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中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书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0年西部项目“新时期西部大开发中区域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0XJY003)的资助下完成了初稿,在此基础上,根据201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评选专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改而成。

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掀起了新一轮区域产业空间格局的调整,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新的态势。我国东部地区在“三缺”(缺水、缺地、缺能源)、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外部需求减弱的巨大压力下,向中西部地区乃至周边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态势明显。从2007年起,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开始快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一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距,诸多省区市的工业化进程比全国其他地区落后几年;另一方面,也在工业与经济规模获得较快增长的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面对新时期产业转移的新特点、新机遇,西部地区应如何在较为薄弱的产业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产业转移承接机制,合理选择和对接自身所期望的来自国内外的转移产业?如何规避产业承接中的“低端锁定”或“资源诅咒”陷阱,科学筹划,实现产业承接与区域产业升级的有机融合,以及产业承接与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协调发展?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提高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效率、选准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落实十八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的研究团队从承接西部项目之前就开始了这项研究工作,至今已有五年多时间。为了使研究成果更能反映各地区产业实际发展状况,得出的结论对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更有参考价值,我们在2011年初完成了国内外文献、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工作,并确定子课题研究方向之后,就开展了对东西部地区的深入调研。通过一系列调研、访谈活动(如对东部长三角地区如上海、嘉兴和无锡,珠三角的广东省工信委以及广州、佛山、深圳、清远等地政府部门与典型工业园区管委会、企业的实地调查和访谈;对西部代表性省市四川、重庆以及陕西工业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的小型座谈会),深入了解了各地区的产业基础、东部省份产业转移动态和西部省区市产业承接定位及思路,听取了西部不同领域工作人员对本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这对后续展开的深入研究很有帮助。

成果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将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化及升级问题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中,探索了新形势下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机理,并以全球化的视野,提出了更合理的产业转移投向和产业承接方向的分析模型,用于国际产业转移投向的科学判定。从西部地区资源环境双重约束这一角度,引入产业转移意愿和产业承接意愿两个维度,构建了东部地区基于产业转移能力和意愿的产业转移投向分析模型、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和产业承接意愿分析模型,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投向和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方向的选择提供了新的判断方法。通过对西部各地区的实证研究,从西部总体和省域两个层面上,揭示了地区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上指出了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新路径。按照“增强区域产业承载能力”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思路,提出了西部地区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的思路、任务、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及其保障措施等。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得出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对策建议,对于西部各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西部各地区提前谋划、有序推进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决策依据,既体现了学术研究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导向,也凸显了应用研究视野的开放性。

本书为明晰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招商引资方向、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等提供了现实的判断依据,既能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研究参考,也能为实践应用领域的政府官员、区域发展规划人员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导,并能为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本书共分为9章,第一、第三、第四、第八章由胡新撰写,第六、第七章由惠调艳撰写,第二、第五章由郑耀群撰写;第九章由胡新、惠调艳共同撰写。王彩萍、石倩、许漫霄、张新茹、林茂青、段阿曼、常芸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整理了大量资料,并参与了数据统计分析与图表绘制工作,王彩萍还参与了本书第四章的撰写工作。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大量的参考文献为我们拓展研究思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对参考和引用文献的作者,以及一些无法在书中列出的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我们的团队研究水平有限,书中不妥和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产业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