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军事防御之加强
中国国内动荡的政治局势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澳葡政府造成一种危机感。
早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澳葡政府就开始加紧其自身防御建设的步伐。据《铁城报》报道,1912年2月3日,澳门新调来葡兵约500名,其中,葡人土生兵不过百余人,其余为非洲黑人。据澳门葡人向华人介绍,这支军队为葡国革命军,能征惯战,黑人则最矫捷,上山如飞,下水如獭等。(125)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爆发,随后在全国范围掀起大革命风暴。6月23日,李森代表广东各界对外协会宣读解决上海五卅惨案的16项条件,其中包括收回海关、收回租界、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等铲除外国在华势力的要求。示威大会通过这些要求后,从下午1时30分开始游行示威,工人、农民、学生、商人及殿后的军队共有五六万人之多,手执小旗前进,沿途喊口号及派发宣传单。半小时后,当岭南大学学生及湘军游行队快到沙基西桥口时,守卫在珠江对岸军用沙包后的英军突然以机关枪扫射游行队伍,同时在白鹅潭及沙基口之英国、法国、葡萄牙军舰以机关炮和大炮射击群众,至下午5时30分方才停息,共造成52名华人被杀,170人重伤。“祖国”号炮舰舰长热罗尼莫·毕瓦尔(Jerónimo Bivar)和葡萄牙驻广州领事费力什·奥尔塔(Félix Horta)在开炮之后,很快便通知澳葡政府,并请求澳葡政府署理总督奥古斯托·山度士(Joaquim Augusto dos Santos)派军舰协助防守,葡萄牙殖民部也很快做出回应,致电询问澳门的物资供应是否充裕,随时准备风潮蔓延。而澳门行政局(Conselho Executivo)要求把仍在广州协防的“祖国”号炮舰撤回澳门。葡萄牙殖民部也配合布防,增派一连莫桑比克土著士兵加强陆军,也可以在局势危急的时刻协助英军防守。(126)为了加强水陆空防卫能力,澳葡政府于1927年11月10日正式成立海军航空中心,由海军上尉贾伯乐(José Cabral)主持。航空中心位于原氹仔教堂海滩处,拥有3架小妖精ⅢD型飞机,其中包括高甸玉(Gago Coutinho)、沙嘉都喇·贾罢拉(Sacadura Cabral)进行穿越大西洋历史性飞行的“圣十字”(S.Cruz)号。1933年,航空中心停办。1938年航空中心复办,拥有鱼鹰(Osprey)飞机数架。(127)澳葡政府不仅注重自身的防卫建设,还积极寻求外部帮助。1925年7月1日,澳门立法会召开秘密会议,谋划未来的对策,署理总督奥古斯托·山度士决定加强澳门的军事防御。当天,葡萄牙驻伦敦外交代表洛尔彤·马都嗉(Norton de Matos)也取得英国答应,在必要的时候派兵协助澳门防守的承诺。(128)自此,港澳开始在混乱的政局中协同防守。
抗日战争爆发后,鉴于中日关系日趋紧张,澳葡政府着手其陆海空军队建设。1937年6月30日,葡萄牙政府派遣了第57、58、59队三支土著远征军连及混合炮兵部队从莫桑比克前来澳门,其中第57队于当日抵澳,其他两支10月4日到达。澳门同年海军实力亦得到加强,增派一级舰艇“阿丰索·德·阿尔布科尔科(Afonso de Albuquerque)”号及四架水翼飞机,并恢复1933年被取消的海军航空场。(129)10月20日,澳督巴波沙致电葡国殖民地部,请葡国政府增派军队驻守澳门。11月,一艘葡国战舰送达澳门一批军队和军事设备,增强了澳门的防卫力量。市民就葡军到达澳门议论纷纷,一些本地葡人生怕日本和中国干涉,因此,有人公开质疑澳门现阶段是否需要增加驻军。巴波沙解释称,加强军事力量纯属防卫性质,可以作为维护中立的有力保证。(130)10月,葡国政府又向澳门增派了“巴托洛梅乌·迪亚斯(Bartolomeu Dias)”号和“贡萨洛·维略(Gonçalo Velho)”号两艘军舰和两单位炮兵。(131)12月,澳葡政府正式组建航空服务局,以加强澳门地区防空能力。服务局除后备引擎及一些配件外,还配备了2架鱼鹰(Osprey)飞机,后又从英国购入4架鱼鹰飞机,6架飞机均停放在内港新机库。(132)其后的几年间应大致维持在这一水平。据日本人柳泽武(やなぎさわたけし)记载:当时澳门驻军包括三个步兵连:一个葡萄牙人的,一个华人的,一个非洲人的。补充部队有:一个机关枪班,防空炮,两辆装甲车,一个野战炮连和一个要塞连。另有2000人的临时卫戍部队,由21名军官和511名军士组成。2艘海岸炮舰,1艘炮舰和2艘江河炮舰。即为澳门的海军力量。空军(以氹仔岛为基地)由最近获得的4架英国制造的水上飞机所组成。(133)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保护澳门的安全,澳葡政府对澳门进行了防御目的的军事强化,但是,澳门对抗战的贡献主要是非军事性质的。在抗战之初,澳门各界人士就积极认购国民政府发行的救国公债,(134)以此筹款购买军需,为保卫广东出力。以华人为主的社会各界发起爱国抗日团体,组织宣传、赈济、救亡以及回内地服务等活动。共产党将抗日战争变成一场人民战争,珠三角的游击队层出不穷,澳门政府屡次寻求游击队的防御帮助,对付汉奸和伪军,其中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于1944年通过居住于澳门的中山人黄槐,与澳门总督代表取得联系,得到了澳门从医疗、军需和允许发动抗日募捐等方面的支持。(135)
总体来看,在国民革命期间,尽管澳葡政府一度支持和同情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但是,宗主国葡萄牙共和国强化殖民地的政策对其是有较大影响的,澳葡政府据此屡次实施扩张和占据的活动。然而,在中国方面,无论是南北割据时期,还是国共内战期间,广东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对澳门问题都有比较坚定的立场,使澳葡当局的扩张图谋未能得逞。在澳葡政府对澳门的具体管治中,尤其是面对中国以基本供给为掣肘之际,仍以澳门的存续和繁荣为首要考虑,为此,澳葡政府为澳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向定下基调,并力求与各方平衡关系。这一点在抗日战争期间尤为重要,为了保全葡萄牙在远东的根本利益——澳门的存在,澳葡当局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战争最汹涌的旋涡中求“中立”,能化解就化解,能保护就保护,能利用就利用,在被动地、无奈地应对时局的过程中,侥幸地维持了澳门的和平。
(1) [美]查·爱·诺埃尔(Charles E.Nowell):《葡萄牙史》下册,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翻译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74页。[葡]施白蒂(Beatriz Basto da Silva):《澳门编年史:二十世纪(1900—1949)》,金国平译,澳门,澳门基金会,1999年,第44页。
(2) [葡]施白蒂:《澳门编年史:二十世纪(1900—1949)》,金国平译,第45页。
(3) 《澳门兵变详记》,《申报》,1910年12月10日; The Times,Dec.1st,1910;均转引自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第4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186—2188页。Manuel Teixeira,Macau e a Sua Diocese,Vol.3,Tipograpfia Soi Sang,1956,pp.398399.
(4) 何志辉:《从殖民宪制到高度自治》,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2009年,第43—44页。
(5) Álvaro de Mello Machado,Coisas de Macau .Livraria Ferreira,1913,pp.5660,转引自吴志良《澳门政治制度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6—167页。
(6) [葡]施白蒂:《澳门编年史:二十世纪(1900—1949)》,金国平译,第75页。
(7) Álvaro de Mello Machado,Coisas de Macau,pp.49,转引自吴志良《澳门政治制度史》,第166—167页。
(8) 吴志良:《东西交汇看澳门》,澳门,澳门基金会,1996年,第111—113、92—97页。
(9) [葡]徐萨斯(Montalto de Jesus):《历史上的澳门》,黄鸿钊、李保平译,澳门,澳门基金会,2000年,第301页。
(10) [葡]施白蒂:《澳门编年史:二十世纪(1900—1949)》,金国平译,第177页。
(11) [葡]马尔格斯(A.H.de Oliveira Marques):《葡萄牙历史》,李均报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第166—167页。[澳]杰弗里·C.冈恩(Geoffrey C.Gunn):《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12) 《关于澳门新总督就任件》,张海鹏主编《中葡关系史资料集》(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83页。《葡人治澳之政绩》,《澳门年鉴:1927年》,澳门历史档案馆铅印本,1927年,第104页。陈席儒:《澳门年鉴书后》,《澳门年鉴:1927年》,澳门历史档案馆铅印本,1927年,第105页。《(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2月8日;Joāo Guedes,Laboratorio Constitucional, pp.147155,转引自吴志良《澳门政治制度史》,第172页。Jaime do Inso,Macau:A Mais Antiga Colonia Europeia no Extremo Oriente,Escola Tipografica do Orfanato,1929,p.96,p.100,p.102.
(13) [葡]萧伟华(Jorge Noronha e Silveria):《澳门宪法历史研究资料(1820—1974)》,沈振耀、黄显辉译,澳门,法律翻译办公室、澳门法律公共行政翻译学会,1997年,第54—56页。
(14) [葡]萧伟华:《澳门宪法历史研究资料(1820—1974)》,沈振耀、黄显辉译,第56—62页。
(15) [澳]杰弗里·C.冈恩:《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第162页。
(16) 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第5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441—2442页。
(17) 《指导游历规则》,《1933年商业名录》(1932年1月6日),第183—184页。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第5卷,第2846页。
(18) 澳门历史档案馆馆藏民政厅档案:AH/GGM/4,总督致殖民地大臣,1933年3月30日。
(19) 《澳门政府宪报》,1935年4月9日第14号。
(20) 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第5卷,第2556页。
(21) [澳]杰弗里·C.冈恩:《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第124页。
(22) 金丰居士:《鸦片专理局旧地处犁头之楔难以生发》,载《新报》,2008年9月25日,M03。
(23) Ano de 1936 Boletim Oficial de Macau No.4110 de Outubro,pp.835840;英国档案局:CO129、465,转引自[澳]杰弗里·C.冈恩《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第129页。
(24) 梅里尔(Frederick T.Merrill):《日本与鸦片的威胁》,转引自[澳]杰弗里·C.冈恩《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第130页;《建国时报》(1948年1月5日)。
(25) 葡萄牙外事部外交历史档案文件1《1911年11月17日驻广州葡萄牙总领事馆临时大臣致外事部国务秘书及大臣公文332》、文件2《1911年11月24日葡萄牙驻北京大臣致外事大臣公文A》,参见[葡]卡洛斯·高美士·贝萨(Carlos Gomes Bessa)《澳门与共和体制在中国的建立》,崔维孝等译,澳门,澳门基金会,1999年,第59—62页。
(26) [葡]卡洛斯·高美士·贝萨:《澳门与共和体制在中国的建立》,附件十《澳门司令部、军事处、澳门省总督阁下对警报问题下达的指示》,第95页。
(27) [葡]施白蒂:《澳门编年史:二十世纪(1900—1949)》,金国平译,第58页。
(28) 澳门历史档案馆:MNL12.2.F,转引自[澳]杰弗里·C.冈恩《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第146页。
(29) 《中华民国元年拱北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1913年3月28日),莫世祥等编译:《近代拱北海关报告汇编(1887—1946)》,澳门,澳门基金会,1998年,第283页。《(上海)民立报》1912年5月28日。黄健敏编著:《孙眉年谱》,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96—99页。[葡]若昂·哥德斯(Joāo Guedes):《孙逸仙与澳门和革命》,北风译,《文化杂志》第17期,1993年。
(30) 澳门历史档案馆藏民政管理档,第438号卷宗,第ST号文件,[葡]施白蒂:《澳门编年史:二十世纪(1900—1949)》,金国平译,第58页。
(31) 《申报》,1913年4月10日,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第5卷,第2243页。
(32) [葡]若昂·哥德斯:《孙逸仙与澳门和革命》,北风译,《文化杂志》第17期,1993年。
(33) 白狼起义是指发生于民国初年由河南宝丰人白狼(本名白朗,1873—1914)领导的反对袁世凯政权之农民起义运动。
(34) [葡]若昂·哥德斯:《孙逸仙与澳门和革命》,北风译,《文化杂志》第17期,1993年。
(35) 澳门历史档案馆:CX 914508,1914年7月22日,转引自[澳]杰弗里·C.冈恩《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第147页。
(36) [葡]施白蒂:《澳门编年史:二十世纪(1900—1949)》,金国平译,第75页。
(37) [澳]杰弗里·C.冈恩:《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第146—147页。
(38) [葡]卡洛斯·高美士·贝萨:《澳门与共和体制在中国的建立》文件八,第83—84页。
(39) “Extradiāāo Pedida pelo Governo de Cantāo de Chu-Chap-Son,Tang Kin,Chea-Ying-Pak e Sham Hok Lu”,1914/3/271914/3/30,AH/AC/P4388,p.2.
(40) 《澳门政府宪报》,1915年5月31日,第23号,第367页。
(41) 《申报》,1915年10月11日。
(42) 葡萄牙外事部外交历史档案文件14《外事部外交及政治事务部殖民地事务司1915年12月4日2602号公文》,参见[葡]卡洛斯·高美士·贝萨《澳门与共和体制在中国的建立》文件八,第137—138页。弗里·C.冈恩:《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第147页。
(43) 《朱执信先生殉国十二周年纪念专刊》,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民国珍稀短刊断刊》之《广东卷》15。《朱执信革命事迹述略》,第449页。朱执信:《朱执信集》上册《讨龙之役报告书》。费成康:《澳门四百年》,第399—400页;均引自吴志良等编《澳门编年史》,第5卷,第2280页。陈卓平的《爱竹斋全集》之《诗钞续集》第1页《赠刘公裕同志》第4首自注云,“民国四五年,余与朱执信先生设机关于澳门,运动军队,驱逐龙济光”,陈卓平著、陈鹏超编:《爱竹斋全稿·爱竹斋诗钞初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44) 《申报》(1916年3月11日、15日)。罗翼群:《有关中华革命党活动之回忆》,《广东文史资料》第25辑《孙中山史料专辑》,1979年。《澳门华侨与革命运动》,冯自由:《革命逸史》第4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5—76页。
(45) 郭辉堂:《梁彦明烈士年谱》,《梁彦明烈士纪念集》,第14页。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第5卷,第2289页。
(46) 葡萄牙外事部外交历史档案文件17《孙逸仙致澳门总督米那之信》,参见[葡]卡洛斯·高美士·贝萨《澳门与共和体制在中国的建立》,第151页;英国档案局,CO129/403,“政治难民”,总督府,1913年8月9日,转引自[澳]杰弗里·C.冈恩《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第148页。
(47) [葡]卡洛斯·高美士·贝萨:《澳门与共和体制在中国的建立》,第24—25、28页。
(48) 金英杰:《乐儿咖啡,轮盘扑克吸引西洋人》,《新报》,2009年4月24日。
(49) 《申报》,1920年9月29日。
(50) 《广东军政府外交部收广东省省长张锦芳,北京外交部特派广东交涉员梁澜勋咨文》,《澳门专档》第4册,第324页。
(51) 《军政府外交部收广东省特派交涉员梁澜勋呈》,《澳门专档》第4册,第328、333页。
(52) 《外交部收部长四日会晤葡特使收问答澳门事》,《澳门专档》第4册,第368页。
(53) 邓开颂、吴志良、陆晓敏主编:《粤澳关系史(1840—1984)》,北京,中国书店,1999年,第394页。
(54) 《广东军政府外交部发政务会议咨》、《广东特派交涉员梁澜勋呈港口工程合约、澳门港口章程、提犯章程》,《澳门专档》第4册,第407、411—416页;邓开颂、吴志良、陆晓敏主编:《粤澳关系史(1840—1984)》,第394—396页。
(55) 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第5卷,第2358页。
(56) 盛永华、赵文房、张磊编:《孙中山与澳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附录《孙中山与澳门大事件年表》。
(57) 《收葡馆问答》,《澳门专档》第4册,第464页。
(58) (广州)《民国日报》,1922年6月2日。
(59) (上海)《民国日报》,1922年6月15日、18日。《澳门事件与中国要求》,《澳门专档》第4册,第465—466页。
(60) 日本外交史料馆藏:《关于澳门情况的报告》(1926年4月10日),张海鹏主编《中葡关系史料集》(下册),第2087页。[葡]施白蒂:《澳门编年史:20世纪(1900—1949)》,金国平译,第164页。
(61)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第1344页,以及R.Beltrāo R.Coelho,Macau Retalhos:Passado,Presente,Futuro .Macao:Livros do Oriente,1990,p.42,转引自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主编《澳门编年史》第5卷,第2355页。
(62) [澳]杰弗里·C.冈恩:《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第149页。
(63) 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eds.,Colecçāo de Fontes Documentais para a História das Relaçôes entre Portugal e a China:Documentos Relativos às Greves de Hong Kong e Cantāo e a sua Influência em Macau,19221927,p.326.
(64) 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eds.,Colecçāo de Fontes Documentais para a História das Relaçôes entre Portugal e a China:Documentos Relativos às Greves de Hong Kong e Cantāo e a sua Influência em Macau,19221927,p.327.
(65) 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eds.,Colecçāo de Fontes Documentais para a História das Relaçôes entre Portugal e a China:Documentos Relativos às Greves de Hong Kong e Cantāo e a sua Influência em Macau,19221927,p.333.
(66) 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eds.,Colecçāo de Fontes Documentais para a História das Relaçôes entre Portugal e a China:Documentos Relativos às Greves de Hong Kong e Cantāo e a sua Influência em Macau,19221927,pp.334335.
(67) AH/GGC/M19,1924年10月,里斯本,转引自[澳]杰弗里·C.冈恩《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第163页。
(68) 金文泰报告第8函,摘自一份关于传闻中的澳门共产党人活动中心的备忘录,1927年5月5日,转引自[澳]杰弗里·C.冈恩《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第164页。
(69) 澳门历史档案馆馆藏民政厅档案:AH/GGM/16,1929年10月3日的报告,转引自[澳]杰弗里·C.冈恩《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第165页。
(70) [葡]施白蒂:《澳门编年史:20世纪(1900—1949)》,金国平译,第272页。
(71) Arquivo Histórico Diplomatico do Ministério dos Negócios Estrangeiros,Arquivo Consulado de Cantāo,M116.
(72) [美]查·爱·诺埃尔:《葡萄牙史》,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翻译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第395页。
(73) 黄庆华:《中葡关系史1513—1999》下册,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1031页。
(74) 《民国二十七年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拱北关部分》(1938),莫世祥等编译《近代拱北海关报告汇编(1887—1946)》,第383页。日本驻澳门领事馆编:《澳门情况》,张海鹏主编:《中葡关系史资料集》(下册),第2096页。
(75) [葡]莫嘉度(Vasco Martins Morgado)著,[葡]萨安东(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编:《从广州透视战争:葡萄牙驻广州领事莫嘉度关于中日战争的报告》,舒建平、菲德尔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212—213页。
(76) [葡]廉辉南(Fernando Lima):《澳门:她的两个过渡》,曾永秀译,澳门,澳门基金会,2000年,第51页。
(77) Arquivo Histórico Diplomatico do Ministério dos Negócios Estrangeiros,2° PA48,M217,《葛古诺访日报告》,转引自金国平、吴志良《抗战时期澳门未沦陷之谜》,《镜海飘渺》,澳门,澳门成人教育学会,2001年,第160—161、167—168页。
(78) 理卡多·平托:《中立区的炮火》,《澳门杂志》,1997年第2期。
(79) Arquivo Histórico Diplomatico do Ministério dos Negócios Estrangeiros,2° PA48,M217,《葛古诺访日报告》,转引自金国平、吴志良《抗战时期澳门未沦陷之谜》,《镜海飘渺》,第162页。
(80) 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记录:《在外帝国公馆关系杂件设置关系葡国部》,转引自宜野座伸治《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澳日关系》,《澳门研究》,1997年第5期。
(81)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致外交部公函,1940年12月3日,中统情报12月2日,侍六第37304号,转引自陈锡豪《抗日战争时期的澳门》,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1998年,第42—44页。
(82) 《葡萄牙驻华代办致殖民地部电报C23》(1939年9月25日、27日、10月14日、17日),《葡殖民地部致外交部公函》(1939年10月19日),转引自陈锡豪《抗日战争时期的澳门》,第8页。
(83) 《濠江风云会,赤子报国情:追记澳门同胞抗日救国感人事迹》,陈大白:《天明斋文集》,澳门,澳门历史学会,1990年,第144—147页。
(84) 《澳门政府宪报》,1940年9月14日第37号。
(85) 1941年4月16日葡殖民地部致外交部通告第831号,转引自陈锡豪《抗日战争时期的澳门》,第48页。
(86) Arquivo HistóricoDiplomatico do Ministério dos Negócios Estrangeiros,2° PA48,M212,Proc.33.2,《澳葡总督戴思乐1941年9月3日致殖民部长公函附件》,转引自金国平、吴志良《抗战时期澳门未沦陷之谜》,《镜海飘渺》,第169—170页。
(87) Arquivo Histórico Diplomatico do Ministério dos Negócios Estrangeiros,2° PA48,M212,Proc.33.2,《澳葡总督戴思乐1941年9月3日致殖民部长公函附件》,转引自金国平、吴志良《抗战时期澳门未沦陷之谜》,《镜海飘渺》,第171—172页。
(88) Arquivo HistóricoDiplomatico do Ministério dos Negócios Estrangeiros,2° PA48,M212,Proc.33.2,《澳葡总督戴思乐1941年9月5日致殖民部长公函附件》,转引自金国平、吴志良《抗战时期澳门未沦陷之谜》,《镜海飘渺》,第172—174页。
(89) 《警察厅长发表谈话严禁特异举动》,《西南日报》,1945年8月12日。
(90) 《澳督对各报代表阐明继续维持中立》,《西南日报》,1945年8月14日。
(91) 傅玉兰主编:《抗战时期的澳门》,区慧卿英译、曾永秀葡译,澳门,澳门文化局、澳门博物馆,2002年,第175页。
(92) 江客:《日军为何不进驻澳门》,《澳门日报》(1992年8月24日)。笙秀:《抗战期间三个谜》,《澳门日报》,1994年6月5日。
(93) Arquivo Histórico-Diplomatico do Ministério dos Negócios Estrangeiros,2° PA48,M175 & M217,《日本驻里斯本使馆关于日军占领对面山致葡外交部的照会》,转引自金国平《抗战期间澳门的几个史实探考》,吴志良、金国平、汤开建主编《澳门史新编》第1册,澳门,澳门基金会,2008年,第309—310页。李福麟:《澳门四个半世纪》,澳门,澳门松山学会,1995年,第148页。[葡] 萧伟华:《澳门宪法历史研究资料(1820—1974)》,沈振耀、黄显辉译,第63页。宜野座伸治:《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澳日关系:关于日军不占领澳门的初步考察》,《澳门研究》第5期,1997年。[美]查·爱·诺埃尔《葡萄牙史》第397页亦称,澳门二战期间未被日本占领,是因为日军“显然认为澳门这块小地方无足轻重,没有必要去侵占它”。[葡]莫嘉度:《从广州透视战争:葡萄牙驻广州领事莫嘉度关于中日战争的报告》,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32页。
(94) 《魔法档案:日本绝密外交通信的摘录和抄件,1938—1945》,美国陆军部,1943年10月6日,转引自[澳]杰弗里·C.冈恩《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第177页。
(95) Moisés Silva Fernandes,Sinopse de Macau nas relaçôes Luso-Chinesas,19451995,Cronologia e Documentos,Fundaçāo Oriente,2000,pp.2732.
(96) [葡]莫嘉度:《从广州透视战争:葡萄牙驻广州领事莫嘉度关于中日战争的报告》,第137页。
(97) 《澳门谣言四起,物价空前高涨》,《中山日报》,1940年3月10日;《石岐沦陷后之澳门动态》,《中山日报》,1940年3月12日。
(98) 《政府售米站共有七处》,《华侨报》,1940年12月16日。
(99) 《澳门政府宪报》,1941年11月,第45号。
(100) 《华商报》,1941年12月3日。按:理卡多·平托《中立区的炮火》(《澳门杂志》1997年第2期)称,此次澳督戴思乐在香港逗留两天,于12月3日返回澳门。
(101) 《戴思乐致外交部驻澳专员郭则范密函,澳门引渡汉奸战犯案》,1946年8月3日,第133页,转引自陈锡豪《抗日战争时期的澳门》,第52页。
(102) 《澳门政府宪报》,1941年12月13日,第50号。
(103) 《澳门政府宪报》,1941年12月20日,第51号。
(104) 《澳门市行政局1942年2月22日有关换领购买粮食券之布告》,转引自傅玉兰主编《抗战时期的澳门》,区慧卿英译、曾永秀葡译,第62页。
(105) 陈大白:《天明斋文集》,第158页。
(106) 《全侨协力紧密进行,回乡会昨日成立》,《华侨报》,1942年3月24日;《政府决协助回乡会,护送五万人归乡》,《华侨报》,1942年5月7日;《回乡会前后共资送千六百人,会款支绌希望社会人士协助》,《华侨报》,1942年5月10日。
(107) 《下环街增设一米站》,《华侨报》,1942年4月25日。
(108) 《到氹仔去,全市共设米站6所》,《华侨报》,1942年4月28日。
(109) 《白米二万包昨已到澳》,《华侨报》,1942年5月16日;《公米万包昨已抵澳》,《华侨报》,1942年8月22日。
(110)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记录,波集团司令部《经济封锁月报》1942年9月30日,转引自宜野座伸治《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澳日关系:关于日军不占领澳门的初步考察》,《澳门研究》,1997年第5期。
(111) 理卡多·平托:《中立区的炮火》,《澳门杂志》,1997年第2期。
(112) 《华侨报》,1942年10月24日。
(113) 《澳门政府宪报》,1943年,第16号,第419页。
(114) 《由今日起运谷米入口,经预先领取许可证》,《华侨报》,1943年8月3日。
(115) 《华侨报》,1943年8月10日、8月11日、8月12日及8月19日。
(116) 《澳门政府宪报》,1943年,第18号,第451页。
(117) 《华侨报》,1944年7月28日。
(118) KWIZ69/32,转引自[澳]杰弗里·C.冈恩《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第179页。
(119) 《岩井英一氏继任日驻澳门领事》,《西南日报》1945年2月19日,葡萄牙国家档案馆萨拉查档(Arquivo Salazar),Aos/CO/UE10 A PT4,转引自金国平、吴志良《抗战时期澳门未沦陷之谜》,《镜海飘渺》,第153页。房建昌:《从日本驻澳门领事馆档案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在澳门的活动》,《广东文史》,1998年第4期。房建昌:《有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外交与特工人员在澳门活动的几点补正》,《民国档案》,1999年第4期。
(120) 《华侨报》,1945年5月23日及5月24日。
(121) 《华侨报》,1945年5月20日及5月22日。陈锡豪:《抗日战争时期的澳门》,第53—54页。
(122) 《澳门政府宪报》,1945年第21号,第190页。《政府明会布告,存谷不得迁移》,《华侨报》,1945年5月24日。
(123) 《秘书长高士德谈粤澳米约半年期满》,《西南日报》,1945年6月30日。《贾拉度于今晨启程赴省谈商米食问题》,《西南日报》,1945年7月2日。《政府有关方面证实粤澳谷米订约完成》,《西南日报》,1945年7月8日。
(124) 傅玉兰主编:《抗战时期的澳门》,区慧卿英译、曾永秀葡译,第193页。
(125) 《铁城报》,1912年2月3日。郑勉刚:《澳门界务录》(手抄本)第7卷。
(126) 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eds.,Colecçāo de Fontes Documentais para a História das Relaçôes entre Portugal e a China:Documentos Relativos às Greves de Hong Kong e Cantāo e a sua Influência em Macau,19221927,pp.399404;钱义璋编:《沙基痛史》,独立旬刊社,1925年。
(127) [澳]施白蒂:《澳门编年史:二十世纪(1900—1949)》,金国平译,第214页。施华:《澳门政府船坞:造船修船100年》,澳门,澳门海事博物馆,1996年,第42—43页。
(128) 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eds.,Colecçāo de Fontes Documentais para a História das Relaçôes entre Portugal e a China:Documentos Relativos às Greves de Hong Kong e Cantāo e a sua Influência em Macau,19221927,pp.415424.
(129) [葡]施白蒂:《澳门编年史:20世纪(1900—1949)》,金国平译,第276页。
(130) 《澳门总督致殖民地部1937年第126号电报及1937年11月15日广州葡萄牙领事致外交部电文》,转引自陈锡豪《抗日战争时期的澳门》,第5页。
(131) [葡]廉辉南:《澳门:她的两个过渡》,曾永秀译,第49—50页。
(132) Luís Andrade Sa,Aviation in Macau:One Hundred Years of Adventure,Macau:Livros Oriente,1990,p.56.
(133) [日]柳泽武:《帝汶岛与澳门》,《当代日本》,1941年第10期,第1297页,转引自[澳]杰弗里·C.冈恩《澳门史:1557—1999》,秦传安译,第169页。
(134) 《华侨报》,1937年11月27日。
(135) 欧初:《孙中山故乡抗日斗争二三事》,《炎黄春秋》,199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