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所指偏向与能指偏向
中国文学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文学论争的历史,历朝历代的文学流派、文学运动背后都有一群或真实或假想的对手。这些对手有时处在同一个场域,腹诽面诤,不依不饶;有时又悬隔多代,无风起浪。一些声名显赫的诗人或被后世奉为立论的宗主,或成为攻讦的靶子。这些论争看似偶然发生,彼此似无关联,但如果仔细考辨,就会发现论争的产生不仅具有相似性,而且具有必然性,恰似“花开而谢,谢而复开”(叶燮:《原诗》),呈现出旷代而同调的文学特征。对这种趋势具有自觉意识的是周作人,在当时整个时代都对看似无所依傍、横空出世的新文学运动不吝赞美之词的时候,他却敏锐、直接地指出:“那一次的文学运动(即公安派对前后七子的反拨——引者注),和民国以来的这次文学革命运动,很有些相像的地方,两次的主张和趋势,几乎都很相同。更奇怪的是,有许多作品也都很相似。”[1]事实上,“主张和趋势”“都很相同”且“作品也很相似”的文学运动并不是只有这两次。陈子昂的振臂一呼,对“兴寄”“风骨”的倡导;中唐元白的新乐府运动及韩柳的古文运动,以及晚近于坚对知识分子写作的挞伐等:似乎之间都有着某种前后相续的脉络。循着这个思路,继续回溯,明末的“那一次的文学运动”和中唐元白的“主张和趋势”也几乎相同,而元白与陈子昂、李谔的主张也多有渊源;如果再往后梳理,不仅胡适的主张与公安派如出一辙,于坚的“口语写作”主张也似乎不过是元白、三袁的现代翻版。他们的真实论敌或假想论敌则为另一脉:沈约、温李、王禹偁、宋祁、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前后七子、闻一多及与于坚争得不可开交的知识分子写作派等。而且,有趣的是,他们的“主张和趋势”也很相同,而“作品也很相似”。仔细梳理文学史,就会发现历代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的主角都大体是这两派。文学史书写中,大多展示了这些论争,但常将其视为个别的、偶然的发生,对论争双方的知识背景、理论来源缺乏足够的清理,如果能够厘清论争回合背后的共性,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文学流变的本质,也有助于我们对当下及今后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也会有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