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爬行动物时代
生命兴旺勃发的石炭纪之后,又是一个漫长的干旱严寒的周期。这一时期的岩层记录中,沙石之类的沉积物很厚,却鲜见生物化石。地球上的温度起伏不定,变化无常,经历了多次冰河期的严寒,曾经繁茂的沼泽植物也从大地上消失了踪迹,它们被新的沉积层埋在了下面,开始了一个压缩和矿化的过程。我们今天开采的绝大部分煤田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
正是在这个气候多变的时期,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最为急剧的进化,在险恶的环境中,它们获得了许多难能可贵的生存经验。随着地球气候慢慢回暖、湿润,新的动植物品种又出现了。在岩石记录中,我们发现了卵生脊椎动物的遗迹。它们在孵化完成前几乎已经发育成熟,一旦孵化出来,就能在空气中存活,而不像蝌蚪那样必须在水中待上一段时间。它们的鳃已完全消失,鳃裂仅仅是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
这些无须经过蝌蚪期的新型生物就是爬行动物。与此同时,大地上也出现了能结种子的树,它们不必再依赖沼泽湖泊就能传播种子。尽管这一时期尚未出现开花植物和草类,但陆地上已有了类似棕榈树的苏铁和许多热带松柏类植物。蕨类植物的品种繁多,昆虫的种类也增加了不少。那时已有了甲虫,但还没有蝴蝶和蜜蜂。无论如何,新的陆地动植物的主要种类已在这漫长的严寒时代形成,一等条件成熟,它们就会蓬勃兴旺起来。
光阴流转,年复一年的起伏变化之后,地球上迎来了一个相对平和的时期。频繁的地壳运动、地球轨道的变动以及轨道和地轴角度的变化,所有这一切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地球上营造了一段气候温暖的悠长岁月。按现在推算,这一时期大约持续了2亿年之久,这一时期被称为“中生代”,有别于之前更亘古悠远的古生代和原生代(共14亿年)以及其后一直延续至今的新生代。又因为这一时期的爬行动物数量种类异乎寻常地繁盛,所以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这一时期大约终止在距今8000万年前。
现在,地球上爬行动物的种类相对少多了,分布的范围也很有限。不过比起那些曾主宰石炭纪时代的两栖动物的残存后代来,它们的种类要多得多。今天的地球上还生活着蛇、鳖、龟、鳄鱼和蜥蜴,它们无一例外需要常年温暖的气候,它们无法忍受严寒。很显然,所有中生代的爬行动物都有这一共同的局限性。它们是温室动物,必须生活在温暖的植物群落中,它们经受不住严寒的考验。但毕竟地球上已出现了真正干燥的陆地动植物群,它们和昔日全盛时期的沼泽、泥沼动植物有着很大的区别。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各种爬行动物,比如大海龟、大乌龟、巨型鳄,还有不计其数的蜥蜴和蛇等,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除此之外,还有现已灭绝的大批奇异动物,例如种类极其繁多的恐龙。那时的植被,如芦苇、蕨类植物等,都已蔓生到了低平地带。繁茂的植被养育了大批食草爬行动物。当中生代进入全盛时期时,这些爬行动物长成了庞然大物。其中有些动物的块头比有史以来任何陆地动物都大,它们的庞大躯体完全可与鲸鱼相匹敌。譬如梁龙从口鼻部到尾部长达84英尺,而巨龙则更大,足有100英尺。以这些巨兽为食的是一群体形相当的食肉恐龙,其中有一种霸王龙,在许多书中都被描述为爬行动物中最为恐怖凶残的动物。
当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丛林的蕨类和常绿植物间觅食或追逐时,另一类现已灭绝的爬行动物伸展开蝙蝠状的前肢捕捉着昆虫,也捕食自己的同类。它们先是跳跃、降落,转眼便在丛林的树叶和树枝间飞翔,这就是翼手龙,它们是最早会飞的脊椎动物,它们赋予了力量日益强大的脊椎动物一种全新的能力。
这一时期也有些爬行动物回归海洋。三种会游水的巨型动物重返它们祖先迁出的海洋:沧龙、蛇颈龙和鱼龙。它们中有些和如今鲸鱼的个头不相上下。鱼龙尤其适合海洋生活。至于蛇颈龙,今天已找不到与它同类的动物了,它躯体庞大,强壮有力,长着鳍状肢,适合在沼泽或浅水中游水或爬行,它的头相对较小,长在巨蛇似的脖颈上,相比之下,天鹅的长颈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蛇颈龙不但可以像天鹅一样在水中游弋,捕食水下的食物,还可以潜水捕食过往的鱼类和其他动物。
以上所提到的就是贯穿整个中生代的最主要的陆上生物。按照时下人类的标准看,它们比先前所有的生物形式都进化了一大步。这个时期出现的陆上生物躯体更为庞大,分布范围更广,力量更大,活动能力更强,它们比此前的一切生物都更富生机活力。那时的海洋中虽然没有出现如此明显的进化,但却涌现了大批新型生物物种。在浅海区域出现了种类极其繁多的介壳类乌贼状动物,它们身体的大部分蜷缩在壳中,它们被称为菊石类动物。它们的始祖早已在古生代的海洋中生存,只是到了中生代才得以兴旺。这种动物的后代已在地球上绝迹,和它们亲缘关系最近的恐怕就是生活在热带水域的珍珠鹦鹉螺了。还有一种新生的、繁殖能力更强的鱼类,它们具有比原先片形和齿形更轻薄、更纤巧的鳞片,它们一直繁盛不衰,占据着江河湖海中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