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李华芳 李 妍
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也都有可能出现,只是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下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剂量较少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和泌乳素水平升高,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再加上对阴性症状有一定的疗效,所以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但是随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其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也日益突出。而且由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机制不尽相同,对受体的亲和力有差异,所以不良反应也各有特点。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原则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处理相似,包括减药、停药、换药以及相应的对症处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如下:
(一) 代谢障碍
1. 体重增加/肥胖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患者体重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血糖血脂的异常患者通常不太关注,但体重的增加特别是其迅速增加则常常引起他们的关注。经常会有患者尤其是年轻的女性,抱怨服药后体形严重改变。随之而来就可能是患者自行中断治疗和疾病反复发作。除了对外观的影响,肥胖也是引起糖脂等其他代谢紊乱的高危因素之一。非典型精神病药中体重增加以氯氮平和奥氮平最明显,利培酮与喹硫平居中,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较少引起体重增加。因此,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开展饮食和行为干预,督促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2. 高血糖和糖尿病
精神分裂症患者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研究发现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可能在其用药期间出现高血糖、糖尿病以及原有糖尿病的恶化。因此,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关注患者的血糖水平,定期监测,必要时给予降糖药物的对症处理。
3. 高血脂
高血脂经常和血糖的异常伴随出现。在给予饮食和行为干预后仍控制不佳者可考虑合并降脂药物治疗,治疗时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必要时应换用对脂代谢影响较小的药物。
4. 高血压
高血压的处理原则也是首先给予健康生活习惯的干预,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对控制不佳者可以给予降压药物合并治疗。
现代人们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营养代谢的问题本就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只是在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的人群中可能更为显著。因此,给予健康教育,提高对良好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认识和进行行为干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饮食结构的调整、体育锻炼的增加等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都有利于控制体重和血糖血脂血压的水平。当然必要的对症药物干预或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在某些状况下也是十分重要的处理方式。
(二) 锥体外系反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锥体外系反应(EPS)比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要少而轻,并且与剂量的关系密切,即在治疗剂量较大时会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此类药物有利培酮、齐拉西酮、氨磺必利、阿立哌唑、奥氮平,如利培酮日剂量大于8mg时可出现较明显的锥体外系反应,而氯氮平和喹硫平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很低。近年来随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使用,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生有所下降。
(三) 过度镇静
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等在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过度镇静,常出现在治疗早期,治疗几天或几周后患者通常能产生耐受。通过调整服用时间(临睡前服药)或适当减量可得到减轻。
(四) 泌乳素增高
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临床应用中同样存在血泌乳素升高引起月经失调或泌乳,主要见于利培酮和氨磺必利。
(五) 心动过速和直立性低血压
是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些改变多与剂量具有依赖性,虽然能产生一些耐受,但会持续存在,只有减少剂量才会减轻或消失。如果血压情况允许,β受体拮抗剂可以用于治疗心动过速,但普萘洛尔能增加粒细胞缺乏的风险,需要注意;直立性低血压出现直立性晕厥较多见,常与药物的起始剂量较大或加药过快有关,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患者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低血压作用可逐渐耐受,通常通过减药可以缓解。
心电图QTc间期延长主要见于齐拉西酮、舍吲哚和硫利达嗪。QTc间期延长可能是发生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TdP)的预警,临床一般将QTc间期延长>500毫秒,或比基础值增加>60毫秒,看成有引起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的危险,以及发展为心源性猝死的可能。
(六) 肝功能损害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在临床应用中都可能发生肝功能损害,肝功能异常多是轻度的、一过性的,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或在停药后逐步恢复,部分患者需要合并保肝药物治疗,治疗时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水平。
(七) 抗胆碱能作用
外周的抗胆碱能作用常会出现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尿潴留、多汗等。利培酮和喹硫平没有明显的抗胆碱能作用,但临床上仍可见到一些患者有便秘和口干的发生。便秘是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氯氮平高达33%),可用粪便软化剂、缓泻剂或增加纤维和水分摄入来改善。如果治疗不当,便秘很可能发展为肠梗阻;中枢的抗胆碱能作用表现为意识障碍、谵妄、言语散漫、出汗、震颤和认知功能受损等,多见于老年人、伴有脑器质性病变和躯体疾病患者。应立即减药或停药,并对症治疗。临床用药须注意避免抗胆碱能作用强的药物联合使用。
(八) 其他
1. 流涎
流涎是治疗早期即可出现的一种不良反应,多见于氯氮平,唾液分泌过多在患者睡觉时严重,令患者很不舒服。虽然抗胆碱能药物能治疗这种症状,但一般并不提倡这样做,因为可能会导致抗胆碱能药物的中毒。
2. 体温调节紊乱
多见于氯氮平治疗者。部分患者出现良性发热,最多持续至治疗第10天左右。体温一般不会超过1℃或2℃,继续治疗几天后可恢复正常,没有临床意义。但是偶尔也会体温超过38.5℃,这时需做血常规监测,停止氯氮平治疗,鉴别是药源性发热还是感染性发热,警惕是否是恶性综合征的早期症状。
3. 癫痫发作阈值降低
各种抗精神病药,特别是氯氮平,都可能降低癫痫阈值而诱发癫痫发作。如患者出现可疑的药源性癫痫发作,应考虑减量或停用该抗精神病药,转换为其他相对诱发风险较小的药物。
4. 恶性综合征
单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典型的神经阻滞剂所致恶性综合征的报道较少,且多不典型。多表现为类似恶性综合征的不良反应,如高热、心血管不良反应、谵妄、大汗、肌酸磷酸激酶升高和白细胞增多,因为恶性综合征的临床预后较差,故临床医生应警惕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可能出现的恶性综合征。
5. 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抗精神病药可以诱发血液系统变化,如粒细胞缺乏。在典型抗精神病药中此类不良作用较少见,药物所致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仅为0.1%~0.7%。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缺乏比率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属于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缺乏是由免疫反应所介导的一种变态反应,通常在氯氮平治疗的第一年发生率约为2.32%,因此在开始使用时需要定期密切的监测患者的血象状况。一般治疗初期每1~2周复查血常规进行白细胞计数测定,治疗6个月后每2~4周复查血常规。一旦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即刻早期诊断,予以及时处理,预后多数良好。对于少部分重症、且处理不当的患者可能造成死亡,后果十分严重。另外,在氯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的治疗过程中偶尔也可见到如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或减少等其他血液学改变。
(九) 过量中毒
过量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同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这些不良反应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中出现的频率及严重程度较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较低,但是临床医生仍应提高警惕,主动询问,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
参考文献
1. 舒良.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2. 陈彦方,李舜伟.新编临床精神药理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3. Kane JM. Tardive dyskinesia circa 2006. Am J Psychiatry,2006,163:1316-1318
4. de Leon J. The effect of atypical versus typical antipsychotics on tardive dyskinesia:a naturalistic study. 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6
5. David Taylor,Carol Paton,Robert Kerwin. Prescribing Guidelines. 9th Edition,2007
6. Reynolds GP,Kirk SL. Metabolic side effects of antipsychotic drug treatment—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Pharmacol Ther,2010,125(1):169-179
7. Zornberg GL. Antipsychotic drug use and risk of first-time idiopathic venous thromboembolism:a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2000,356:1219-1223
8. Schneider LS. 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 treatment for dementi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JAMA,2005,294:1934-1943
9. Gill SS. 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s and risk of ischaemic stroke:population 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2005,330:445
10. Pigott TA. Aripiprazole for the prevention of relapse in stabiliz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a placebo-controlled 26-week study. J Clin Psychiatry,2003,64:1048-1056
11. Marder SR. Aripipr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safety and tolerability in shortterm,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Schizophr Res,2003,61:123-136
12. Jody D. Meta-analysis of weight effects with aripiprazole.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2002,5(suppl 1):S186
13. Torlor D. Ziprasidone in the management of schizophrenia:the QT interval issue in context. CNS Drug,2003,17:423-430
14. Moller HJ,Boyer P,Fleurot O,et al. Improvement of acute exacerbations of schizophrenia with amisulpride:a comparison with haloperidol. PROD-ASLP Study Group. Psychopharmacology (Berl),1997,132(4):396-401
15. Puech A,Fleurot O,Rein W. Amisulpride and atypical antipsychotic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episodes of schizophrenia:a dose-ranging study vs. haloperidol. The Amisulpride Study Group. Acta Psychiatr Scand,1998,98(1):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