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湖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湖

(供图:周舟)

青海湖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湖区海拔3194米,湖水面积4354平方千米,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矿化度12.32克/升,含盐量1.24%。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意为蓝色或青色的湖,古称“西海”,又称“仙海”、“鲜水海”、“卑禾羌海”。北魏以后,始称青海。历史上最早关于青海湖的记载,见于郦道元(公元465—527年)的《水经注》,“海周七百五十余里,中有二山……二山东西对峙,水色青绿,冬夏不枯不溢。自日月山望之,如黑云冉冉而来”。青海湖区为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所环绕,形成一内陆盆地,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渺、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一面硕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高山与草原之间,构成了一派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形成于中更新世(21万~35万年前)。当时湖泊为外流型淡水湖,湖水经东南方向的倒淌河穿野牛山后与曲乃河相连,汇入黄河。到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整个湖区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壳不断抬升,加之东面的日月山快速剧烈隆升,终于封闭了青海湖,倒淌河水随之流入青海湖,由此青海湖演变为内陆封闭湖泊,湖水也逐渐开始咸化(杨萍,2011)。

青海湖湖区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早在汉代以前,羌人就在这里游牧;西汉末年王莽在湖东设西海郡,筑城戍守;南北朝后期至唐初,这里又成为吐谷浑王国活动的中心。在历史上这里长期处于民族纷争和地方政权割据的重要地域,也是历代王朝的西部边陲与中西部往来的交通要冲,加之这里又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故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湖区也成为古代中国西部的重要战场(薛佩,2015)。

唐前关于青海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很少。直到唐代,唐与吐蕃在这里进行过无数次大战,死伤不计其数,这里才逐渐作为民族融合的前沿阵地进入唐人的视野。壮阔的青海湖区在唐人眼中神秘而遥远,驰骋千里的骏马,高耸入云的雪山,空旷辽阔的草原,波涛汹涌的江河,无不充满了异域的神秘与新奇。加之战事频繁,唐代诗人描写青海湖的边塞诗,大部分都充满了悲壮的意蕴,如唐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壮阔的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让周边连绵的雪山都黯淡失色。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壮志不泯,流露出唐朝将士不灭进犯之敌,誓不返乡的豪迈气概。此外,高适《塞下曲》诗中“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柳宗元《李靖灭吐谷浑西海上》诗中“洋洋西海水,威命穷天涯”,崔融所著《关山月》诗中“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等句也流露出了同样的意境。诗人们不仅通过诗篇抒发了他们建功立业的抱负,还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以及征戍之苦和思乡之情,如唐代诗人杜甫《兵车行》中“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诗句就是对青海湖地区古战场悲惨景象的真实写照,还有李白的这首《关山月》,这些诗都充满了悲凉和凄楚: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随着宋军第二次收复河湟(今青海东部),在西宁设西宁州,诗人们的创作也处于吐蕃文化和中原文化激烈碰撞和融合的时期(李逢春,2009)。这一时期的诗词开始以描写青海湖地区的景色为主,也流露出对收复失地的向往,如《陇东西》以及《出行》等诗作:

陇东西(其一)
[宋]王安石

陇东流水向东流,不肯相随过陇头。
只有月明西海上,伴人征戍替人愁。

随后,蒙古军南下占领了青海。在金、元统治的200多年时间里,统治者加强了蒙古草原文化的渗透,并征召儒士,留下了一批咏诵青海湖的佳作(李逢春,2009)。如元监察御史马祖常的《河湟书事》,全诗以清丽隽秀的笔墨描写了生机勃勃的青海湖及周边风光:

河湟书事
[元]马祖常

阴山铁骑角弓长,闲日原头射白狼。
青海无波春雁下,草生碛里见牛羊。

明清时期,中央统治势力开始到达青海地区,并采取安抚政策数度招抚青海蒙古族和藏族(明朝称为西番),边塞民族矛盾趋于缓和,这时反映边塞战事的作品大幅减少,尤其自清代开始,有关青海湖地区的自然风物、民俗风情的作品才逐步繁荣起来(李莱,2005;李逢春,2007)。如清代官员及诗人来维礼的《光绪乙亥登察汗城观青海》:

光绪乙亥登察汉城观青海
[清]来维礼

荷戈来塞外,薄暮上孤城。
海接青天立,山连白雾平。
番童冲云牧,野马啸风鸣。
一片秋烟起,遥闻去雁声。

诗人登上察汉城,遥望青海湖,描绘了雄浑壮阔的湖上风光,全诗颇具气势。此外还有清人李荣树的《晚登南禅寺三清殿》,陈文述的《日月山铭》,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湖区独具特色的自然及人文风光(李逢春,2008):

晚登南禅寺三清殿
[清]李荣树

石蹬层层路不平,登临绝巘四望惊。
田分万井村高下,烟点三川树纵横。
山势东来围古塞,河声北走撼边城。
自然落日照青海,欲泻杯中水一泓。

日月山铭
[清]陈文述

青海万里,连山突兀。
一峰切云,出入日月。
麓抱琳宫,阹周帐部。
根蒂搏桑,枝柯骞树。
顾兔东跃,踆鸟西沦。
佛说阿耨,仙言昆崙。
循环继照,叠璧飏采。
何以俪之,曰星宿海。

青海湖的壮美曾让古往今来多少人铭记。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青海湖已经出现了萎缩的趋势,曾经古籍记载的“魏周千里,唐八百余里”,“乾隆时七百余里”的青海湖湖面目前湖周已只有300公里。1955—1988年青海湖水位每年平均下降约10厘米,2004年青海湖水体面积缩小至四十多年来最低点,面积仅为4138平方千米。此外,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趋势加剧、草场植被破坏日益严重、渔业资源濒临枯竭、野生动物和鸟类栖息环境恶化、流域内湿地不断萎缩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青海湖日渐短缺的补水供给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态势,又不知有多少人在为此忧伤。

近年来,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在不断加大对湖区周边环境治理力度的同时,实行了封湖育鱼、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草场围栏、天然林资源保护等一系列生态综合治理措施,并开展人工增雨工作,增加湖区降水量,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最新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青海湖面积持续8年增加,目前面积为4354平方千米,比历年同期增加58平方千米,大约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面积。我们相信,在人类的科学治理和保护下,壮美的青海湖的明天会像《青海梦》这首歌中唱到的那样美好:

青青的山,蓝蓝的海
高天上流云映花开
遥远的青海
踏着牧歌向你我走来
在那遥远的地方
青色的海洋拥有七彩的光芒
在那遥远的地方
绿色的草原也有斑斓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