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公德素质教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地理学科中渗透社会公德教育

培养公民公德意识,必须从小抓起。学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阵地,它通过多渠道、多学科立体交叉教育学生。地理课也担负着这一任务。它通过地理事物的现象、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等,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并规范其行动。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公德意识教育内容渗透在各章节中

在资源、人口、环境各章中,对学生进行公德意识教育,虽然没有显性的文字叙述,但它往往通过对地理事物的现象、规律、结果的描述去启迪学生思索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是自然原因?是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中核心问题是什么?通过追根寻源,学生会发现造成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许多问题,除了人类缺少科学文化知识、法律意识淡雹人类对物质过度奢求、私欲过度膨胀等原因外,一个普遍原因是人类公德意识淡簿或缺乏。教材上虽没有直接叙述,但只要教师轻轻点拨,学生即会产生“顿悟”,明白问题的真谛。

《自然资源》一章说:“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例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是谁在无节制开发?假如开发者多想一点社会、多想一点环境,心中多一点公德意识,那末后果不会如此严重了。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保护》一书说,“由于人们的短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又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不断扩大,也使土地资源中耕地面积不断缩校”显而易见,破坏土地资源的是人们的短见和随心所欲,如前段时间农村一部分人建造豪华墓地,占用了多少宝贵耕地!假如这些人想到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想到全社会、国家的长远利益,心中多一点公德意识,私欲就会得到抑制,就会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生物资源》一章指出:“如果森林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整个生态平衡的失调,使环境恶化,招致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破坏森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痛苦的教训”。教材还进一步阐明:“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耕作方式、森林过度采伐和人为破坏,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植被大大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大量增加。”如果这些人心中有民族、社会、国家,一定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可见公德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可以融为一体。

公德意识教育方法

鉴于公德意识的教育内容渗透在各个篇章中,为此,我们教育方法必须因势利导、层层渗透、三维交叉式地进行,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联想,逐渐增强公德意识。具体教育方法下列几种:

(1)课内信息渗透法 这是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在关键时刻“点拨”学生,引导学生明了问题的实质。这里切忌冗长的说教式灌输,点到即止,话不在多而在精,多处点拨,加深印象。

(2)社会信息反馈渗透法 教师要及时把大社会的有关动态及时反馈到小课堂里来,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忧患意识。如上面提到的部分农村坟墓侵吞耕地事,使他们产生发散性思维,产生联想,自觉树立公德意识。又如学习《人类与环境》一章时,当日报纸正报道“富阳市人民政府下令对严重污染环境的炼铜小高炉强行拆除”的消息,把这件事讲给学生听,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利用直观教具 通过各类图表、漫画、幻灯片、投影片、教育电视片,对学生进行资源、人口、环境教育。这种方法易激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效果较佳。

(4)实地考察调查 采用这种形式进行公德意识教育,学生得到的印象最深。如学校附近的“西溪河的过去和未来”、“近十五年来西湖区部分土地开发利用状况调查”等,学生耳闻目睹,受教育最深。还可以跟兴趣小组野外考察、学生春、秋游各项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注意周围环境变化的原因中,哪些和公德意识缺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