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食医同源·食药同源

劳动创造了人类。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第一重要的事情自然是如何生活下去。有生存,就必然有疾病。从自然界获取的天然食物,既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为民之本。人类一天都不可缺少食物,时常还要和疾病进行斗争。因此,饮食和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原始的采集生活时期,先民们过着“饥则求食,饱即弃余”的生活,先民们以植物的果实如野果、根茎为基本食物,其次是鱼蚌之类水生动物。由于没有经验,不能辨别其有毒或无毒。有些食物香甜可口,有的则苦涩难咽,有的甚至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导致昏迷或致死等中毒情况,有些植物又能使一些病痛缓解。在长期饮食生活中,人类逐渐认识和掌握了植物的性能,把一类植物作为充饥、果腹、维持生命的食物,把一类能缓解病痛的植物也铭记下来。经过漫长的岁月流逝,在采集、品尝、饮食生活实践过程中,人类以生命为代价积累了对饮食和植物性能的认识。如《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通鉴外纪》也称:“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实,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饮食生活和医药起源的关系,即所谓的“食医同源”“食药同源”。如考古工作者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作为食物的朴树籽,河姆渡遗址中的葫芦、橡子、菱角、酸枣、芡实、水稻,半坡遗址中的白菜、芥菜种子,均为原始人的可口食物,其中不少还不乏药物性能,至今还作为有效的中药使用。如中医认为酸枣性味甘、平,具有宁心安神、养肝、敛汗等功效,可以治疗虚烦不眠、惊悸怔忡,体虚自汗、盗汗。朱震亨认为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宜用此(酸枣仁)大补心脾,则血归脾而五脏安和,睡卧自宁。《本草经疏》中记载酸枣仁,实酸平,仁则兼甘,专补肝胆,亦复醒脾;熟则芳香,香气入脾,故能归脾;能补胆气,故可温胆。母子之气相通,故亦主虚烦、烦心不得眠。其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及四肢酸痛湿痹者,皆脾虚受邪之病,脾主四肢故也。胆为诸脏之首,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五脏之精气皆禀于脾,故久服之,功能安五脏。再如茄子性味苦寒,有散血瘀、消肿止痛、疗寒热、祛风通络和止血等功效,可治疗内痔或大便出血、雀斑、汗斑、乳头皲裂、口腔糜烂等。现代分析发现,茄子含多种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糖及矿物质等,是一种物美价廉的蔬菜。特别是茄子富含维生素P,在100克紫茄中维生素P的含量高达720毫克,这在蔬菜中出类拔萃,就是一般水果也望尘莫及。维生素P能增强人体细胞间的黏着力,改善微细血管脆性,防止小血管出血。此外,茄子纤维中所含的抑角苷,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因此,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咯血、紫癜和坏血病等患者,常食茄子大有裨益。另据科学家研究,茄子还是癌症的“克星”。一些接受化疗的消化道癌症患者,出现发热时,也可用茄子作辅助治疗食物。

古籍中有关医药卫生的记载也论证了食物和中医药学起源密不可分的关系。

1.《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原称《诗》,后来儒家将它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采集食物过程的同时,记载了不少的动植药物,其中有100余种为后世本草收录。如:

苍耳(《苍耳章》):“采采苍耳,不盈顷筐。”苍耳即今之苍耳草、苍耳子,早在《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中就认为苍耳:“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今人多用之来治风湿痛和鼻渊。

芣莒(《芣莒章》):“采采芣莒,薄言采之。”苯莒即今之车前草,也是常用中药,《本经》认为其:“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现在主要用来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病。

蒌(《汉广章》):“言刈其蒌。”蒌即为蒌蒿,唐·孟诜《食疗本草》谓其有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治痢的功效。

蘩(《采蘩章》):“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以采蘩于涧之中。”蘩,即燔蒿,又名白蒿,可生食,亦可蒸煮。《本经》列其为上品,称其味甘平,治五脏邪气,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

薇蕨(《草虫章》):“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蕨即葵草,初生可食,《尔雅》说是菜名,性寒滑、味甘,有利水道、令人睡之功。薇则载于《本草拾遗》,谓其甘寒无毒,可利大小肠、利水道、下浮肿。

藻(《采章》):“于以采,南涧之滨。”亦属蕨类植物,生在浅水中,可酱食,可烹食。《吴普本草》又名之为苯菜,《本草纲目》谓其甘寒、无毒,可下水气、利小便、止消渴。藻,宋·苏颂《图经本草》认为其甘、大寒,滑,无毒,主去暴热热痢、止渴。

葑(《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下体即根,葑、菲之根茎皆可食,葑即蔓菁,蔓菁在《名医别录》(简称《别录》)中名为芜菁,苦温、无毒,利五脏、轻体益气,可治嗽、止消渴。

唐(《桑中》):“爰采唐矣。”唐,蒙菜也,一名菟丝。菟丝药用其子,故称菟丝子,是今之常用补肾药之一,《本经》列其为上品,称:“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汁出面。”《药性本草》称:“治男女虚冷,添精益髓。”

麦(《桑中》):“爰采麦矣。”麦有小麦、大麦之别,历来是人们的主食。《别录》列其为中品。《本草纲目》谓小麦味甘、微寒,无毒,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而大麦味咸、微寒,为五谷长,令人多热,主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

桑葚(《氓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葚,桑实也,鸠食甚多则致醉。唐·苏恭《新修本草》谓“单食止消渴。”《本草纲目》谓:“捣汁饮,解中酒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

菽(《小宛》《采菽章》):“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采菽采菽,筐之笤之。”菽即大豆。《本经》列为中品,称生大豆,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本草纲目》谓黄大豆甘,温无毒,功能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又有黑、白数种,均可入药及充食。

谖(《伯兮章》):“焉得谖草。”谖,忘,谖草即合欢,食之令人忘忧,今人用为养血安神之品,《本经》谓其:“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

蓷(《中谷有蓷章》):“中谷有蓷。”蓷,即今之益母草,亦名茺蔚,《本经》列为上品,谓其子有“明目益精”之力。《本草纲目》谓益母:“活血破血,调经解毒。”现代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疾病,是妇科良药。

杞(《北山》):“陟彼北山,盲采其杞。”《小雅·四月》:“陧有杞桋。”杞即枸杞,《本经》列为上品,是常用中药,有补肝益肾养血之功,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久服坚骨。

桃(《园有桃》):“园有桃,其实之殽。”殽,食也,言桃实可食。桃仁也是活血化瘀中药,如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及桃仁承气汤均配有本品。

鲤(《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鲤载于《本草纲目》,称其甘平、无毒,治咳逆上气,水肿脚满,下气,下水气,利小便。

《诗经》中收集的植物、食品,至今作为中药使用的还有很多,这些药物是古人在长期饮食活动中从食物中分辨出来的,是对食物充分认识和完善的总结,是“食药同源”“食医同源”的有力例证。

2.《山海经》

《山海经》古本为32篇,经刘秀校定为18卷,是一部集大成的百科全书。根据内容考证,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间。其内容包含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宗教、动物、植物、矿物等,是研究我国上古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其中具有药理作用的动物、植物、食品也引起医学界的极大重视。《山海经》载药100余种,多明确记载了药物的名称、产地、形态、功效及使用方法,包括不少具有食疗功能的动物,可谓有关食物治病的最早记载,如“青耕鸟,食后可以御疾”等,可谓是我国本草著作的先河,为后世本草著作提供了基础依据。

《山海经》所记载的具有药效的动植物,其治疗作用大多数是通过食用而实现的。草木类有“祝余,食之不饥”“萆荔,食之已心痛”“条草,食之使人不惑……食之已疥”“杜衡,食之已瘿”“植楮,食之不眯”“彫棠,食之已聋”“荣草,食之已风”“冈草,食之不愚”“嘉荣,食之不霆”“鸡谷,食者利于人”“白茗,食之不饥,可以释劳”“无名木,食之宜子孙……食之无疮,食之不疟”“嘉果,食之不劳”“亢木,食之不蛊”。鸟类中有“      ,食之无卧”“肥遗,食之已疬,可以杀虫”“  ,食之已风”“当扈,食之不眗目”“白 ,食之已嗌痛”“褩鹃,食之已暍”“黄鸟,食之不妬”。动物中有“狌狌,食之善走”“九尾狐,食者不蛊”“耳鼠,食之不 ,又可御百毒”“獜,食者不风”。鱼类中有“虎蛟,食者不肿,可以已痔”“赤 ,食之不疥”“文鳐鱼,食之已狂”“滑鱼,食之已疣”“何罗,食之已痈”“鳛鳛,食之不瘅”“鲻鱼,食之已疣”“  鱼,食之已狂”“鮆鱼,食之不骄”“人鱼,食之无痰疾”“鳐父,食 之已呕”“ 鱼,食之无疫疾”“茈鱼,食之不粮”“惰辟鱼,食之已白癣”“ 鱼,食者无盅疾”。

介类中有“三足龟,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三足鳖,食之无益疾”。

可以看出,《山海经》所录的动植物药品多是饮食经验的积累,所谓的药是依据食物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而分辨出来的。因此,没有饮食活动就不可能有药物发现,“药”和“食”息息相关,一脉相承,药食是同源的。

3.《五十二病方》

1972年在长沙市东郊发掘的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其中在医药方面也有不少有价值的记载。该墓的年代是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距今约2100年之多。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中,主要部分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古医方——帛方。全书记载了五十二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故称《五十二病方》,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每病少则一二方,多则20余方,总数有280余方。所载疾病涉及内、外、妇产、儿、五官诸科。该书共载药品247种,其中可作为食物的有谷类,如麦、秫米等15种;菜类,如薤等10种;果类,如枣、杏等5种;禽类,如雄鸡等6种;兽类,如鹿角、羊肉等23种;鱼类,如鲋等3种,共计62种,约占全部药物的1/4。书中所载的52种病,半数可以用食物治疗,或用食物调养。书中也有不少用食物和药物共同组成的方剂,如第一个治疗“诸伤”的方剂,其中就有桂、椒、姜、酒等食物。也有一些单用食物治疗疾病的组方,如用水煮李实治疗“伤痉”病,用醋煮黑豆或酒与醋煮黄米、小米以治疗小便不利等。充分反映了西汉以前我国食、医、药一体的情况。

诸伤:□□膏、甘草各二,桂、畺(薑)、椒□□□□□□□□□□□□□□□□□□□□□□毁一垸咅(杯)酒中,饮之,日【壹】饮,以□其□,□□□□朐,令大如荅,即以赤荅一斗并□,复治□□□□□□□□□□□,孰(孰)□□□【饮】其汁,汁宰(滓)皆索,食之自次(恣)。解痛,斩□,以青粱米为鬻(粥),水十五而米一,成鬻(粥)五斗,出,扬去气,盛以新瓦罋,冥(幂)口以布三□九二,即封涂(塗)厚二寸,燔,令泥尽火而欼(歠)之,痏已九三

4.《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东汉以前我国医药学家和民间用药的经验。

《神农本草经》共3卷,全书共收集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这些药物疗效大都确切可靠,多数至今还在沿用。其中“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品125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品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在上品中就有酸枣、橘、柚、葡萄、瓜子、大枣、海蛤等22种食品,中品内有干姜、海藻、酸酱、赤小豆、黍米、粟米、龙眼、蟹等19种食品,下品中也有9种食物。大量的食品在《神农本草经》中出现,而且占有一定的比例,从而可窥见中医药学和饮食文化之间有极深的渊源关系。

橘柚,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一名橘皮。生川谷。橘,作为一种水果,其全身均有药用价值,可以说一身是宝。橘核入肝肾,治疗疝气、睾丸作痛;橘络通经络而止痛,治疗痰滞经络之胸痛、咳嗽痰多;橘叶入肝胃,导胸胁逆气,为治疗乳痛要药;橘饼理气宽中,胜于橘皮;去白者名橘红,能理气并开胃;用白者名橘白,和脾胃,不伤气。

葡萄,味甘,平。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生山谷。现代研究表明,葡萄有类似维生素P的活性,其种子油15g口服,可降低胃酸度;12g口服可利胆(但胆绞痛发作时无效);40~50g有致泻作用。葡萄的茎叶有收敛作用,但无抗菌效力。

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海藻,味苦,寒。主瘿瘤气,颈下核,破结散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一名落首。生池泽。本品富含碘质,对缺碘性甲状腺肿有治疗作用。同时也可暂时抑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新陈代谢率而减轻症状,但不能持久。

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生平泽。《食疗本草》中记载,用赤小豆“和鲤鱼煮烂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现代用此法治疗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及营养不良性水肿,均有一定疗效。

粟米,味咸,寒。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蟹,味咸,寒。主胸中邪气,热结痛,噼面肿,败漆,烧之致鼠。生池泽。蟹为血肉有情之品,外骨内肉,生青熟赤,性专破血,可补肝肾,壮筋骨,因而有续筋接骨、疗伤止痛的功效。但是在现代,蟹一般多用于饮食,很少药用。

5.《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书中亦提出了许多节制饮食的主张,对今人仍有某种指导意义。

《吕氏春秋·尽数》中记载:“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本生》亦指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名之曰烂肠之食。”《重己》篇又载:“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其意思为,饮食要有节,不要过饥也不要过饱。这与中医学理论不正相契合吗?

除了以上古籍外,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药,治病草也。”而古籍中也有载“茹草饮水”之说,可知古代人类既食“草”以充饥,又食“草”以疗病,更可以看出食、药同源,二者之间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所谓“食”“药”只是依据“草”的不同作用而区别之罢了。

《三国志》中记载有华佗食疗的许多成功病例。如有一次华佗看见有一个人,咽喉里填塞着非常好吃的东西,但是不得下咽,家人用车子载病人去求医。华佗听见他的呻吟声,驻车前去看病,对病家说:“向来路边,有卖饼的人家,有蒜齑大醋,去弄三升喝下去,病当自然消失。”病家照办,结果患者站在那里吐出一条蛇,病症消退。华佗认为:“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追本溯源,饮食文化与中医学息息相关,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饮食的多元化及中医学的世界化,同时也造就了现代社会的养生热。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和自然界是有机整体,要顺应四时的寒热温凉变化以调摄人体,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饮食作为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饮食调理方面也应遵守这一规律。《素问·脏气法时论》里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即介绍了季节与五脏及五味的关系。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强调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节五味。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里说:“春气温,宜多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之;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意为根据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季节特点,选择不同的食物以适应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脾胃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一定要注意养护脾胃,只有脾胃功能正常,人们所食食物才能化为人体所需精微物质,饮食养生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