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圣山 祭坛和祖庙(2)
直到今天,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非常密切。比如,“大地”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大地”不仅仅意味着土地,也是衣食的来源,是安身立命之所,它作为一种生命的力量而广受崇拜。在中国广袤的北方和中原,农民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与“大地”打交道,甚至肤色也与大地接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地能够给他们带来踏实安定的感觉。
中国人对天地神灵的崇拜,主要采取祭祀的形式。如前所述,某些神圣的山脉充当了祭坛的角色,后来,人们开始人为地设计建造一些特殊的祭坛,这些祭坛往往拥有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建筑结构,包括大门、墙壁和楼梯等,常常出现在首都和其他一些重要地点。
在诸侯割据时代,中国分裂为一个个小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领土和祭祀方式。但当整个国家大一统之后,就只有皇帝一个人才有资格成为国家祭祀的执行者,他受命于天,对天下苍生负责,被称之为天子,同时也是沟通神灵和人类的中间人。对于皇帝本人来说,他对神灵的敬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政治立场,而不仅仅是因为他代表着最高的精神力量,他需要通过祭祀来证明他作为皇帝的合理性。因此,国家祭祀成为中国官方宗教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世界(即中国)与天国力量之间沟通的最重要的纽带。
尽管人性多变,尽管新的文化和宗教思潮不断涌现,但只要中国是一个封建帝国,这种祭祀就会持续下去。但当共和国时代来临时,最高权力不再仅仅为一个神圣的人所代表,这种古老的宗教传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在清代,皇帝亲自或由其授权的某个人执行的祭祀仪式分为三类:大祀、中祀、群祀。大祀,主要包括祭天坛、地坛、社稷坛、祈谷坛、太庙等;中祀,主要包括祭朝日坛、夕月坛、历代帝王庙、文庙、先农坛等;群祀包括祭先医、东岳、城隍以及关帝(后升为中祀)等。在大多数城市也有许多类似的祭祀场所。
其中,每年冬至日在天坛举行的大祀是最为盛大繁复的主要祭祀,场面非常宏大,种种仪式都反映着中国古老的宗教思想,比如君权神授、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基本原则。
天坛位于北京的郊区,整体呈方形,南北走向,环绕场地的外墙长6.5公里。南侧、东侧、西侧,都是平直的,北侧则是一个拱形。外墙附件有很大一片针叶林,尽管并不是很茂密,但仍然显得庄严肃穆。另外有一些附属建筑,比如棚屋和工房,以及保存完好的钟楼。
进入大门之后,可以看到红色的墙壁以及带有弧形绿色琉璃瓦的屋顶,整个内部区域最重要的部分是南半部的圜丘坛——圆形的祭祀露台。往北是皇穹宇,里面供奉着祭祀神。再往北,就是祈谷坛,祈谷坛的上方就是祈年殿,它有着闪亮的蓝色屋顶。
通常所说的天坛实际上指的就是圜丘坛,一个三层的开放式圆形露台,四周有白色大理石栏杆环绕,露台外围环绕着同样圆形的墙壁,这些墙壁很高,墙面用红色涂漆,墙头覆盖着蓝色琉璃瓦。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有一座牌楼状的门。
在天坛的设计中充满了象征符号,最常见的就是九。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栏杆的数字也都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
同时,露台每一层的地面由扇面形石板组成,石板的数量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如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奇数被视为阳数,偶数被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而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
值得注意的是,在圜丘坛的旁边,还有一个由青砖建成的大型炉灶,用于烤制献祭的牲口,还有一系列大型开放式罐子,用于装载祭品。在围栏的北面是皇穹宇,一个低矮的圆形寺庙,有一个闪亮的蓝色屋顶,两侧是两个长方形的亭子。这里,供奉着安放刻有镀金铭文的神主牌位,包括皇天上帝、帝国的祖先、大明之神(太阳)、夜明之神(月亮)及某些星宿神,这些都是祭祀的对象。
即使是最准确的语言也无法真正描述天坛的庄严宏伟,它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拥有极为严格的构图法则以及不同线条形状的鲜明对比,再加上明亮的汉白玉栏杆、红色的墙壁、蓝色的琉璃瓦,这一切都显得如此迷人。
实际上,作为天坛主体建筑的圜丘坛并不高,它的高度不会超过5米,但它的底座却非常宽大(下部平台的直径为64米),因而给人留下非常大气威严的视觉印象。它像一个巨大的开放式讲台,成为形而上的精神传播渠道,比如与神对话。在圜丘坛的四个方向,有着类似于长矛的大理石门柱,仿佛是它的守卫者。
当你从圜丘坛向北望去,会看到最令人着迷的景象:祈年殿的蓝色屋檐和鎏金宝顶在三层汉白玉圆台上耸立而起。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这种高雅的美感适合静静地欣赏。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大地敦厚、天空澄澈。
北京现在的天坛是明代初期的建筑工程。它建于1420年左右,此前永乐皇帝将他的首都从南京迁到北方。一开始,它的名称叫“大祀殿”,皇帝不仅在这里祭天,也祭地。但到了1534年,嘉靖皇帝将这些祭祀仪式按照古老的传统进行了分离,新建了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到了清代,乾隆皇帝进一步扩建了天坛的相关建筑,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坛的建筑形式和格局。
这些建筑物中最大的一个就是祈年殿,它建在与圜丘类似的三层平台上,殿高38米,直径32米,带有8座宽大楼梯,四周有玉石栏杆。该建筑物由三层重檐构成,为同心圆形状。每层屋檐都覆盖着蓝色的琉璃瓦。这个设计绝对是一个杰作,其巨大的尺寸令人印象深刻,除了金碧辉煌的彩绘与镀金的柱子,还有美丽的浮雕。虽然由于岁月的变迁,天坛里的很多原始建筑都已经毁坏,但祈年殿明亮的蓝色屋顶、宽大的平台、大理石栏杆和楼梯,仍然让它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北京的其他类似建筑。
祈年殿的祈谷仪式通常在每年阴历正月的上辛日(一般在阳历2月14日和26日之间)举行。在祭祀活动中,皇帝向上天表示谦卑的感谢,上天给了他在人间统治王国的任务,他要为新一年的丰收进行祈祷。同样,也要向帝国的各位祖先祈祷。祭祀时,伴有各种仪式、音乐、舞蹈,方式与在圜丘坛祈祷时类似。
不同的是,在圜丘坛举行祭天仪式的时间是在冬至日。冬至,是阴气由盛转衰的开始,此后阳气萌生,万物勃发,在这一天祭祀可谓顺应天时。这个仪式也被称作郊祀。皇帝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自然也是祭天的执行者,为了这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他要做好各种准备。
首先,皇帝要提前斋戒,在祭祀前一天,在皇室成员、高级官员、仪仗队、乐队的陪同下从宫殿出发前往南郊郊区。到达现场后,皇帝会检查祭祀仪式的各种准备工作,包括牌位的摆放、神厨宰杀的祭牲等。然后,皇帝回到斋宫里继续斋戒。
为这些祭祀仪式准备的祭品非常丰富,包括水果、谷物和酒类等,并且摆放方式也非常讲究。此外还有十二种不同的蓝色和白色丝绸以及玉璧(一种像太阳的扁平状圆形玉器)。所有这些祭品,要在祭祀的前一天晚上,在祭坛上按照仪式顺序摆放。祭坛的中央位置供奉着天神,而帝国的祖先牌位则被放置在两边,在他们面前都有一定数量的祭品。在旁边的一个露台上供奉着日神,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及二十八星宿,而在另一边的露台上,则供奉着月神,云、雨、风、雷诸神。
祭祀当天的清晨,日出前七刻,皇帝从斋宫起驾至圜丘坛,游行队伍向着祭坛围墙的南门开始行进。进入南门后,皇帝走到具服台,那里为他临时设立了一个黄色的帐篷,在这里更衣。与此同时,在下面的露台上,音乐家、歌手、舞者和其他参加者也按规定坐好位置。然后,由主持仪式的人开始宣布祭祀开始,奏乐。
每逢祭天盛典,燔柴炉内都放上松柏木,然后再把洗干净的一头牛犊放进炉内去烧炙,相传烧炙犊牛的香气,随着松柏木的烟云直上九重天的天帝宝座,天帝闻到了香气,就会降临到祭坛来,接受皇帝的祭祀。这是祭祀仪式的开幕式,被称为“迎帝神”。
整个仪式分为九步,每一步都有皇帝应该做的事:比如,皇帝要跪在地上,献祭时要读祷告等。通过代代传承,古老的仪式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穿越了时空。
第一步,在奏乐的同时,皇帝走上祭坛的拜位;第二步,皇帝到供奉天神的主位前,献上“帛”,再到供奉列位祖先的牌位前,献上“帛”;第三步,进献盛放着牛羊等肉食的礼器;第四、五步,皇帝跪下献酒,然后奏乐跳舞,诵读祝文;第六步,献酒;第七步,皇帝亲自品尝为祭祀天神而献上的酒和肉,这是整个祭祀仪式的高潮,皇帝吃了神的食物,因此象征性地加入了他们的圈子。
最后两个步骤主要是撤除祭品和仪式结束。在三跪九拜之后,皇帝离开了祭祀天神和祖先的牌位,此时,台下奏响音乐。然后,皇帝会亲自观看祭品被焚烧,再回到具服台的临时帐篷中换衣服。接下来,祭坛上供奉的牌位都会被转移到皇穹宇当中保管。最后,在鼓乐声中,簇拥着皇帝的游行队伍开始向宫殿南门返程,整个仪式结束。
祭天仪式的完成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阳光再次普照大地,地球的沉睡力量开始从他们短暂的冬季冬眠中醒来。
与天坛祭祀对应的是地坛祭祀。地坛位于城市的北墙之外。根据中国人的观点,地和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天地分别代表了阳和阴、男和女、正和负,地神也应该受到人间王国统治者的祭祀。
地神祭祀在每年的夏至日举行,在这之后,阴的一面逐渐在自然中胜出。阳光减少,日子变短。正如我所说,地坛位于城北,其结构是方形的,类似于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看法。
就像天坛一样,地坛也被双层围墙包围着。地坛的主坛为方泽坛,其两侧最初覆盖着黄色釉面砖(黄色是地球的颜色),但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毁坏。坛的周围有一条水渠,里面装满了水。
在下层的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
地坛的入口像往常一样是大理石装饰的牌楼,但是其装饰设计似乎更简单,远没有天坛那么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在目前已经受到严重毁坏的情况下。
地坛祭祀仪式与天坛祭祀大致相似。在这里,祭祀的是地神、帝国的祖先和某些有影响力的星座,仪式包括奏乐、跳舞、诵读祭文等,但是供奉的祭品和天坛有所不同,也没有焚烧祭品的仪式。
此外,还有个先农坛,它的名字来源于神农氏,古代的三皇之一,据说他是中国第一个教人使用犁的人。先农坛的面积几乎与天坛一样大,也位于南郊,就在天坛的左边,并且包含几个祭祀遗址。
除了宗教意义上的祭祀之外,先农坛的祭祀仪式当中还包括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行为,即皇帝亲耕。为此,在先农坛当中专门开辟了一块特殊的地方,皇帝在这里穿上亲耕礼服,将犁放在地上,犁出几条沟,以显示该国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如何运作的。此后,一些政府高级官员继续耕作,最终由一些选定的农民完成,等到亲耕田收获后,将谷物存放在神仓院。
亲耕的意义在于,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来教会人们如何工作,由此凸显他对民生的重视。
先农坛现在已经成为公园的一部分,很多古树已经枯萎或生病,大多数之前的附属建筑都被用作兵营或被改造为茶馆和餐馆,因此今天的先农坛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保留着以前的神圣氛围,只能通过一些残存的建筑来窥见过去的辉煌。其中一个较小的地方通常被称为风雨坛,主要供奉风、雨、云、雷等天上的诸神,另一个叫山川坛,主要供奉五岳、五镇、五山以及四海、四渎等地上的诸神。
另外,还有一处地方叫先蚕坛,皇后每年前往此处祭祀蚕神,并做出一些与皇帝亲耕相似的象征性行为。该场地位于北海公园的围墙内。先蚕坛内有仍然保存完好的桑树林,旁边有观桑台。南边则有亲蚕殿,在那里,皇后对蚕神进行祭祀,据说蚕神是第一个教中国妇女养蚕织布的人。
祭祀当天,皇后走进这个祭祀场所,在一群宫廷仕女的簇拥下,独自走进亲蚕殿,向蚕神致敬,然后有一些习惯性的表演。仪式的最后是收集桑树的叶子,然后仔细检查。整个活动可能是所有皇家仪式中最美丽的活动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被美丽的山水园林所包围,并有年轻优雅的舞者表演,他们穿着色彩缤纷的刺绣衣服,华美异常。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处祭坛之外,北京的祭坛还有三个:一个叫社稷坛,正对着皇宫(即现在所谓的中央公园),用于祭祀谷神;其他两个在东部和西部,分别是朝日坛和夕月坛,用于祭祀日神和月神,朝日坛是圆形的,这里的祭祀是在春分之日举行。
夕月坛是方形的,这里的祭祀是在秋分之日举行,这些建筑物后来屡经兵乱,现在都已严重衰败,只剩下一些植物、围栏、大理石盆等,但即使如此,也仍然有让人感到振奋的地方。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这些具有创造力的建筑代表着神圣。从西方人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虚幻的,但实际上,这也许跟我们现代文明中被认为是神的那些存在差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