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南方风格的礼服盛装

在日常的窄袖襦衣之外,又有大袖式的襦衣与长裙搭配,用于贵妇人的礼装,如宋高承《事物纪原》称“唐则裙襦大袖为礼衣”。初唐李寿墓石椁内部线刻的一众女官,身着礼衣,大袖下端还可见到搭配礼衣所用的蔽膝以及其下系腰大带垂下的两头。

初唐盛装女性形象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

李寿墓石椁线刻/石椁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本书作者提取自拓片

舞伎的盛装同样适用于礼服的大袖襦。如延续自南朝的汉式旧乐《清商乐》,“舞四人,碧轻纱衣,裙襦大袖,画云凤之状;漆鬟髻,饰以金铜杂花,状如雀钗;锦履。舞容闲婉,曲有姿态”(16);初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所制的《功成庆善乐》,“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裙襦,漆髻皮履。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也”(17)。广袖飞扬、裙裾飘逸,表现出舞者婉转娴雅的姿态。同属李寿墓石椁线刻的一组舞女图,女子两两对舞,因其正扬袖举手,不似女官那般拘谨地将衣袖拢在身前,我们得以清晰看到大袖襦衣的式样——短短衣身下还连有一圈短围裳覆在裙上,领口开敞得颇大,衣袖自肘部扩张为大袖,大袖之内还露出内衫长长的窄袖。日本奈良正仓院(18)收藏有一截大袖残件,虽衣身不存,袖口部分却保存得极为完整,可据此再结合线刻做出整件服装的推测复原。

与大袖襦衣礼装搭配的裙式,大多与日常流行的长裙差异不大,只是在礼仪场合不便如劳作侍奉者那般用带子将裙摆束起提高,而是需要用高头履勾起裙脚以便行走、舞蹈。

锦缘绫大袖

日本奈良正仓院南仓藏

奈良国立博物馆.正仓院展·第五十八回[M].奈良:奈良国立博物馆,1983.


(1) 《颜氏家训·音辞》

(2) 《隋书·文学传叙》

(3) 《颜氏家训·治家》

(4) 《魏书·献文六王》:(高祖)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5) 《魏书·任城王传》: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

(6) 《颜氏家训·治家》

(7) 《宋书·周郎传》:故凡厥庶民,制度日侈,商贩之室,饰等王侯,佣卖之身,制均妃后。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裾之长,可分为二;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尚方今造一物,小民明已睥睨。宫中朝制一衣,庶家晚已裁学。侈丽之原,实先宫阃。又妃主所赐,不限高卑,自今以去,宜为节目。金魄翠玉,锦绣縠罗,奇色异章……

(8) 《过去现在因果经绘卷》是以上图下文的形式,描绘释迦牟尼生平故事的长卷,留传至今的有多卷卷轴或断片,现分藏于京都上品莲台寺、醍醐寺报恩院、东京艺术大学等地,又有一些分属不同时期抄摹本的零星断片。这里主要参考的是日本京都醍醐寺藏本,绘卷中除人物衣冠、建筑树石类似于莫高窟、麦积山的隋代壁画之外,经文字体也与隋开皇年间写经相似。日本研究者推测其为奈良时代(710—794年)遗物,实际更可能是飞鸟时代(593—710年)后期的绘卷或后来较为写实的摹本。

(9) 陕西省博物馆,等.唐李寿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4,(9).

(10) 《通典·乐典》

(11) 详见下文所引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文书《新妇为阿公录在生功德疏》。

(12) 唐颜师古注《急就篇》所言。

(13) 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博物馆.吐鲁番古代纺织品的保护与修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4) 武敏.吐鲁番考古资料所见唐代妇女时装[J].西域研究,1992,(1).

(15) 《隋书·五行志》:“开皇中,房陵王勇之在东宫,及宜阳公王世积家,妇人所服领巾制同槊幡军帜。妇人为阴,臣象也,而服兵帜,臣有兵祸之应矣。”

(16) 《旧唐书·音乐志第二·清乐》

(17) 《旧唐书·音乐志第二·立部伎》

(18) 日本天平胜宝四年(752年)在东大寺举行了大佛开眼供养法会,法会上伎乐演出所用的服装基本收藏于正仓院南仓之中。本文中所引奈良时代服饰文物均出自正仓院藏品。需注意的是,正仓院藏服饰的风格并不能完全等同、涵盖同时期唐土流行,多系日本摹仿唐制,往往是初唐至盛唐间不同时期唐朝流行服装元素的叠加混合;此外,法会伎乐演出服装在装饰细节与尺寸大小上也并不完全同于世俗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