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5.收留赵氏父女
刘三和李淘这一老一小相依为命,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平平淡淡地过去。不知不觉到了大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淘已十六岁。
西北的风霜,加上生活的磨练,使他已成长为一个高高大大、身体强壮的小伙子。身高已达七尺多,身体结实,古铜色的皮肤更体现出男子汉的味道。
经过近十年的刻苦练习,李淘已把刘三伯伯传授给他的李家枪法和秦家锏法还有罗家枪的回马枪绝技,练得炉火纯青,颇有他父亲李如珪的风采。刘三倍感欣慰,毕竟自己的一番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从四月中旬开始,西林镇的乡亲就发现:不断有衣衫褴褛的百姓扶老携幼地从甘州方向过来,往凉州方向逃难。
西林镇的乡亲有刚从甘州方向做生意回来的,说是占据青海东北一带的吐谷浑在伏允可汗率领下,五路大军齐出,同时攻掠大唐河西地区通向西域的边关要隘和甘南地区的几处重镇。
几天以后,从甘州通往凉州的官道上逃难的百姓更多了,随处可见倒毙在路边的难民尸体。逃难的百姓扶老携幼,疲惫不堪,漫无目标地流浪,有些来到了西林镇上,就再也不想走了,靠西林镇的乡亲施舍过活。
刘三心里也很焦急,听说镇上有人从凉州做买卖的人刚回来,他立刻来到镇上打听消息。
刘三从客栈出来,刚走过镇口,就远远望见前面围着一群人。他立刻跑过去,只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对大家讲目前他所知道的情况:“凉州城现在是只准出不准进!那些从甘州一路辛苦逃难过来的百姓,都被守城军士阻拦在城外,不准进城,说是为了防止敌军的奸细混入。城里人议论纷纷,说目前吐谷浑人已经攻陷了河西地区的甘州(今甘肃张掖),随时都有可能攻打我们凉州。还听说吐谷浑人已经占领了甘南地区的鄯州(今甘肃临潭县)、河州(今甘肃临夏县)和芳州(今甘肃迭部县),并杀死了鄯州刺史孔长秀大人,甘南重镇金城(今甘肃兰州)直接处于吐谷浑人的威胁之下。不过听说朝廷已经派大将军李靖统领20万大军来收复甘南几处重镇并救援我们凉州......”
正说着消息,他突然看到了人群中的刘三,脸上立刻露出几分欣喜,便满怀期待地走过来对刘三说道:“刘老板,你是见过大世面的,请你给大家伙儿出出注意吧,我们凉州距离甘州也不过400多里路程,吐谷浑人说来就来,眼下朝廷的大军还迟迟未到,我们该怎么办呀?”
围观的乡亲们也附和着说:“对呀!刘老板,你给我们出出主意吧,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刘三见众人对自己寄以如此厚望,也不好推辞,便沉思片刻后真诚地对大家说:“承蒙大家的厚爱,感谢众乡亲信得过我!我看就这样办......”
他把他的想法如此这般地给大家说了,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于是各自回家按刘三老板说的要求作好一切准备。
刘三从镇上前脚刚回客栈,后脚就有镇上的20多个青壮男子来到,听从刘三的安排。
刘三从中挑选了9个机灵一点的,把他们分成了3组,安排他们轮流骑马往西前出几十里地,准确打探吐谷浑人的消息。一旦打探到吐谷浑人向凉州攻过来的准确消息,就立刻回来报告,镇里的人就带上必要的易带走生活用品及时撤往后面山岭中躲藏起来。从镇上撤往后山,只需一袋烟的功夫,只要提前作好了准备,时间完全来得及。
其余青壮男子,刘三打发他们回去帮助那些劳力弱的人家,准备好随时可以带走的粮食、衣物等生活必需的东西,将带不走的粮食等物资找稳妥的地方埋藏好,作好随时撤往后山的准备。
西林镇的百姓就这么每天精神紧张、提心吊胆地过着日子。
但不知为何,一连过了十多天,却迟迟没有听到吐谷浑人前来攻打凉州的消息。也许是闻听大唐朝廷的大军即将到来,他们不敢贸然进兵,先守住前段时间攻下的几处要地吧。
时间已是五月二日,这天下午,出去打探消息的人还没回来,刘三就和李淘在客栈的院子里练习武艺。
刘三先练习了一遍“李家枪”,毕竟是50多岁的人了,加上以前征战时落下的伤病,现在练了一遍都感觉有些气喘,有些力不从心了,刘三感叹自己确实老了!
接着刘三又让李淘练习给自己看。只见李淘练的“李家枪”一招一式非常娴熟,虎虎生风,刚柔并济,招招致命,深得“李家枪”的精髓,颇有其父李如珪的风范。
刘三见了,感到非常高兴,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更比一辈强。
随后刘三与李淘对练,二人练得正酣,突然听到一声沙哑低沉的声音从院门处传来。
“老板行行好!给点吃的吧!”
刘三和李淘寻声望去,只见一50来岁老汉手里牵着一个10来岁的小姑娘,颤颤巍巍地从木桥上走过来,进到客栈的院门。
走近一看,老汉和小姑娘都衣衫破烂,蓬头垢面,双眼黯淡无神,一脸的疲惫,瘦弱不堪。很显然是经过长途奔波,又累又饿造成的。
刘三见状,立刻想到了40年前自己四处流浪的情景,顿时心生怜悯之心。
那老汉给刘三深深地鞠了一躬,哀求地说:“老板行行好,给我们爷俩点吃的吧,我们都一天多没吃东西了,孩子都快饿得不行了。来,尔玛,快给老板磕头。”说完一把拉过身边的神情有些木然的小女孩,让小女孩磕头。
刘三连忙摆手制止,和善地说:“老哥,就不要难为小孩子了,不用客气了,跟我们进屋吧!”
刘三把他们领进屋,热情地给他们端来一些热水,让他们洗了脸和手。然后又让李淘去厨房里,把中午他们没吃完留着晚上再吃的一些饭菜热一热,给这父女俩吃。
刘三热情地给他们倒上茶水。那老汉和小姑娘也不客气,端起茶碗一饮而尽。刘三又给他们续上茶水,他们一连猛喝了三大碗,足见他们是何等的饥渴!
很快李淘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来了,刘三示意他们快点趁热吃。他们也不再客气和推辞,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确实饿坏了。刘三和李淘默默地看着他们吃饭的样子,心中是一阵酸楚。
等他们吃完饭后,刘三和善地与他们父女俩聊起了家常,李淘在旁边静静地听着,偶尔也插上一句。
刘三和颜悦色地说:“我是这家客栈的老板,叫刘三,这是我的侄子李淘。我们也是落难之人,十多年前我们由关内流落到这里,幸好遇到好心的韩老板夫妇收留,(也就是以前这家客栈的老板)我和侄儿才有今天的容身之地。请问老哥,你们来自哪里?这是要去何处?”说完关切地望着那老汉和那小女孩。
那老汉眼圈一红,悲怆地说:“承蒙刘老板关心!我姓赵,这是我的女儿尔玛,今年刚满十二岁,我和我老婆是中年才得女。我们本来世代住在甘州城,在甘州城北街上开了一家小杂货店,日子过得还勉强。哪知从今年四月开始,吐谷浑人来攻打我们甘州,守城的唐军猝不及防,被打得落花流水,眼看就要破城。守城的唐军也顾不上我们百姓,我们和城里的许多百姓便趁乱逃出甘州,一路向东,准备逃往关内远避战祸。我带着孩子他妈和孩子好不容易逃出城,一路上风餐露宿。孩子他妈身体本来就不好,加上又带着这孩子,走不快,走了近20天,总算到了凉州,可是守凉州城的唐军却紧闭城门不准逃难的百姓进城。离开甘州时带的吃的早就在路上吃完了,孩子他娘又不幸染了重病,我们是求助无门,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他娘病死在路边。我强忍眼泪,草草将老婆掩埋在路边树林里,又带着孩子一路乞讨,不知往何处去,不知怎么的昏昏沉沉地到了这里。辛亏遇到了刘老板你们这样的好心人,要不然我们爷俩还不知道会死在何处。”
说完,感激地向刘三点点头,留下了两行热泪。
刘三和李淘也充满同情地叹了叹气。
刘三关切地问道:“接下来不知老哥有何打算?”
赵老汉无可奈何地说:“唉!哪还有什么打算?吐谷浑人攻占了甘州,我的家也毁了,孩子她娘也过世了,唯一放不下心的就是这苦命的孩子,她今年才十二岁呀!就四处流浪,要吃没吃,要喝没喝,太遭罪了!我也不知道咋个办。”说完,悲哀无助地叹了口气。
“老哥,要是你不嫌弃的话,就留下来住在我们这里吧!现在这兵荒马乱的,客栈生意也冷清,这客栈也就只有我和我的侄子两个人。你们就留下来和我们做个伴,你看如何?”刘三一脸真诚地看着赵老汉。
“那就太感谢了!给你们添麻烦了!你们真是好心人!我和孩子都可以帮你们做些事,烧水做饭、洗衣、种菜等农家活我都能做,我不要工钱,只求给我和孩子一碗饭吃就行。”赵老汉见刘三这么真诚,也不好意思拒绝刘三的一片好意,就很感激地说道。
“不用太客气,大家都是苦命人。这样吧,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不分彼此,你我就以兄弟相称如何?”刘三很爽快地说。
赵老汉听刘三这么说,也满口答应。
两人互报了生辰八字,刘三虚长4岁,赵姓男子连忙热情地招呼了一声:“刘大哥!”并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
刘三连忙回应了一声:“赵兄弟!”
两双饱经风霜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从此,两家和和乐乐地生活在一起。
尔玛和李淘熟识之后,整天跟着李淘,帮着客栈里做这做那,非常懂事、勤快。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集《刘三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