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理论研究上——对产业转移理论进行再认识,梳理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约束,在环境资源约束视角下,提出基于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动因和条件驱动的产业转移能力和意愿、产业承接能力和意愿的双维度模型,通过国内外产业转移与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对接拟合、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的耦合,丰富现有产业承接相关研究,为实现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有效对接、促进承接地产业升级开辟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角。
研究方法上——国际产业转移方面,从产业分析视角,利用FDI投向偏离度指数在分析了国际上主要产业转出地对西部地区行业投向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修正的产业级差模型,以更好地对西部具体地区与东盟新兴国家间进行产业承接进行相对优势比较。
国内产业转移方面,在定性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强调转出产业和承接产业的定量分析,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对转出地而言,用动态集聚指数对危机前后全国四大区域产业转移趋势进行测算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产业转移能力和产业转移意愿双维度模型,通过CRICTIC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行产业转移投向综合能力的合理判断,并用四象限矩阵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匹配分析,找到东部地区可以转出的产业;在承接地分析中,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西部各省份各细分产业的承接能力,采用加权平均法确定各细分产业的承接意愿,并通过四象限矩阵法对产业承接能力和意愿进行匹配拟合,明确其产业承接的类型。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突破了以往单指标、单层面、单方法分析的片面性,对以往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和丰富。
实证研究上——从时间-空间-行业的多维视角,分析西部各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进程,摸清西部各地产业发展基础,把握其发展趋势及问题,深度刻画其未来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为推动西部产业承接、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良性互动,为西部各地区政府制定区域产业升级与发展规划提供经验证据。
国内产业转移方面,分别从东部转出地的角度与西部承接地的角度,在全国产业结构大调整背景下、在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提出多维度、多群组分析的产业转出与产业承接的细分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从而为西部地区选择承接产业的具体方向提供帮助。
对策研究上——探寻“缓解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和“增强地区产业承载能力”的产业升级有效路径,明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为合理有序推进产业承接、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 理论意义
(1)丰富了从产业视角分析FDI对不同投资目的地选择比较的研究方法。
站在产业承接地的视角,修正了现有研究思路与方法,利用FDI投向偏离度指数对国际主要产业转出地的投资行业方向进行分析,构建了修正的产业级差模型,对西部具体地区以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东盟新兴国家进行产业承接相对优势的比较分析,从产业总体和细分行业上明晰西部具体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可能的承接方向,对以往国际产业转移研究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2)提出了新的基于产业转移能力和意愿的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投向判别方法及标准。
从东部转出地的角度,首先采用动态集聚指数对危机前后全国四大区域产业转移趋势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其次从产业转移意愿和转移能力两个维度对具有不同转移驱动因素的行业群组,提出产业转移投向综合能力评价模型体系,并根据现有转出趋势和驱动力等来推断未来转出的大致行业及方向,对以往产业转移投向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3)构建了资源环境约束视角下的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与产业承接意愿综合分析概念模型。
本书突破了以往仅根据本地产业基础和承接能力去选择承接产业的思路,立足于西部地区面临的环境资源约束,引入产业承接意愿动力因素,构建了环境资源约束视角下的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与产业承接意愿综合分析概念模型。拓展了产业承接地基于能力和意愿两个维度的承接产业选择及其战略定位的分析思路,从而为西部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框架下选择承接产业,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三 现实意义
(1)对西部各地区产业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深度刻画与透彻分析,为后续研究和政府部门摸清地区工业化进程、制定区域产业规划提供判断依据。
为全面了解西部与全国工业化水平的差距,书中选取6个指标对西部及全国其他省区市工业化程度做出了客观判断与比较,发现西部有7个省区仍处于全国垫底的地位。
本书全面、系统地对第一轮西部大开发以来的西部产业结构动态演进及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相似性系数,将西部地区分为重装备主导型省区、能源化工主导型省区、原材料加工主导型省区3个群进行产业结构动态分析。以时间-空间-行业的多维分析视角,用诸多指标与大量数据分析了各个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状况,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及现状做出了客观的分析判断,为西部产业升级的路径定位和区域产业规划制定奠定了基础,为西部后发地区进行区域产业间比较,合理有序推进产业升级,从资源与资本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进而形成环境友好、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提供了经验证据。
(2)通过基于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不同视角的能力与意愿的双维度分析,为转出地与承接地把握转出与承接产业方向提供了分析依据。
目前各地承接产业的选择大部分基于转出地的转出能力和承接地的承接能力来确定。然而产业转移要发生,转出方势必有转出意愿,承接地基于环境资源约束也得有承接意愿。本书突破以往的分析思路,针对具有不同转移驱动因素的行业群组,构建了综合转移能力评价模型。通过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搞清楚东部代表省份的产业转移行业投向和区位分布,为更好地把握东部地区产业转出趋势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此外,本书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拓展了产业承接新的研究思路,提出环境资源约束下的承接地产业承接能力和意愿的分析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弄清了西部各个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和意愿,以及承接的行业优先次序。这种着眼于未来的产业转移投向和产业承接方向的研究,为西部制定产业承接规划和产业升级政策调整提供了必要支持,促使转出方和承接方均能够提前谋划,以便使西部能够做到在承接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
(3)通过对金融危机前后FDI的国际与国内投资趋势分析,以及西部与东盟国家承接FDI的比较研究,为西部未来选资提供了方向。
利用修正后的产业级差模型,通过危机前后西部与中国周边地区的东盟国家承接FDI流入的对比研究,分析了东盟国家与西部地区在承接FDI上的竞争地位,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吸引FDI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在本地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行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更有承接相对优势。这为西部地区更多着眼于引进FDI与当地产业的融合、促进本地产业升级提供了承接方向与思路。
(4)从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双重约束出发,探索西部产业升级的“增加区域产业承载能力、减小资源环境压力”的有效路径,为西部地区政府把握产业承接与升级方向提供了决策依据。
资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已经对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形成越来越“硬”的约束,本书引入资源环境约束这一创新视角,立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对西部地区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进行了深度刻画与阐述,明确了西部产业升级的迫切性和升级的“增加区域产业承载能力、减小资源环境压力”的路径。本研究将产业转移理论与区域产业升级理论有机结合,构建了基于产业承接的西部省份产业转型升级机制概念模型,从细分行业视角,通过对东部转出地与西部承接地的对接拟合,将行业划分为理想型对接、重点突破型对接、引导争取型对接、关注提升型对接和选择型对接五大类型。综合产业承接的对接类型和西部地区环境资源约束问题,提出主导型产业、成长型产业、战略型新兴产业多元并存的产业组合策略,以及基于生态全产业链的重点产业承接及其优化升级思路。同时,提出以机制体制创新为牵引、技术创新为支撑、环境创新为保障的“三轮驱动”的产业对接与产业升级机制,及其组织推进、园区载体建设和政策优化等多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建议。该部分明晰了资源环境约束视角下西部地区产业承接及其优化升级的思路、重点产业、空间布局以及相应的措施建议,为西部地区政府把握产业承接方向和构建承接措施等提供了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