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南沿边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战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等对交通运输关注颇多,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理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需求、综合交通网络规划方法、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对策、发展战略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理论的研究

国内学者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陈汝龙(1989)、高家驹(1993)、罗仁坚(2003)、胡思继(2005)等人阐述了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内涵和地位;欧国立(2008)从形式、功能和运作维度赋予综合交通运输多维含义;汤长保(2008)运用组织理论研究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结构演化,揭示运输结构演化的内在机理;荣朝和、杨远舟、毛保华(2010)论述综合运输体系框架及各子体系的关系。詹晓兰(2014)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针对当前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出新形势下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趋势,提出与“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发展思路,以期实现交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使构建城乡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不同国家不尽相同,随着交通运输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深入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张文尝(1981,1990)通过研究,认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经济的空间联系是中国交通运输布局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应该着重考察既定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以及经济社会的空间布局下,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及相应的运输能力供给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认为,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引致需求。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1995)提出“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开发理论,认为影响最佳产业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交通基础设施。熊永钩(1997)归纳总结提出运输成本阈值理论,指出降低运输成本能带来经济增长。第二种认为,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李善同、冯杰(2002)通过对基础设施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由于非平衡基础设施发展,造成了地区间经济水平不一。王荣辉(2006)通过研究发现,交通运输能拉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增长,前者与后两者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任何一方的变化会带来另一方的变化。第三种是对前两种的综合,称为交替推拉关系论。韩彪(1994)提出了“交替推拉”关系,即按照交通运输与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双方起着不同作用。刘海洲等(2008)将交通与经济的互动关系简单归纳为一个系统动力学模型,指出交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主要为两个反馈回路。黄寿峰、王艺明(2012)采用新发展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非参数Tn检验方法研究发现,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动态变化趋势,两者互为因果。冯旭杰、孙全欣等(2012)以上海为研究对象,运用协整理论研究了客货运量与第一、二、三产业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对引导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显著作用。于兆宇、张诚(2013)将协同度理论运用于铁路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研究,构建了铁路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度模型,通过实证模型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铁路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度值进行测量,结论显示物流与经济系统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协同效应”。

三、交通运输需求测算的研究

交通运输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内学者不断关注运输需求发展趋势,研究主要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总结归纳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探究交通运输需求的产生、规模与分布等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以及注重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特性、共性以及适用范围等,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另一方面,通过对交通运输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构建适当的数学模型来预测交通需求发展趋势。国内关于运输需求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研究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即结合国家宏观政策、根据历史数据,确定运输需求的增长系数或者增长函数,也有少数学者采用定性分析。张国伍(1991)定性研究了运输需求,包括交通需求的概念与产生,以及运输供给与需求关系、客运量和货运量与交通运输需求等方面的关系。杨兆升、黎春兰(1996)对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间复杂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运输需求预测的综合社会经济模型。张国玉、刘谦(2006)基于对运输需求的概念和特点的归纳总结,探讨影响运输需求的各种要素,为定量分析运输需求奠定基础。李娟(2006)改进传统相关系数法对通道运输需求进行预测。杨敏、陈学武、王炜等(2007)提出基于活动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并将所提出的方法与传统预测方法进行比较。马纲、马思红等(2007)结合小波理论的灰色预测模型重新构建非平稳时间序列,采用灰色预测方法对分解序列进行预测。刘敬青(2008)提出基于投入—产出的货物运输需求预测方法。郑淦文(2010)通过比较分析季节性指数平滑法、自适应模型与ARIMA模型,并将其运用于交通运输需求中,归纳分析三种预测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其他学者选择运输需求预测模型提供理论基础。金双泉、汪作为(2015)从空间、特征、服务三重维度和政策导向、新型城镇化、区域一体化以及运输绿色化多重视角,赋予综合交通运输需求新内涵,并从发展预测、需求模型、数据洞悉以及拓展研究四大板块梳理出新时期综合交通运输需求预测的注意事项,其需求预测体系为综合交通运输需求预测体系的构建提供量化借鉴。

四、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发展对策和策略的研究

为更好地促进交通运输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国内逐渐兴起有关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规划、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在综合交通网络规划方法研究方面,1984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陆大道提出“点—轴”系统理论,并指出根据这一理论将以交通干线为主的线状基础设施看作一定区域的主要发展轴线,重点开发该轴线及沿线地带内若干高等级区位点或点域及周转地区。周和平等(2007)将连续交通网络设计转化为离散交通网络设计,给出混合公路网络设计方法,李中轩等(2008)提出中点极化网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效配置方式,胡列格和程立勤(2008)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公路网布局双层规划模型,并根据这一模型提出节点重要度法与交通区位线法融为一体的城市群公路网规划布局新方法。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对策方面,毛敏等(2004)提出建设区域性轨道交通来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可持续性发展。赵航等(2006)指出要加快中原城市群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实现各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一体化。刘中起和张伊娜(2006)提出构造长三角大都市圈的综合交通体系。林源(2008)提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快速综合交通系统构建的发展模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战略方面,王庆云(2005)从管理学层面提出交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赵红茹(2006)针对西安市提出构筑“一城多心”城市空间结构的交通发展战略。孙启鹏、王庆云(2009)站在社会经济大系统的角度,提出了综合交通战略重点。林群、宋家骅(2011)提出以“枢纽城市”和“公交都市”为核心思路的深圳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五、西部大开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研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这一背景下,在全国范围掀起建设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浪潮。国内学者对影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交通运输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费志荣、刘小明(2008)提出西部地区应加快建设综合运输大通道。崔叙、赵万民(2010)基于西南山地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和道路交通系统特征进行分析,从选择适应西南山地城市的道路网规划指标,建立适应西南山地城市的道路网等级结构,结合地形和防灾要求确定适应西南山地城市的道路系统布局、公共交通体系等方面,提出西南山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适应对策。李冀锋(2010)、张腾(2011)分别论述了西部地区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刘奕石、良清(2011)提出了西部交通建设的适度超前、跨越式、差异化等发展思路。同时,各种规划也提高了西部大开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如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中强调西部地区要继续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特别是在交通方面,要基本建成“联通内外、覆盖城乡,功能配套、服务高效,运转顺畅、安全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信息、能源基础设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