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00年后,中国经济学领域研究进入新阶段,在关注的问题、研究方法、创新方向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和趋势,亟待从文献研究角度给予解读和刻画,以便为中国经济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阐述文献计量的相关基础理论和主要分析模型;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分别对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中的二级学科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第三部分为结论,将实证研究结果综合分析,提炼出对2000年后中国经济学领域研究文献的特征与趋势判断。
本书研究内容分为二十章。第一章是导论(理论基础和分析路径构建)。其包括研究主题结构形成的机理:知识单元的游离与重组、共词网络中的知识单元重组、从关键词到研究主题的知识重组、核心关键词在研究主题结构中的作用,以及研究主题结构分析的主要路径,即共现矩阵或关联矩阵的构建、研究主题结构的分析路径、可视化图谱的分析路径。第二章是文献计量的分析模型及计量指标,包括(1)分析模型的建构:研究主题结构分析的一般模型、研究主题象限结构的分析模型、可视化分析模型;(2)文献计量指标的选取:余弦指数、新颖度和关注度、频数和中介中心性。第三章是文献计量的主要分析方法和研究框架,包括(1)采用的主要分析方法:共词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战略坐标分析方法、可视化分析法;(2)研究主题的象限结构分析和可视化分析:关键词共现矩阵、研究主题的生成方法、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描述。第四章至第九章对理论经济学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第十章至第十九章对应用经济学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第二十章为全书结论,提出了关于中国经济学科研究的脉络特征并对未来趋势做出判断。
本书通过文献计量研究,对比分析中国经济学各分支学科2000年以后的发文情况与趋势,依据关注度和新颖度两个核心指标,归纳、提炼各学科的研究热点、研究方向及理论动态。根据文献计量结果,得出我国经济学科研究趋势的基本判断是:第一,2000~2012年,我国经济学领域研究中,应用经济学的文献成果产出量多于理论经济学。其中在理论经济学中,政治经济学等基础学科发文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在应用经济学中,金融学科发文量远高于其他经济学科。第二,2000~2012年,无论是在理论经济学还是在应用经济学领域,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热点在“关注度”与“新颖度”中均表现出新的特征转向(详见各章实证研究分析)。第三,2000~2012年,由于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之间以及两学科内部的二级学科之间,在研究问题上存在大量学科融合现象,本书从学科交叉角度对高产作者的研究方向、科研机构的优势研究领域做了进一步归类整理,避免了学科划分造成的对研究问题、文献数量的片面描述与理解,便于研究者突破学科划分限制,全方位把握问题,从而易于形成理论研究创新。
本书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量大,历时较长,参加写作的人员包括有关教师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罗润东、沈君、李超负责研究框架设计与主体内容部分撰写,沈君撰写理论方法部分相关内容。各经济学科的文献计量分析与写作分工为:政治经济学(徐丹丹、罗润东)、经济思想史(李超)、经济史(撒凯悦)、西方经济学(徐丹丹)、世界经济(撒凯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张岩、罗润东)、国民经济学(陈天公)、区域经济学(张岩)、财政学(张哲)、金融学(马中姝)、产业经济学(姜欢)、国际贸易学(李娟)、劳动经济学(沈君、罗润东)、统计学(马中姝)、数量经济学(张哲)、国防经济(李晓晴)。
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我国经济学科进行大规模的文献计量研究是我们的尝试,其研究方法应用与具体内容分析难免有尚待完善之处,敬请各位同行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