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微博民意表达的现状与问题
(一)微博及其特点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在全球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国际上最知名的微博网站有Facebook(脸谱),Twitter(推特)。
微博在我国于2009年底问世,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2011年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据统计,我国微博用户数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2011年上半年的1.95亿,增长率达208.9%,截至2011年底,用户数已增长至2.5亿,继续增长28.2%。随着3G技术的出现,手机与电脑实现了密切结合,从而使微博这一新型传播工具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微博民意表达的特点如下。
1.即时性
即时性是指网络媒体不仅能在第一时间提供事件信息,而且还能以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对事件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了解。庞大的微博群,简便、易用的写作方式,可以实现与新闻事件的同步,将最新的、第一手的新闻信息呈现给网友,充分体现了网络的时效性。特别是微博的发展,会催生许多“草根记者”、“民间电视台”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第一手材料”发布出去。
2.互动性
微博不仅是信息发布的平台,更是博主与网友、网友与网友之间交流的平台,他们共同参与建设。它们与传统的平面媒体完全不同,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互动,甚至博主与网友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者。
3.虚拟性
互联网存在状态是无形的,它以文字、声音、图像等作为存在形式,因而,并不存在现实世界中的个体属性、地域属性。由于它的无形存在,因而形成了一种虚拟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博主与网友“相见”,主要是通过文字、声音和图像等方式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大多数网友会说真话、说实话,当然也有个别人也会放纵,甚至谩骂攻击。
4.平等性
与现实世界不同,网络自出现以来,便以平等的姿态而存在,网络中的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一员,从而消融了现实社会的职务差别、身份差别、年龄差别。微博以其平等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平等对话随处可见,不平等的对话在网络中是站不稳脚的。
5.导向性
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曾预测:“今后十年内,所有媒体消费都将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可以说谁掌握了新媒体,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话语权。特别是在微博里面,一个意见领袖往往能够在文化思想传播、舆论引导方面发挥出关键作用。在微博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follow,就是“跟随”的意思,它在微博群里面会形成一个个意见领袖。比如这群人很信服某一个评论股市、房市的高手,那么一下子几十万人就跟着他走了,形成庞大的舆论力量。在突发事件中这种导向性也很明显,如云南的“躲猫猫”事件、南京天价烟事件就是典型例子。
(二)微博民意表达的发展走势
网络平台重构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的沟通模式,实现了社会沟通模式由纵向金字塔形向横向扁平化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基层社会利益的直接表达。尤其是微博平台,更是极大地释放了公众的话语权,微博民意表达的发展走势如下。
1.微博民意表达的主体范围继续扩大
尽管网民的构成与现实人群的结构存在差异,但随着网民的基数及普及率的增加,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公众希望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策建议,以实现其利益目标。由于微博平台有着其他民意表达渠道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有着不同的年龄、经济状况、职业背景和教育程度的网民,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微博民意表达中来,这也使微博民意表达主体的范围不断继续扩大。
2.微博民意表达行为日趋理性
一方面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网民的文化素质和媒介素养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公民权利意识日益增强,盲从、非理性的网络表达方式将逐渐被有序、理性的网络表达行为所取代。此外,党和政府对于网络民意的尊重和重视,注重引导网民多角度、多维度看待问题,以及培养网民识别谣言的能力,对于遇到网民们情绪化压倒理性之时,抑制过于偏激的言论,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也有着重要作用,这也将进一步促进微博民意表达行为日趋理性。
3.与社会管理互动作用更为明显
微博为公众的政治参与引入了一种新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补正了过去对于多元话语平台的意见的屏蔽状态,可以让更多的人从更多的角度通过互动来参与并解决公共问题。通过微博,政府机构可以即时传递关于社会事务或公共政策的信息,也可以对公众在这些信息后的疑问或建议给予解答与回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微博或网络民意表达平台不仅实现了公众的广泛参与,也使政府与公众的平等对话成为常态,在上情下达的同时,下情也可上传,有利于解决转型时期的各类矛盾与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相信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发展,民意表达与政府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效果会愈加明显。
4.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更为紧密
微博这一新型媒体已成为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然而,其社会综合影响力较之于传统媒体尚有差距,传统媒体作为专业的新闻生产机构,其影响力更易引起政府的关注与干预,其组织资源和专业信誉使它们更具备全面跟踪事件、深入挖掘事实真相的能力,可以说,传统媒体的介入会大大加快事件的披露进程。事实上,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往往大于两者单独作用影响力之和。借助传统媒体提供的助力,微博民意表达可以实现更为深远的影响和轰动效果,而且这种强烈的共鸣效果会使微博民意表达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与融合更为紧密。
(三)微博民意表达面临的问题
逐步提高群众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是我们党根据新形势确定的新要求。微博的出现和飞速发展正适应了这一要求,它使每个老百姓都有可能进行个人意见的表达,每个人的拇指和每台电脑的键盘都有可能变成一张报纸、一部电台、一家电视台,受众逐渐由被动接受向选择互动转移。当前的微博民意表达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网络广场”
在微博影响舆论走势越来越明显的网络时代,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官员的言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监督,很难再像原本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发表意见,许多工作中的失误动不动就被发到网上,成为网民的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很容易转变为公共事件。当变成公共事件之后,官员的上级领导又形成压力要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有人称这种现象为“网络广场”现象,即通过舆论对公权力的执行过程和方式施加压力产生影响。有学者甚至提出,最好把官员运用微博听取民声、化解危机、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业绩列入政绩考评体系指标。中国的互联网更是一个超强的舆论场,与网上普通网民“大量发言”、“只说坏不说好”的“愤青”表现相对照的是大量机关干部“只看不说”,言论场的“沉默螺旋”特性得以放大。
2.“坏消息综合征”
“坏消息综合征”指中国网民喜欢发布和分享负面评论。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往往是那些负面的有噱头的内容更能引起广泛转载和评论,微博平台更是将这一“特点”呈现得淋漓尽致。在互联网上,坏消息点击率总是很高,而好消息问津的人很少。美国尼尔森发布的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也印证了这一流行病。报告称,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是亚太区域内唯一分享负面比分享正面评价多的消费者。
应该看到,在负面消息中,负面评论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因为负面评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网友维权意识的增强。但是,“偏好负面评论”要朝着有效促进问题解决的方向去引导,让“习惯性质疑”有螺旋式、阶梯式的上升和改进。
3.“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群体中已经存在的态度倾向通过个体间的相互作用而进一步加强,并使观点朝着更加极端的方向发展,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加激进。当议题涉及公众的自身利益和需求时,一般都能得到网民们的赞成,反之则是一窝蜂地反对。网络民意表达的“群体极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网络民意的迅速形成,但同时也带来民意表达的盲目性。
4.“网络暴力”
网络是个一哄而起的地方。网络民主很难作为社会民主的一块试验田,因为它的“非程序民主”极易导致“网络暴力”。不管“左”的还是“右”的网民,常常敏感于观点的分野而淡漠于对事实真相的追寻,习惯于用情绪化语言进行渲染并代替冷静的理性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