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名人丛书·传记系列:李白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江夏之行

开元十四年(726年)秋,李白离开了岳阳,南游衡山和零陵之后,开始了他漫游吴越的行程。在途经武昌之时,他登上了江边黄鹤矶上的黄鹤楼。此楼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所建,后屡毁屡建。传说仙人费文纬曾在此楼乘黄鹤而去,故名为黄鹤楼。黄鹤楼楼壁的题诗牌上,写满了过往诗人的题诗,其中一首诗引起了李白的兴趣。其诗曰: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 崔颢《黄鹤楼》)

李白大赞:好诗好诗。丹砂在旁请李白也写一首,李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啊!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诗,到底好在哪里呢?

这是一首崔颢登楼怀乡诗。前四句以仙人乘黄鹤的故事起兴,以切黄鹤楼的诗题。五六句写登楼所见,尾联写所感。此诗的特点是,前四句用的是古风式的民歌体,后四句才是律体。有人称这是古风体的律诗,是“以古入律”。这正是七律形成不久时才有的现象,为的是要律诗有高古之致,受到当时和后人的赞赏和喜爱。尤其是传说李白见此诗而搁笔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话,更使此诗声名鹊起,严羽就说:“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为什么这首诗被评价得这么高呢?这是因为此诗将古风与律诗结合在一起,不但不感到别扭,而且还有一种潇洒别致的风味。前四句用古风体,出现了三次“黄鹤”,“空悠悠”还是三平调,并且颔联也不成对仗,但用的是民歌词语重叠的手法,如同白话,语势浏漓,使人感到自然流畅,而没有平仄不协之感。后四句却是标准的律句。“晴川”一联,对仗极工,用“历历”来形容汉阳之树,景象如在眼前;用“萋萋”来描写鹦鹉洲之芳草,不但写出了芳草青翠茂盛,还含有对东汉才子祢衡的身世凄凉之意。尾联表达了诗人在他乡远游的乡关之思,以江上之茫茫烟波遮断了自己的望乡视线,来写心中迷茫的思绪和思乡之愁。这些乡愁只是微微有些伤感,但并不颓废和消沉,有着盛世游子所常有的羁旅乡愁,所以能引起普遍的共鸣。其诗呈现出了神行象外、苍茫浑厚的盛唐气象和不为声律所拘束的自由诗风,确实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是用以古行律、古律结合的手法来写律诗的。在盛唐以歌行自由狂放的诗风最为流行的时代,以古入律不但是允许的,而且也是时髦的。所以,此诗深受李白的赞扬和推举,后来还写了《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两首以古行律的诗与崔颢竞赛,这就极大地抬高了此诗的身价,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影响,以至于被后人盛赞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清人吴其昌甚至说:“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删定唐诗解》)

李白年少气盛,对此诗念念不忘,内心虽感敬佩,但也有一点不服气的感觉,觉得他也能写出这样的诗,于是拟作几首,但总不满意,只好作罢。但他还是憋着一口气,在心中说:总有一天要超越它!

此外,李白在武昌还作有自创的乐府新辞《江夏行》一首。诗曰:

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

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

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

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

东家西舍同时发,

北去南来不逾月。

未知行李游何方?

作个音书能断绝?

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

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

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

不如轻薄儿,旦暮长相随。

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如今正好同欢乐,

君去容华谁得知?

这首诗是写武昌的一个商人妇与经商的夫君长别离的思念之苦。他的夫君去扬州经商时,她还亲自到黄鹤楼相送。原想夫君一年半载就能回来,可是夫君一去三年未归。相邻的几位商人出去经商不满一个月都回来了,可是自己的夫君去后连个音信都没有,是不是出了什么意外,好令为妻的担惊受怕。看看附近当垆卖酒的年轻女子,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真是羡慕得不得了。眼看自己的大好青春将过,她真有点后悔当初嫁与一个长期别离的江上行商之人了。这当是李白目睹江夏商人妇的实情而写出的诗,他对这些可怜的商人妇,怀有深刻的同情。

李白打算乘舟顺江而行,直下江东。他在荆门离蜀出峡时,便把此行的目的定位为东游吴越:“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