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端午吃粽子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是“开端”“初始”的意思。五月是仲夏,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所以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阳节”,还被称为“五月节”“龙舟节”“午日节”等。
有种说法称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他的父亲伍奢在楚国担任高官,但是不幸遭到小人诬陷,楚平王打算将伍奢的两个儿子一起叫进宫中,和伍奢一起杀掉。
长子伍尚准备进宫去找父亲,次子伍子胥拦住他,说道:“大哥,我们不能去,一旦进宫,我们和父亲三人都会被杀掉,不如我们现在赶紧逃离楚国,将来找机会为父亲报仇,我们不能束手就擒啊。”
伍尚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坚决进宫,结果被楚平王杀掉了,而伍子胥则逃离了楚国。他在外流亡多日,一路上小心翼翼地躲避着楚国的追兵,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吴国,被吴国国君重用。
伍子胥时刻谨记父兄被杀之恨,在吴国军队攻入楚国都城之后,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仍掘开楚平王的坟墓,用鞭子抽打他的尸骨三百下,总算是报了父兄被冤枉杀害之仇。
后来,夫差当上了吴国的新国君,他对伍子胥并不信任,而且听信谗言,认为伍子胥有谋反之心,便赐伍子胥一把宝剑,逼他自尽。
伍子胥临死前仰天长叹:“昏君听信谗言,逼死忠良之臣,我死后要让人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墙之上,我要亲眼看着吴国灭亡。”说罢,伍子胥便自刎而亡。
夫差听到伍子胥竟然这样说,勃然大怒,他命人将伍子胥的尸首用皮革袋子裹住,扔进了江水之中。吴国的老百姓同情伍子胥,纷纷来到江边祭奠他。伍子胥被扔进江里的那一天是五月初五,所以人们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纪念伍子胥。
在这一天,有很多有趣的习俗,例如饮雄黄酒、划龙舟、系彩线、吃粽子等,其中,吃粽子是端午节这一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关于粽子的来历,有一个令人扼腕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大臣叫作屈原,他十分有政治主张,为人刚正不阿,常常为了抒发自己的意见,在朝堂上得罪其他大臣。楚怀王十分欣赏屈原的才干,对屈原十分宠信。
一些大臣嫉妒屈原,常对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一开始,楚怀王对这些谗言都是左耳进,右耳出。但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屈原有时也会出言顶撞楚怀王,楚怀王便对屈原渐渐生了嫌隙,开始疏远他。
当时,屈原极力主张联合其他各国,一起对抗秦国,但朝中一些胆小怕事的大臣主张求和,他们在楚怀王面前不断诋毁屈原,楚怀王自己也倾向于求和,于是对于主战的屈原便越来越冷淡。
秦国的国君秦昭王向楚怀王提出联姻,以确保两国和睦相处,并提出要和楚怀王见面详谈联姻的事情。
屈原极力反对楚怀王前往,他认为这是秦国设下的陷阱。但是楚怀王对屈原的警告置之不理,一意孤行。楚怀王执意前去同秦昭王见面,结果被秦昭王扣押在了秦国,当了秦国的阶下囚。
屈原痛心疾首,但是无计可施。后来,楚襄王继位,他对屈原更加疏远,将屈原革去官职,流放到了外地。屈原一心为楚国着想,可是却无人理解他的苦心。在流放的日子里,屈原十分苦闷,只得靠写诗歌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
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了楚国都城,楚国被灭。屈原知道了这个消息后,万念俱灰,家国已经变成了一片焦土,他也不想苟活。五月初五这一天,心灰意冷的屈原纵身跳入了汨罗江中,以身殉国。
得知屈原跳江的消息,楚国的老百姓们都很悲痛,他们纷纷来到江边哀悼屈原。有人想从江中打捞出屈原的遗体,好好安葬,但是江水湍急,老百姓们打捞了很久,还是一无所获。
这时,一个渔夫说道:“既然找不到屈原大夫的遗体,那就让他在这江水中安息吧,我们不要打扰他了。”说罢,渔夫从怀里掏出一些食物,扔进了江水里。
人们问渔夫为什么要往江里扔食物,渔夫回答道:“这些食物可以喂饱江里的鱼虾,这样它们就不会去咬屈原大夫的遗体了。”
大家纷纷回到家中,拿来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后来,人们担心饭团被江水冲散,便用叶子将饭团包住,用绳子捆起来再扔进江里,这就是粽子最初的原型。
后来,人们慢慢改良,便有了现在美味的粽子。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舟,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