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何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四十而不惑

四、四十而不惑

孔子人生的第三阶段:四十而不惑,不惑于什么?‘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说的是智者不会迷惑,仁者没有忧愁,勇者不会害怕,这三者中核心是仁,智者是知仁而不惑,勇者是行仁而为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曰:“知人,”’在这里提及仁者爱人,知怎样去做才是真爱人,知是为仁服务的,‘子曰:“仁者必有勇”’,勇是仁的必然体现。由此我们可以说四十而不惑是不惑于仁,为了把不惑于仁认识清,我们从知仁与行仁两个方面探讨。

四十而不惑是知仁。孔子三十而立于礼,在为政用礼上即孔子是知礼专家,国家用他做官了吗?没有,碰了钉子,受了挫折,他在按以前礼法办上存在问题,什么问题,孔子知道吗?当然知道,‘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以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把在上位的君子德行比作风,在下面的小人德行比作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你季康子带头为善,民众则能跟着,怎么只知道杀人呢。‘子曰:“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在上位的带头正直,谁敢不正。‘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说身居上位不宽待他人,掌管制度不严格执行,即将失去不感到悲伤,我还有必要了解他其它方面吗?以上都提到上位的人,表面看来是各级不服管,欲望膨胀,但根子是上位的人出了问题,孔子从根上找得对不对,我们来看历史就知道,夏桀商纣有此问题,东周始作俑者幽厉二王也是这样,烽火戏诸候,你说一个天子为了泡妞,去搞一级军事演习逗美眉开心,你说纨绔到了何程度,从这里我们看到人性的弱点,权力是习于管别人而特权于自己,自己能干的别人干不了,要别人干的别人必须干这就是权力,用通俗的话说是要求下面的多要求自己的少。

孔子在齐国跟齐景公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听了很高兴,说是臣如果不像个臣,即使有吃的东西也到不了自己嘴里,齐景公这样想是站在有利于已的立场上,但孔子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君要像个君,臣才会像个臣,是有先后顺序的。‘定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这里孔子指出君礼臣忠,虽是对等,但偏重于上位,也可以说是对强势的一方。

我们再来看这个齐景公,‘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可谓与?’说的是齐景公有四千匹马,马在当时是贵重财产,相当于现在有四千辆宝马,那是极富有了,这也可看出齐景公这人好马爱财,这么富有死后老百姓没有称赞他的,而伯夷、叔齐至今被人称赞,这里有必要说下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叔齐这两弟兄是孤竹国公子,因让国而跑到西伯,后来周武王革命,这两兄弟进行劝阻没从,便逃到首阳山上活活饿死。这个故事体现三种德行,一是本是有继承权是礼让出去,有礼让之德。二是周武王革命从正统来说是弑君,有孝忠之德。三是不食周朝食物忠于商朝,有诚信之德。

以齐景公与伯夷、叔齐来对比,会发现什么,被后人记得的不是地位财富,而是德行。对个人是这样,那对治理国家呢?‘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说的是德行处于为政的中心地位。‘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舜做了什么,‘恭己’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严格要求自己,修养自己,‘而已’仅此而已,复杂吗?不复杂,可是当时很难做到,原因在于人的价值判断出了问题,孔子对礼的改造是‘温故而知新’,是重塑社会价值体系。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礼坏乐崩不只是鲁国而是时代性问题,如何解决时代问题,从上可以看到孔子不是一个撞南墙不回头的人,《论语》中有‘子曰:“毋必、毋固、毋我、毋意。”’说的是不固执,‘子曰:“躬自厚而簿责于人,则远怨矣。”’他是一个懂得变通,遇到困难多从自身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过人之处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超越,结合时代对礼进行改造,建构一套自己的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十而不惑应是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形成,何谓仁,仁在《论语》中出现100多次,每次说的不尽相同。

如‘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居住在充满仁爱的里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如果在选择居住的地方不考虑‘仁’,那就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在这里仁是居住环境;

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此处孔子将仁定义为人的内在根本,相对于礼乐都是仁的外在形式;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此处仁是一种爱憎分明;如‘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仁是一种向善去恶;

如‘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意思是孟武伯问孔子的几位爱徒,孔子对三个弟子一一作了评价,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掌握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但表示是不是达到了仁不知道,这里的仁可以说是一种比才能更高的道德层次;

如‘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从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说的是当时鲁国人都认为管仲不是仁人,子贡问孔子:“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而孔子是怎么看的,他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安定周王朝,在中原文明面临危机的时候辅佐齐桓公力挽狂澜,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衣襟左开,沦为异族了。这里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仁是大德而非小节;

如‘子张问:“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意思是子张问:“崔杼以下犯上杀了齐国的君主,陈文子有四十匹马的家资,全部舍弃而离开齐国,走到一个国家,说这里的大臣也和我们国家的那个崔杼一样,就离开到别国去了,到另一个国家,看到执政大夫的表现,又说这里的大臣也和我们国家的那个崔杼一样,又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他是清白的,不同流合污。”子张问:“他算不算仁者呢?”孔子说:“我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这里保持清白,是很可贵的品质,但还达不到‘仁’的标准。

等等诸如《论语》中的仁,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特定的意思,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表达很宽泛,由于‘仁’所涉及的范围太广,如果我们从某句格言去理解,难免会片面。孔子逝世后弟子们也难以真正搞清,于是后来分成了好几派,就是由于各自理解不同,而我们要以自己心得来理解孔子所言之道也会各不相同。这里我们借助于《孟子》、《大学》、《中庸》,也就是四书的其它三部,特别是《孟子》,因到了孟子才把孔子的思想真正继承发扬出来,如果仅以《论语》要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有条理的讲出来会很难,而借助于曾子、子思与孟子的理解则会容易一些,那什么是仁,我们接着往下讨论。

《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着层次的递进,而《中庸》开篇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两部书都对‘仁’进行了解构,在这里我们把为仁分成人性之向善、人道之为善、人成之至善来解构这个系统。孟子说‘人之性善,如水之就下也。’指出人性之说,有人理解为本善,这也是宋明理学观点《三字经》起篇是‘人之初,性本善’,对于此种本善说的是生来具有,那我们要问本来是善的那还要教育干什么,因水有向下的力量,如果解为向善则会有一种力量,人用力则往善的方向走,反向用力则往恶的方向走,这样解会理性些,也说得通,荀子不也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说的是善是需人为去做的,不会天下掉下来。

那孔子自己说到人性没有?‘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说到了人性,是善是恶没谈,虽然没谈,但我们看到孔子有种向善的力量,做的是向善的事业。因孔子的仁是哲学,构成了系统,如果不谈系统的原点,从什么地方出发,那就无法看清与正确理解这个体系。在这里我们对孔子的思想体系大致说一下脉络,孔子的思想体系是道德价值体系构建,对于个人是内圣外王,内圣是以德修身,外王是德治,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性之向善的善是什么,你看‘仁’这个字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二,这个会意字说的是两个人即人与人,而善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保持适当关系。那对于一个人来说,对父母的善表现出来则为孝,对兄弟姐妹的善表现出来则为悌,对上级领导的善表现出来则为忠,对朋友的善表现出来则为信,等等诸如此类都是适当关系的建立。人性之向善对应于《大学》之言则为明明德,彰显向善的德行目的是什么,其实说得简单就是做人,我们通常不是有句话说做事先做人,做人是为了做事,那要做事先把人做好,明明德则是明确如何做向善之人。

前面我们例举了‘孝弟’,在这里接着例举‘忠’尽量把原意表达出来,在《论语》中关于‘忠’的讲述,有人统计‘忠’字共出现了18次之多。然而,孔子所讲的‘忠’似乎和我们今天理解的不大一样,现在讲到忠,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忠君忠国,其实这是后人的一种有效使用,特别是上位的需要,在孔子的思想中反映的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与修身准则。关于‘忠’字,可以看到中在上心在下,意为不偏不倚,无论对什么东西,只要把心摆正了,就是忠。《论语》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处的忠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说的是孔子以四种内容教育学生:文献、实践、忠心与诚信,后面两种是与人交往的原则与要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对做人有多么重视,对于教育在后面我们会详细讲。‘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说的是在相互对等中做到忠诚。

‘忠’是不偏不倚还有一层意思是直,直是真诚而正直之意,我们来看‘直’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比‘忠’要多,有22次,这里我们也来进行例举。先看直对人的重要性,‘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说的是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同正直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这种比较把直放在益友的第一位。‘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孔子说狂妄却不直率,无知而不老实,无能又不讲信用,这种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正直就一定好吗?也不是,孔子提醒不要走向反面,‘子曰:“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孔子说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端是说话尖刻。‘子曰:“直而无礼则绞。”’只是直率而不用礼来指导,就会尖酸刻薄。‘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室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子贡说君子也有憎恨的事吗?孔子道:有憎恨的事:憎恨一味宣扬他人坏处的人,憎恨在下位诽谤上级的人,憎恨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憎恨勇于贯彻自己的主张,却顽固不通的人。赐,你也有憎恨的事吗?子贡随即答道,我憎恨偷袭别人成绩而作为自己聪明的人,憎恨不谦虚却自以为勇敢的人,憎恨揭发别人隐私却自以为直率的人。

此处告诉我们做人要‘乐道人善’不要‘乐道人恶’,如果认为自己是直率那便伤害了别人,这不可取,在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有些人说,我就是看不惯,就这直性子,好评议别人的隐私与短处,其实这只是图嘴快活而找的理由,孔子反对的原因在于,别人也这样说你呢,谁完美,谁愿意自己难堪,这里孔子用恕来处理,指出这样的直率会伤人害己。以上几个都走向了反面,得到不好的效果。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有人来向微生高借点醋,微生高家没有,他却不说没有,而是悄悄到邻居家借了来给人家。在这里可以看去微生高这个人大概有些直名,但从这一件借醋的小事,孔子却断其非为直人,人来借物,有则与之,无则辞之,本是很自然的事,而这位高先生却绕圈子,这也就离直远了,这种人称之为乡愿,‘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像贼一样盗取名声。‘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的狂者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欺诈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见有人感慨现在的人没有以前那样淳朴,多了心眼,孔子也是这样的感慨。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也像箭一样直。‘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我们从微生高、史鱼、柳下惠三个人比较便可以看到正直是真诚而正直,无真诚之心则不会有正直可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说满口好话,满脸堆笑,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说的是内外表里不一,心怀怨恨而表面跟人友好交朋友,在孔子看来是可耻的,原因在于不真诚。‘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在这里孔子提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说的是内心真诚情感才是重要的。

对于信,意为人之言而有信,说的是人说话要算数,‘信’在《论语》中出现10来次,我们先来看信的重要性,‘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说的是人如果没有诚信就如车没有刹车没有方向盘,怎么能开得了。‘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普通人也应该做到的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读书人‘言必信’,只是最低等的士,只能算小人,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言必信,行必果’,那是相当了不起的,至少不是‘小人哉’,此处孔子并不是说信不好,而是这个‘必’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中的毋必就是不要绝对化,对于所说的话要不要一定守信,其实要看条件,有子说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说的是讲信用要符合时宜道义,这样的话才能实行。比如在生活中你在一个月前答应借朋友两万块钱,可是到借钱的时候,你发现这个朋友是借钱去赌博,那你就不该借,因赌博是不义有害的,后来孟子也说过‘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要看是否符合道义,这才是真正的守信。‘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说:“领导一个大国,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敬事而信’就是认认真真做事让人相信你,你不能忽悠,光是嘴上说得好,不办实事,那只能失信于人,即使在台上也没人听,当然不可能领导好一个国家。

对于忠信合起来的话我们也来看看,‘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與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子张问怎样才能在天下行得通,孔子说:“在言语上要讲忠与信,并坚定认真的去践行,即使在文明落后之地,也能行得通;如果不忠信,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这‘言忠信,行笃敬’六个字在立在面前,如果坐在马车上就像写在横木上一样让人看得见,时常警省自己,这样就可以放心做事,而且无论做什么都能行得通。”子张将这番话记在衣带之上。‘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诗曰:‘诚不以富,亦祇以异。”’子张问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和辨疑解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心存义气,就是提高道德修养。喜爱他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他就想让他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诗经说:确非因富裕与否,而放弃爱心。”在这里忠信成为道德重要内容。‘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孔子说:“激进而又不直爽,幼稚而又不朴实,无知而又不守信用,对这种人我真是没有办法啊!”孔子例举的这三种人,说明现实生活中人的表里不一,也就是缺乏真诚的修养。这样的人往往都是蝇营狗苟的人。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曾子对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曾经理解为‘忠恕而已’,曾子提到只有忠恕而已,说明此时的曾子只进入了第一层,算是刚入门,后来才真正理解到‘仁以为己任,焉不重乎,死而后已,焉不远乎。’恕与忠一样都是仁的内容,对于恕来说是人性之向善的方法,恕:意为如心,就是将心比心,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善,不希望别人对自己恶,人一样国也一样,现在联合国大楼里就写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世人通行,到哪都实用,为什么?因为把自己摆了进去,以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接着我们要来了解‘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不好的事,那要是好事呢?‘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说:“那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这两个例举前一个消极,后一个变消极为积极,两者合起来成为‘仁’的基本主张,这个基本主张不是全部主张,为什么?我们还是以实例来说,比如说你极喜欢吃鱼,而来了个朋友到家做客,你花费一翻功夫做了一席鱼宴,可哪知这个朋友不爱吃鱼。你本好心,是己欲立而立人,可推己及人不接受,出了什么问题?那就是知,你没有充分知道对方喜欢吃什么,结果适得其反。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由呀,我教给你的,你都懂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明智啊!”人应有诚恳有态度,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从另外一个方面可以认为‘不知’也是一种‘知’,说明知永远有限,正如人是有限的存在一样,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不断前进,人必须认同自己的有限性,才可能超脱。‘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如果不了解对方,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居住在有仁爱的地方最好,选择居住环境而不讲究仁德,怎么算得聪明?”环境对人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你每天跟高智商的人在一起,也会学着勤动脑。

以上我们以例举的方式对孝、悌、忠、信、知等进行了一些探讨,初步知道了人性之向善的具体内容,那这些价值判断通过什么来体现,那就要推进到人道之为善,为善即作为做事,为何说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儒在孔子之前就有,称为儒业,说的是以读书来谋身的人,孔子在齐国时晏婴就以孔子是当时的那种儒业,而找了不是,儒业成为儒家是由于孔子,那儒家有何特征,基本有崇尚传统,立足社会,践行进取这三条。其中最重要的是入世做事。孔子是要入世做事的,即行仁,孔子是由于行仁才被后世所尊称为教育家、思想家,也就是说孔子毕生从事于教育事业与政治活动,我们谈行仁着重从这两方面来谈,孔子的行仁我们可以分为间接与直接两种方式,有条件就直接为政,时机不成熟就间接,以‘施于有政,是亦为政’来达到目标。四十岁的孔子由于条件不允许,于是间接行仁,通过继续办学来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