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居民的社会资本与信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本书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是本书的文献回顾部分,梳理了与信任、社会资本、制度资源有关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研究。此章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信任的理论及其分类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对比把信任当成态度和把信任看成行为的两大观点,分析肯定了前一观点的优越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比较各子信任类型差异以及比较信任的地域差异之现实意义,进而指出有关比较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随后,本章对影响信任生成的因素和机制做了综述,并由此提出从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视角进行分析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在所有信任类型中,普遍信任在现时代的重要性,并解构其形成过程。第二部分,重点介绍社会资本与普遍信任的关系。首先在对社会资本理论和概念做了清理后,强调“网络资源观”的优点。其次,介绍了不同研究视角下社会资本的测量理念和指标设计,进而剖析它们具有“网络资源观”的统一内涵。再次,提出多维度测量和分析社会资本对普遍信任影响的理论意义。最后,介绍了社会资本的效用空间理论,从制度结构资源视角来分析社会资本与普遍信任关系有可能受到的调节作用。

第三章主要介绍研究架构、研究假设、数据来源以及分析中所用的变量和模型等。首先,本章介绍了研究用及的两个数据库情况。其次,介绍了五类研究假设。最后,分别介绍了研究中主要指标的操作化测量和分析模型。

第四章主要分析中国城镇居民的信任现状,并验证信任差序格局和地区差异假设。首先,详细地分析了各子信任类型在八类个人基本特征(年龄、性别、教育、婚姻状况、党员身份等)上的差异。其次,分别验证信任的差序格局、两大类型信任的整体差异,以及两个类型信任内部的子信任差异。接着,以普遍信任为重点,描述了普遍信任的现状,验证了普遍信任地区差异的假设。并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关信任问题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主要分析城镇居民的社会资本现状。首先,对讨论网社会资本的各个指标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并就该维度社会资本在八类个人基本特征上的差异做了简要比较。其次,对拜年网社会资本维度也做了详尽的指标描述和特征差异分析。在做这些分析的同时,还进行了中国与美国的跨国比较,并对不同年份的北京居民情况做了时序分析。

第六章主要验证社会资本对普遍信任的影响,以及分析三类制度性结构资源(户籍资源、房产资源和工作单位资源)如何调节两者的关系。首先,本章验证了两类社会资本分别对普遍信任存在显著影响,并且统计分析发现社会资本对普遍信任的影响并非呈倒U形,两者是对数曲线的关系,即随着社会资本的增长,它对普遍信任的效用变化速度逐渐变缓,但总体效用仍旧在增加。其次,比较了两类维度社会资本在解释普遍信任时的效用大小,并分析引入两维度社会资本解释普遍信任后个人特征的解释力度的变化。接着,本章分析了三类制度性结构资源的调节作用。分别验证了户籍资源(包括家庭主要成员的户口迁移次数、家庭主要成员的“农转非”经历)、房产资源(包括有无产权房、房价收入比),以及单位资源(包括家庭主要成员的工作单位性质、家庭主要成员主管部门的行政级别)在两维度社会资本与普遍信任的关系上存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

第七章是结论部分。在对前面各章节的研究结论进行提升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讨论了本书的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提出社会资本、普遍信任等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