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好数学:小学益智学具游戏化拓展型课程建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幸福的课堂是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基础

学生的生命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的质量,而学校教育的质量,最为直接的体现和最为重要的保证则是课堂教学质量。从建构使学生幸福的学校生活的角度出发,关注课堂教学的质量,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生在课堂教与学过程中的实际感受,这也就意味着打造幸福愉悦的课堂教学既是学生幸福学校生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突破口。尽管育人的路径很多,但自从有班级授课以来,课堂教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对课堂教学的重视也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在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课堂是否能让儿童学得快乐,获得高效,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关系着国家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我看来,幸福愉悦的课堂,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表征,但是最为根本的是对学生学习规律的认知与尊重。首先,学习知识对于儿童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为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人们习惯上认为的一个一个的点的罗列。学习科学阐明,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一定的结构状态相互联系地处在一定的系统中,而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儿童的阅历浅、经验少,学习知识又必须与社会、与经验相连,还需要经过自身的建构过程,这些多方面因素决定了儿童学习知识的复杂性和难度。其次,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的变化、作为学习者的儿童之间的差异、学习者个体本身情绪的不稳定,决定了在即时的学习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对话的碰撞甚至冲突,包括教师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瞬间产生的反思,教育智慧即时的发挥和顿悟,随机应对与引导,等等。这种变化中的学习过程必然是动态的,儿童也随之浸润在一个不确定的学习过程中。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儿童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预设对策时,必须看到积极的方面,那就是教学的基本原理是不变的,它是规律的揭示,是教学的真谛;而且,儿童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情绪也是可以预见的,可以从学习过程中线性的因果规律性去把握。我们的教学设计只要充分地把握教学原理,珍视教育现场中可能出现的良性现象,并由此拓展开去,“以不变应万变”,就能以确定的干预获得确定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教学设计也才有它现实的积极意义和价值。简言之,追求愉悦幸福的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以教学原理不变的稳定性,抗衡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来把握儿童动态的认知过程李吉林.学习科学与儿童情境学习:快乐、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2013(11):81-91.。特别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创设能够引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多类情境,其所孕育的儿童快乐、高效学习的范式,就能够把“儿童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成就“儿童学习的核心”高文.学习创新与课程教学改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打造既高效又幸福的课堂。

基于上述论述,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场所,是教学与学习交互的主渠道,这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不仅决定着教师教学模式的重构,还决定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调整,还决定着学生校园生活质量的高低。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不管对课堂教学多么重视,与其重要性相比,都是应该的。可是,问题并不在于是不是要重视课堂教学,而是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哪个方面。从一线教学的实际感受来说,只有学生学习了,课堂才有教育意义,所以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与学习相互适应了,教学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对学习的引领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要做到以学定教;教学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其实用性,才能够使其对学习更有兴致,所以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做到生活化。这些论点已经成为当下发展课堂教学的主流思想,主导着课堂教学变革的方向与趋势。可是,尽管这些论点为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但沿着这个方向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的难度并不小,推进成效也并不理想,成功的个例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中时有发生,但大范围的成功仍然遥不可及周彬.论回归立德树人的课堂教学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0(4):48-53.,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许是教师没有寻找到开展既有趣又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抓手和载体。作为一线教育管理者,在开展教学指导和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观念等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型和重构,教师不再是传统认知中的“教育理论盲点”,不再是“只会教育实践不懂教育理论”的单一存在,教师日渐丰富的教育理论体系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他们的教育变革行动。因此,就打造幸福愉悦的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认知层面已经不再存在普遍性的问题,他们都能够很好地认识到这种变革的价值及其背后蕴藏的理论支持,但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找到有效的变革载体,如何让“有趣”和“有效”的课堂通过科学的设计与实施真正得以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