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突破自我中心的束缚,看见成长的自己

2019年5月15日晚,我应喜马拉雅电台情感主播夏雨嫣的邀请,为她组建的社群做了一次线上的课程分享,题目是——走出失恋,重拾自我。

早在一个月之前,我跟雨嫣约了一次饭,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但沟通交流得很顺利,彼此都很真诚。她也特别热情,请我吃了日料,临别之际还买了一杯热咖啡给我。

当时她就提出,想做社群运营,第一期的节目让我与她合作,小试牛刀。我没有任何经验,尤其是在与众人分享这方面,但我心里对它也有期待,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来。

这年夏天,我的前同事提出,让我给他们的平台做写作课程的分享,因为不自信,我委婉地推掉了。可是这一次,雨嫣的热情,以及她的信任,还有我内心早已存在的那颗“挑战自我”的种子,让我没有再拒绝。

虽然我接受了雨嫣的邀请,但潜意识里的恐惧和怀疑依然存在,它让我本能地选择了拖延。

5月初,雨嫣问我能否在5月12日左右做这期活动?

当时,我手里还有未完成的稿子,工作室也有一些事情亟需处理,于是我还想往后拖。可是,雨嫣告诉我,下周是最后一周了。

Deadline就要来了,没法再拖了。我没有任何思绪,内心的焦虑不断叠加。我告诉雨嫣,就把时间定在5月15日吧,我爱我,这个寓意也蛮好的。

5月11日我上了一天课,到家很是疲惫,但第二天没敢睡懒觉,6点多就爬起来开始整理课程的内容,梳理思路和讲稿……一天忙下来,已经略有点头晕。

之后的两天,我一直都没有写稿,就专注地忙活课程分享的事情。周一的焦虑感最强,周二稍好,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只差自己的语音练习。随后,我就开始自己对着微信练习,说得也越来越自然。

时间很快就到了5月15日,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之前的焦虑感竟然全没了。上午的时间,我还写了点稿子,到了午后才开始看讲稿,然后按部就班地吃晚饭,等待活动的开始。

晚上8点钟,雨嫣拉我入群,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之后,就把时间交给了我。

开始前的1分钟,我心里还有点忐忑,但很快就平息了。之后的分享,我没有任何的紧张,很流畅地就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都传递了出去。

课程结束后,我跟社群里的朋友做了一些互动,都很顺利。大家很友好,也很热情,纷纷表示感谢。之后,群里还有人给雨嫣发了一封信,大概几百字,说了自己在聆听那次分享之后的一些想法和变化。

对我来说,这真的是莫大的鼓舞。我跟雨嫣说,没想到会这么顺利,也没想到自己竟真的完成了这次合作。过去在这件事上,我一直都把自己看得很低,认为自己做不到,也害怕失败,所以之前有很多机会都故意放弃。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自己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十分敏感,时常陷入一种防御的状态中,担心自己能不能做好某件事,会不会被别人尊重和接纳,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真实的一面。然后,就总想展示稳定的、有把握的部分,畏惧挑战、失败,以及批评。

卡罗尔·德韦克在《看见成长的自己》里提到过,人有两种思维模式。

其一,僵固式思维。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总是想让自己看起来很聪明、很优秀,实则很畏惧挑战,遇到挫折就会放弃,看不到负面意见中有益的部分,别人的成功也会让他们感觉受到了威胁。他们一生可能都停留在平滑的直线上,完全没有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也构成了他们对世界的确定性看法。

其二,成长式思维。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希望不断学习,勇于接受挑战,在挫折面前不断奋斗,会在批评中进步,从别人的成功中汲取经验,并获得激励。这样的人,他们不断尝试人生的新可能,充分感受到自由意志的伟大力量。

如果我们细琢磨,就会发现两种思维最大的区别在于,成长式思维的底层是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因为“我有很多可能性”。具备这种安全感的人,无须保护某种特定的自我观念,他们突破了自我中心的束缚,从成长和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之前不敢应邀开设各种线上课程的我,就陷入了僵固式思维的枷锁中。我只是想到了维系一个理想化自我的形象,害怕被人看到真实的、不够好的自己,完全忽略了自己也有成长和进步的可能。经历了一番自我挣扎后,我迈出了尝试性的第一步,而在那件事之后,我就变得有勇气多了,因为我开始逐渐朝着成长式思维的方向走了。

未来的路,还会有诸多挑战,会遇到挫折,会被人质疑,但我已经换了一种视角去看待它。过去,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固定的容器,只能容纳“那么多”的东西;现在,我把自己看成流动的河,会有急湍,会有平缓,不能用单一的某段河流来评判自己;我还把自己看成一棵树,在土壤里深深地扎根,把枝叶伸向更广阔的天空,还可以和周围的一切成为朋友,相互滋养,相互致意,既独立又相依,携手去完善各自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