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開國前後的文化狀況
近代日本始於“明治維新”。在政治上,這是打破長達二百多年“幕藩體制”的一大變革,使日本成為“近代天皇制國家”;在社會經濟上,則是擺脫封建制度的種種羈絆,從而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起點。
所謂幕藩體制,是指德川幕府(又稱江戶幕府;1603—1867)通過地方諸藩(即“大名”所支配的領國及其機構)以維持封建關係及推行封建統治的一種國家組織,可以說是日本最成熟的封建制度。這個體制有兩大支柱:
其一、是世襲的身份制度。這時代的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等,還有特別身份的公卿、神官、僧侶和學者。以幕府將軍為首的武士是統治階級,享有種種特權,且以庶民的模範自勉,要注重修養、鍛煉武藝與鑽研學問。被統治階級當中,農民的地位最高,這是農本思想的表現,也反映了封建制度是怎樣依存於土地經濟;職工與商人合稱“町人”,其地位雖低,但消費生活不若農民之受限制,又由於近世商業的發展,導致一批新興商人抬頭,有些甚至富甲一方。
長崎出島(荷蘭人繪)
其二、是嚴密的鎖國政策。幕府禁止日本船與日人出國,而且只容許中國人及荷蘭人到九州的長崎通商。此舉是要徹底消弭基督教在日本傳播,因為幕府對這既具規模、又有強大背景的外來宗教,從警戒心一變而為猜疑,再變而為恐懼。還有,鎖國在維持封建制度方面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因為地方上的大名領國若能自由與海外貿易,勢必累積大量財富,對幕府構成威脅;相反的,由幕府獨佔外交權和貿易權,既鞏固了本身的權力基礎,又能與中央集權政策互為呼應,長期保障了政權的安定。
日本在國際間人為地保持封閉的狀態,文化方面自然選擇了自給自足的途徑。十七世紀的日本人,依然沒有改變舊有的世界觀,他們心目中的“實體”世界,仍只及於中國而已。自從中國經歷了明末清初的大動亂以後,日本也極少與中國接觸,實際上近於一國獨處的局面。要到1853年(嘉永六年),美國海軍提督培理(Matthew C. Perry, 1794—1858)叩關,日本被迫於翌年“開國”,才結束了200年的“鎖國時代”。
這時期的封建文化,可從下列幾點反映出來:
首先,在政治思想方面,幕府以儒家學說作為文教政策的基礎,奉朱子學為正宗,藉此維護封建統治下的社會秩序。此外,陽明學派亦很盛行,又有主張直接從孔孟之書探求真義的“古學派”的出現。
其次,在技術發展方面,由於封建社會僅限於本身循環性的再生產,加上鎖國狀態的特殊環境,使日本沒有自覺到與他國競爭求進,同時也缺乏了開發新技術的刺激。當然,與農業生產有關的農藝、灌溉、土木工事等,是有若干改進的,至於需要應用自然科學原理的領域如造船、醫學、兵術等,便顯得無甚進展了。所以江戶時代的職人,仍只局限於傳統技能的磨煉,並不能有所創革。
再次,在文學和藝術方面,最大的特色是產生了一種在商人之間發展起來、而又肯定商人生活的“町人文學”,及以庶民的感覺去描繪庶民生活的“浮世繪”。大體上說,這時期的作品多集中於描寫享樂的生活,能對封建制度作出正面批判的極少,充其量只是在封建社會的桎梏下刻畫人間的苦痛而已。
不過,隨着封建社會的動搖,學問領域中顯露了一些新的趨勢。除了儒學方面形成折衷各派學說和尊重清代考據學的風氣外,在尊王思想的影響下,具有保守、復古傾向及排外性格的日本“國學”,以一門新興學問的姿態出現;通過荷蘭吸收西洋文物的“蘭學”,也有相當的發展,而且為醫學、天文學、曆學及一些自然科學奠定了基礎。
《解體新書》
《蘭學階梯》
1774年(安永三年)前野良澤(1723—1803)、杉田玄白(1733—1817)等人翻譯出版《解體新書》,是日本翻譯“蘭書”的開始,日本出版有關人體解剖的西洋醫學書籍,也以此為最早。其後有兩部主要的蘭學工具書面世,一是大槻玄澤(1757—1827)的入門指南《蘭學階梯》(1783),一是稻村三伯(1758—1811)的蘭日辭典《波留麻和解》(1796)。幕府也鑒於外交事務日增,開始設局翻譯有關文獻,1855年(安政二年)獨立為“洋學所”(後來改稱“蕃書調所”、“洋書調所”、“開成所”等,最後併入東京大學)。至此,蘭學業已擴展成為範圍更廣的“洋學”了。洋學所既是外交文書的翻譯局,又同時從事洋學教育和研究,在幕末時期至明治初年,一直是洋學的中心,擔任了很重要的角色。
1867年(慶應三年),明治天皇(1852—1912)即位,朝廷計劃以薩摩、長州三藩的武力討伐幕府。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1837—1913)省察時勢,奏請“大政奉還”。朝廷於是宣佈“王政復古”,一方面着意於革新國內的體制,一方面開始積極參加國際性的活動。這一連串的歷史過程,包括政治、經濟以至社會、文化各方面的變革,統稱為“明治維新”。但明治維新究竟始於何時,學界有兩種意見,即“天保”(1830—1840)說和“開國”(1853—1858)說;至於它的下限,更是眾說紛紜,主要有1873年(明治六年)、1877年(明治十年)、1884年(明治十七年)及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等主張,甚至有定在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以1868年改元“明治”作為明治維新的“象徵性”年份,只是一種權宜方式而已。
無論如何,幕末日本與近代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開國前後的文化情況,可以說是近代日本文化的序幕。
明治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