优化和演进以LTE/LTE-A为主的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将现有的技术和频率用好、用活,根据业务需求不断增添新的功能,并寻求新的频率及频率使用方法;其次,未来5G无线传输通过融合各种现有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综合利用已有频段上的各个技术以最低的代价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同时,需要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极大地提升系统的效率,降低设备和网络运维成本,满足未来长期发展的需求。为了寻求持续盈利能力,运营商需要调整思路适应产业生态的变革,降低网络成本,提升网络运营灵活性和业务能力。
针对广域连续覆盖场景,其主要目标是在传统蜂窝通信广域无缝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全网业务体验速率和网络平均频谱效率。可以基于现有4G及其增强技术持续演进,引入诸如大规模MIMO技术、新型多址技术及新型调制编码等,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平均频谱效率,以及小区边缘用户的频谱效率,达到100Mbps以上的用户体验速率。随着有源天线技术的成熟,天线在射频端可以进一步地分离为多个小的单元,计算能力的快速提升将允许联合处理大量天线的中频或基带信号,超过几十、几百天线单元的大规模MIMO技术在5G基站上应用成为可能。大规模天线技术同时具备多天线波束赋形增益和多用户复用增益,在提高系统覆盖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系统频谱效率,并且能耗并不会提升,非常适合广域覆盖场景。同样得益于计算能力的提升,未来接收机可以支持更加复杂的非线性干扰删除算法,发端可以利用新型多址技术,在现有OFDM的基础上引入非正交接入,进一步增加系统复用的用户数,提升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新型的调制编码技术通过采用新型编码方案,如低密度校验(Low-Density Parity-Check, LDPC)码和极化(Polar)码,新型调制和编码的联合优化设计,可进一步提升空口频谱效率。
针对局部热点覆盖场景,其主要目标是在室内和室外热点等小覆盖区域,提供极高的峰值速率和用户体验速率,并满足区域流量密度的需求。现有4G技术在支持小区域(Small Cell)方面做了大量的优化,但是由于频谱带宽受限、网络架构约束等原因,难以满足5G超高速率和超高流量密度的需求。需要进一步的引入超密集组网,毫米波通信、频谱资源共享、终端直通等关键技术,提高系统带宽和峰值速率,在提高网络部署密度的同时降低部署难度,以满足5G需求。超密集组网技术基于热点密集组网场景,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接入网架构和移动性管理,通过本地化集中式的无线资源管理和干扰管理,提升用户体验。毫米波通信利用更高的频率、更大的带宽(几百MHz到GHz带宽),结合高频大规模波束赋形技术,实现10 Gbps以上峰值速率。另外,小覆盖场景下,灵活频谱共享技术可以利用各种潜在的可用频段,包括非授权频段,提高网络整体流量。终端直通技术(Device-to-Device, D2D)通过在热点地区或短距离覆盖范围内,通过终端间建立直接的通信,一方面可以减小传输时延;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升频谱资源共享,进而提升系统容量和传输速率。
针对大容量物联网,其主要目标是以极低的成本,支持每平方千米100万的器件连接,并能够实现设备低功耗。现有的4G蜂窝系统在物联网方面正在持续优化完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容量物联网的需求。但是也有必要针对性地设计系统,采用新型多址和调制方式,优化信令和传输流程,以及引入D2D等灵活接入方式,以支持低成本、大连接。
针对高可靠物联网,要求5G系统支持毫秒级的端到端业务时延(对应到空口约1ms),并保证网络中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几乎100%的通信可靠性。这些要求都很难在现有4G空口和网络设计体系下达到,需要重新针对应用场景,优化设计空口和网络,引入超短帧结构,以及D2D、Mesh网络、新型调制等技术,确保网络的时延和可靠性。以D2D为例,在得到网络的授权后,两个设备间可以直接通信,极大地缩短了端到端的传输时延,非常适合汽车安全与智能驾驶、本地工业控制等低时延场景。
综上所述,大规模天线、新型多址接入、新型编码调制、终端直通技术、超密集组网技术,以及毫米波高频段通信等将成为满足5G需求的主要无线传输技术。另外,信道建模是研究大规模MIMO,以及毫米波通信的基础。未来,无论大规模天线,还是毫米波通信,天线系统将通常是一个在垂直维和水平维可以分解的多天线阵列系统,这就要求进一步研究三维(3D)空间上的MIMO信道模型。
5G关键技术与应用场景如表1.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后续章节主要针对无线通信和信道编码进行介绍,因此上面介绍的内容主要侧重在无线接入网络。对于5G核心网相关技术,如控制与转发分离的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SDN)、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网络切片(network slice)、网络功能重构、新型移动性管理、基于服务的新型网络架构等关键技术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对于提升5G支持创新性业务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再赘述。
表1.3 5G关键技术与应用场景
1.1.3 5G研究和标准化进展
自4G标准在ITU-R正式发布后,从2012年起,5G系统的概念和关键技术研究逐步成为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5G研究和标准化制定大致将经历4个不同的阶段,如图1.3所示。
图1.3 5G研究和标准化进展
1.各国5G研究情况
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成立5G相关研究机构,力图在5G的研究上取得先机,争夺在标准化和产业化的主导权和领先地位。同时,各主要国际标准化组织也都启动了5G标准化工作,给出了标准化时间计划表和网络商业部署。
例如,欧盟通过第7期框架计划启动名为METIS(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nablers for the 2020 Information Society)的5G科研项目,以及5G-PPP(5G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计划。旨在加速欧盟5G研究和创新,主导构建全球5G产业蓝图,确立欧盟在5G领域的国际领导地位。
2013年韩国成立了面向5G的研究组织5G Forum,包括来自韩国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的成员。韩国还启动了面向5G的“GIGA Korea”研发计划,目标是在2020年建立能够为用户提供Gbps业务的智能ICT环境,能够为人们提供随时随地的全新生活体验。韩国已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期间开展5G网络试验和对外展示。
日本在2013年9月依托日本国内的通信标准化组织无线工商业联合会(Association of Radio Industries and Business, ARIB)成立了“2020 and Beyond AdHoc工作组”,现在共有30多家成员。其工作目标是研究2020年及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与基本功能、功能分布与架构、业务应用,以及推动国际合作。日本计划在2020年奥运会之前提供5G商用服务。
为推动5G研发,我国在2013年2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联合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简称推进组),集中国内产学研用优势单位,联合开展5G策略、需求、技术、频谱、标准、知识产权研究、产业化及国际合作。同时通过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国家重大项目研发,推动5G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工作。
2.主要标准化组织情况
1)ITU-R进展情况
国际电信联盟ITU-R WP5D是专门负责地面移动通信业务的工作组,根据其3G(IMT-2000)、4G(IMT-Advanced)的标准化过程看,从标准酝酿准备到完成标准化,基本上历经10年,通常有移动通信标准10年一代的说法。
2010年10月,WP5D工作组完成了4G技术的评估工作,并决定采纳LTE-Advanced和OFDMA-WLAN-Advanced为IMT-Advanced国际4G核心技术标准。同年,WP5D启动了面向2020年的业务发展预测报告起草工作,以支撑未来IMT频率分配和后续技术发展需求。该报告预测结果显示,移动数据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远远超过了预期,IMT后续如何发展以满足移动宽带的快速发展成为该报告中提出的重要问题,5G的酝酿工作正式启动。WRC12确立了WRC-151.1议题,讨论为地面移动通信分配频率,以支持移动宽带的进一步发展。到WRC12之后,WP5D除了完成频率相关工作,还启动了面向5G的愿景与需求建议书开发,面向后IMT-Advanced的技术趋势研究报告工作,以及6GHz以上频段用于IMT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面向未来5G的频率、需求、潜在技术等前期工作在ITU全面启动并开展。2014年,WP5D制订了初步5G标准化工作的整体计划[15],如图1.4所示,并向各外部标准化组织发送了联络函。2015年,ITU-R完成了对5G的命名,决定5G在ITU正式命名为IMT-2020。
图1.4 ITU定义的5G标准时间计划
5G标准化整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需求分析阶段,开展5G的技术发展趋势、愿景、需求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二阶段是准备阶段,2016―2017年,完成需求分析、技术评估方案的制订,以及文稿提交模板和流程等的制订,并发出技术征集通函;第三阶段是提交和评估阶段,2018―2020年,完成技术方案的提交、性能评估,以及可能提交的多个方案融合等工作,并最终完成详细标准协议的制定和发布。
2)3GPP进展情况
3GPP确定从2016年3月启动5G新空口(New Radio, NR)的研究和标准化制定工作,到2019年12月完成所有标准规范,持续R14、R15和R16三个版本。3GPP于2018年三季度向ITU-R提交第一个基于R15版本的初步5G技术方案,该版本包括了基本的eMBB和URLLC两个应用场景的技术协议,以及核心网架构和协议,支持基于5G新空口的独立组网以及LTE和NR联合组网;并于2019年提交基于R16的全面满足5G需求的增强型版本,包括3个应用场景及性能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