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睡觉有仪式感
睡前仪式感和随性哪个更好
仪式感就是用正式庄重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看似很无趣很平凡的事,从中发现更多的乐趣,睡觉也不例外。就像睡觉前我们都要洗漱、沐浴、更衣,这是为什么呢?一天的疲惫在洗漱、更衣之后会得到有效的释放,轻松会来到身边,我们瞬间就可以进入睡觉前的准备阶段了。孩子也一样,他们在洗漱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跟爸爸、妈妈互动的快乐。一边洗漱一边玩水,一边听着妈妈带着爱的训斥,此时温馨感会让孩子感觉很轻松,并且非常容易过渡到正式的睡眠前准备状态。
我的孩子和朋友家的孩子出生时间只相差一周,我每天晚上都会固定从某个时间开始,带着孩子按照顺序去完成孩子睡前的一系列动作:洗漱、上床、关灯、讲故事、睡前安抚等,每天都是一模一样的步骤,哪怕是洗漱过程中是先刷牙还是先洗脸等很多细节的步骤,我都会给孩子固定下来。而我朋友却不是这样,她觉得随性更好,她会带着孩子想起什么就先做什么,每天都不同。结果是当我的孩子可以在每天睡觉前都能有条不紊地自己完成所有洗漱的时候,她的孩子还不可以,两个人还在战斗中。这就说明,在睡觉前所做的事有一个清晰的流程、节奏,形成仪式感之后,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入眠。
睡前仪式感和孩子秩序规则建立的关系
在没有时间观念之前,孩子们最重要的是建立节奏感。让孩子拥有清晰的节奏感,并且不断地重复加强,就可以让孩子在未来做事有足够的秩序和规则。所以睡觉前的仪式不仅是帮助孩子轻松顺利入睡的过程,还是帮助孩子建立秩序规则的前奏。我的两个孩子在睡觉前是最喜欢做洗漱这个工作的,她们在完成的时候都会很欢乐,这个时间也是我在身边陪伴她们最安静的时候,有时她们还会戏水、不停地打闹,我就在一边静静地看着、陪伴着她们。或许你会疑惑,难道睡觉前不是应该让孩子足够沉静吗?这样兴奋会不会入睡困难?不会的!她们在打闹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释放白天存留在身体里的压力,通过轻松愉悦的游戏互动,她们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何况洗漱也只是睡前最前奏的部分。孩子洗漱完之后,我就会带她们上床讲睡前故事了,用低沉、安静的声音引导她们慢慢进入沉静的状态,孩子们就会一边听一边慢慢闭上眼睛,我大女儿喜欢搂着她的小鸡毛巾,而二女儿喜欢抱着她的小兔子,在这样的睡前流程下,孩子们慢慢习惯了这个节奏。
堂妹家孩子在沐浴更衣的时候是有很多情绪的,比如怎么说都不动,而且在做的时候特别马虎,尤其刷牙随便刷两下就算完事,让他重新刷坚决不干!堂妹跟我诉苦的时候我帮她分析了一下原因:孩子敷衍是因为她的耐心不够,孩子能感觉到妈妈没有耐心,并没有全心陪伴,孩子敷衍她是自然的。在我的建议下,堂妹不再一边看手机一边指挥孩子洗漱了,改成自己带着孩子做,当她认真起来之后,孩子自然也认真了起来。堂妹刷牙的时候,和孩子是面对面的,开始是让孩子看她怎样刷牙,跟着效仿,几次之后她和孩子就同时认真有效地完成这项睡前准备工作了。洗脸的时候也一样,洗完之后她们互相检查,看看对方的脸有没有洗干净,没洗干净的地方要再补两下。这其实是在通过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来完成洗漱的节奏体验。父母们如果都这样做了,就不会因为孩子的洗漱而发生争吵了。
接着就是换衣服,很多孩子是不愿意自己脱衣服的,一定让我们给他们脱,可是他们毕竟已经长大了,四五岁了还这样是很不好的。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明白,孩子这样做的动机不是让我们给他们换衣服,而是想要体验向我们撒娇的感觉。我的做法是:我女儿这样做的时候我就抱着她们,给她们足够的亲密感,之后用和孩子比赛脱衣服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来,有时候在速度上会故意输给孩子,孩子会特别开心,很有成就感。作为父母与其更多地要求孩子,不如带领她们玩着游戏做事。
如何打造睡前仪式感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叫秒睡宝宝,大家是不是都喜欢这样的孩子?他的父母确实做到了刚才我说的一切。他们的做法是每天晚上固定8点30开始喝奶,之后刷牙、洗脸,然后洗澡、更衣,这一过程由父母全程陪伴,爸爸、妈妈分工明确,爸爸负责和孩子一起刷牙,妈妈负责和孩子一起洗脸,孩子已经3岁半了,可以很好地跟随父母做这些事。睡觉前妈妈会和她聊天、讲故事,孩子很容易就入睡了。
我很乐意有流程、有规律、有秩序地带着孩子去完成睡前的仪式,孩子也自觉自愿地按照这个流程进行,她们还能在洗漱之后,自己去调暗灯光,上床,抱着自己的安慰品自己入睡。
带领你的孩子建立睡前仪式感吧,这可以给予孩子生理和心理上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会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增强孩子对生活的热爱,还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