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16日下午1点,我去了昂坦街。
拍卖师的吆喝声在大门口就能听到。
公寓里满是好奇的家伙。
柳巷花街里名媛悉数到场,一些贵妇人正在偷偷地打量她们。现在,她们又可以借着参加拍卖会的名义,好好瞧瞧那些她们未曾有机会与之密切接触的女人。想来,她们或许还在暗地里羡慕这些女人的享乐生活呢。
F公爵夫人的手臂碰到了A小姐;A小姐是现今妓女圈里典型的短命美人儿。T侯爵夫人想买下D夫人不断在抬价的那件家具,可又拿不定主意;D夫人算得上是当代最风流最有名的荡妇。再看那位Y公爵,在马德里风传他在巴黎破产了,而在巴黎则风传他在马德里破产了,可事实上他连每年的年金都花不完。这时候他正一边与M太太闲聊,一边却在跟N夫人眉来眼去。
M太太幽默风趣,在讲故事方面是一把好手,她经常想把自己讲的那些玩意儿记录下来,然后署上自己的芳名。美丽的N夫人常在香榭丽舍大街走来走去,所穿的衣物缺不了粉红和天蓝这两种颜色,为她拉车的是一对又高又壮的黑色骏马。就这两匹马儿,托尼[12]跟她要了10000法郎……她一个子儿也没少给。最后还有一位R小姐,她凭借个人的才能获得地位,这令那些依赖嫁妆的贵妇们自愧不如,而那些靠着爱情生活的女人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她枉顾寒冷的天气,赶着来买些东西,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在这间屋子里,我们还能列举出许多汇集此地者的姓氏首字母,这些人在此相遇连他们自己也感到相当惊讶。不过,为了免于令读者反感,请原谅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我必须要说的一点是,当时大家都兴致勃勃。在那些女人里面,有不少人曾跟死者相熟,但现在对死者好像没有丝毫缅怀之情。
大家谈笑风生,拍卖师拼了命地大声呼喊。拍卖桌前的凳子上坐满了商人,他们声嘶力竭地让大家保持安静,好让他们踏踏实实地做买卖,可大家置若罔闻。像这般人员混杂、喧闹异常的集会倒是头一回。
我不声不响地混入这嘈杂的人群中。我想到这般情景就发生在这个可怜女人香消玉殒的卧室近旁,为的是拍卖她的家具来偿还她生前所欠的债务,心里不免感到惆怅万分。与其说我是来买物件的,不如说我是来看热闹的。我望着几个拍卖商的脸——每当某件物品叫到令他们感到意外的高价时,他们就笑开了花。
那些在这个女人的妓女生涯上做过投机生意的家伙,那些在她身上获取大把钱财的家伙,那些在她临终前带着贴了印花的借据来与她纠缠不休的家伙,还有那些在她死后来收取冠冕堂皇的账款和无耻高额利息的家伙,可都是些正人君子呀!
难怪古时的人说,商与盗信奉的乃是同一位上帝,这话真是千真万确!长裙、开司米披肩以及首饰,一下子就卖光了,快得让人难以置信。可对我来说,那些东西没有一件有用,所以我一直在观望。
突然,我听见拍卖师喊道:“名曰《曼侬·莱斯戈》[13]的精装书一本,装订考究,烫金书边,扉页上标着几个字,起拍价10法郎。”
现场沉默良久,之后,有一个人喊道:“12法郎。”
“15法郎。”我喊道。
我为什么要出这个数呢?连我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许是因为那上面的几个字吧。
“15法郎!”拍卖师又喊了一次。
“30法郎!”首位出价者又开口了,那口气就好像是对别人加价感到不爽。
这样一来,就变成一场较量了。
“35法郎!”我用相同的口气喊道。
“40法郎!”
“50法郎!”
“60法郎!”
“100法郎!”
我得承认,倘若我是打算惹人注目,那么我就已经成功地达到了目的,因为在这一次争着加价时,全场一点儿声响也没有,人们都盯着我,想瞧瞧这位仿佛铁了心要拿到这本书的先生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
我最后一次叫价的口气好像把对手镇住了,大概他觉得最好还是退出这场较量。这场较量白白地让我花了10倍于原价的价钱买下了一本书。于是,他对着我弯了弯腰,尽管不够及时,却极为客气地告诉我:“是你的了,先生。”
当时其他人也没人再加价,所以那本书就归我了。
由于担心我的自尊心会让我再次意气用事,而且我身上也没带那么多钱,所以我就让他们记下我的名字,将书暂时保留,而我就下楼而去。那些见证者肯定对我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必然会在心中暗暗揣测,我究竟是为何要花费100法郎去买这样一本书。这本书是个地方就能买到,只需要花费10法郎,最多也不会超过15法郎。
一个小时之后,我就叫人把我买的那本书拿了回来。
在书的扉页上,是送书的人用钢笔写的两行清秀的文字:
曼侬对玛格丽特
惭愧
后面的署名为阿尔芒·杜瓦尔。
“惭愧”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依据阿尔芒·杜瓦尔先生的见解,是不是无论在放荡的生活方面,还是内心的情感方面,曼侬都不得不承认自己无法与玛格丽特相提并论。
后一种解释,也就是情感方面的解释可能性似乎更大些,因为前一种解释粗鲁而无礼,无论玛格丽特如何看待自己,她也不会接受这一点。
我再次出门,一直到晚上睡觉时分,我才又想起那本书。
诚然,《曼侬·莱斯戈》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虽然我对故事里的每个情节都很熟悉,但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身边有这本书,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吸引。一旦打开这本书,普列服神父所塑造出来的女主人公仿佛就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样的情况差不多重复出现过上百次。他把她描绘得是那么栩栩如生,真切动人,好像我确实看到过她一样。现在,又有了一种新情况,那就是将曼侬和玛格丽特做比较,这意外地使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更大了。出于怜悯甚至算得上是喜爱,我更加同情这个可怜的姑娘了,而这本书则是我从她那儿获得的遗物。诚然,曼侬是在荒凉的沙漠里死去的,但她死在了一个真心爱她的情人的怀里。曼侬死后,对方还为她掘了一个墓穴。他的泪水洒落在她的遗体上,并且他把他的心也一起埋葬在那里。而玛格丽特呢,她就像曼侬一样,是个罪人,也可能像曼侬那样改邪归正了,但正如我们所知,她是在奢华的环境中香消玉殒的。她就在自己以往睡觉的床上咽气的,但她的内心一片空虚,如同被埋葬在沙漠之中,而且这片沙漠比埋葬曼侬的沙漠更加干旱、荒凉和无情。
通过了解她临终状况的几个朋友,我得知在长达两个月的痛苦至极的病危期间,任何人都未能到她床前给她一丝真心实意的安慰。
由曼侬和玛格丽特,我转而联想到自己所认识的那些女人,我目睹着她们一边轻歌曼舞,一边走向那几乎完全相同的最终归宿。
可怜的姑娘们哪!假如爱她们是犯了错,那么起码也应该怜悯她们。你们怜悯那些不见光亮的盲人,怜悯那些听不到自然之音的聋人,怜悯那些无法发声表达内心所想的哑人,可是,在一种伪廉耻的借口之下,你们却不愿怜悯这些心灵上的盲人、精神上的聋人和良心上的哑人。这些缺陷迫使那个不幸的姑娘发了疯,让她没有办法看到善良,听不见上帝的忠告,也讲不出有关爱情和信仰的圣洁言语。
雨果描绘出了玛丽翁·德·萝尔姆,缪塞塑造出了贝尔娜雷特,大仲马创造出了费尔南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家和诗人都将仁慈的怜悯之心施与风尘女子。时不时会有一个伟人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爱情甚至以己之名为这些女人正名。我之所以不断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那些初读本书的读者之中,恐怕有不少人已经准备将本书抛到一边,担心这是一本专门为邪恶与淫欲做辩护的著作,而且作者的年纪恐怕很容易让人产生此种担忧。希望这些人不要这样去想,假如仅仅出于这一点,那最好再往下看一看。
我信奉的唯一原则就是,未曾接受过“善”之教育的女人,上帝几乎总是给她们指出两条路,让她们可以殊途同归地走到他面前,一个是痛苦,另一个就是爱情。这两条路走起来都非常艰难。在这两条路上,那些女人走得头破血流,但与此同时她们又将罪孽的华服遗留在一路的荆棘上,赤裸着身子达到旅途的终点,而如此赤条条地来到上帝跟前,是无须脸红的。
遇到这些勇敢的女旅客的人,都应该对她们施以援手,并且向大家讲述一些他们曾遇到过的这些女人。这是因为在宣传这件事时,也就指出了道路。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简单地在人生道路的入口竖起两块牌子(一块是写着“善之路”的告示牌,而另一块是写着“恶之路”的警示牌),并且告诉那些走的人:“选一条!”而必须像耶稣那样,为那些受环境迷惑的人指出后一条路通往前一条路的途径。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让这些途径的开始那段太过坎坷难行。
基督教教义中有关于改邪归正的动人故事,那就是劝诫我们做人要仁慈、宽容。耶稣深爱着那些饱受情欲毒害的灵魂,他喜欢在为人包扎伤口时,从伤口本身获取疗伤妙膏敷在伤口之上。所以,他告诉玛特莱娜:“你将得到宽恕,因为你爱得多[14]。”这样崇高的宽恕行为自然会引发一种崇高的信仰。
为什么我们要比耶稣更加苛刻呢?这个世界为了要彰显它的强大,故意表现得很苛刻,而我们也就固执地采纳了这种成见。为什么我们要跟它一样抛弃那些伤口中流着血的灵魂呢?就像病人的污血渗出一样,那些人以往的罪恶自这些伤口渗出。这些灵魂在等待友谊之手来为他们包扎伤口,并治愈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我这是在呼吁与我同时代的人,是在呼吁那些幸而未受伏尔泰先生的理论影响的人,是在呼吁像我一样了解近15年来人道主义快速发展的人。善恶的观念已获得公认,信仰又得以重新建立,我们对神圣之物再度开始尊重。如果还不能说这个世界是完美的,那么起码可以说相较于之前已经大有改善。聪明的人都在朝着同一个目的努力,一切伟大的意志都为同一个原则所屈服,那就是我们要善良,要斗志昂扬,要实事求是!邪恶只是一种无聊的玩意儿,我们应该以行善为荣,尤为重要的是,我们一定不能丧失信心。不要看不起那些既不是母亲和姐妹,也并非女儿和妻子的女人。对亲族的尊重和对自私的宽容都不要有所减少。既然相对于上百个未曾犯罪的正直之士,上天更青睐的是一个忏悔的罪人,那就让我们尽力讨好它吧,它会赐福给我们的。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请给那些受人间欲望所害的人以宽恕吧,或许一种神圣的希望能够拯救他们,就如同那些为人治病的老太太在劝人采纳她们的疗法时所言:即便没好处,也不会有坏处。
诚然,我试图从小小的论题中得出伟大的结论,这似乎过于胆大狂妄了。但是,一切均存在于渺小中,我就相信这样的说法。尽管孩子幼小,但他将来是要长大成人的;尽管脑袋不大,但它却蕴藏着无穷的智慧;眼睛就那么丁点儿大,但它却能够看到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