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为什么说比“雷曼时刻”更大的危机必然会到来?(1)
在金融领域已经发生了从未发生的事情:世界经济的历史教科书上,从未记载过“负利率”的内容。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如此低的利率水平也从未出现过。
充斥“乐观论”的世界
“远超2008年‘雷曼时刻’的金融危机已迫在眉睫”。——2019年,我一再地就此发出警告,但显然没有多少人相信我说的话。
可以理解。毕竟那个时候美国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的股价指数正不断刷新历史新高,金融市场和普通民众中弥漫着一片乐观的情绪。
2018年至2019年持续了一年多的中美贸易战,以及以伊朗局势为代表的中东危机,通过外交对话的一再斡旋并没有演变成过于严重的问题,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尘埃落定——有这种想法的人想必不在少数。
不过,性急地下结论为时过早。不妨让我们回头看一看历史。
2008年雷曼危机发生之前,乐观情绪也曾充满世界的每个角落。那时,主要市场的平均股价也曾长期超越各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并且一路攀升,牛市的感觉似乎势不可当,没有尽头。
问题是,当时世界经济的一个最大隐患在于各国已经并依然在积累过多的债务。上至政府和金融机构,下至一般企业和普通市民,“欠债成瘾”的症状已然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角落。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席卷美国房贷市场的次贷问题:以“房价万年看涨”为前提,被称为“次贷阶层”,亦即极度缺乏信用能力的穷人,被大肆鼓励从金融机构贷款买房。而“房利美”(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与“房地美”(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这两家老牌金融巨头则冲在了最前面。这些业内大鳄不断地爆买次贷债权,并通过证券化手段将其打包成各种金融产品,然后大肆贩卖给各类金融机构,牟取的利益如天文数字。
在与美国政府有关人士会面的时候,我曾不止一次地警告“现在的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不可能长久”,可惜,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把我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只要是泡沫,必然会破裂
泡沫这个东西,是不可能永远持续的。必然会破裂。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005年至2006年,美国的地产泡沫破裂,房价急剧下跌。房子的担保价值缩水,还不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受此打击,房利美与房地美的境况非常不妙。
我们知道,金融的世界是彼此相连的,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带头大哥倒了霉,其他人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果不其然,从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两家金融巨头那里购买了大量次贷债券的其他金融机构也没能幸免,巨额损失如雪崩般大量涌现,其势头不可遏制。
雪上加霜的是,这些金融机构购买次贷债券的钱,是借来的。而这根借款的链条还异常之长,异常之复杂,牵扯的机构、企业和个人也异常之多。所以当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倒下的时候,后续会发生什么也便可想而知了。
这就是雷曼危机爆发的背景。这个背景不应该被遗忘。
必须强调一点,当年引发雷曼危机的一系列结构性金融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美国。欧洲和拉美等地同样发生了泡沫现象,不少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是重度“欠债成瘾”症患者。
总而言之一句话,所谓“雷曼时刻”并非“突然”爆发的危机,有太多的迹象曾经鲜明地预示了它的发生。
让我们历数一下这些迹象都是什么:
比如说冰岛。恐怕相当多的人都不知道这个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曾为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重要的伏笔:2007到2008年,冰岛陷入巨大的经济危机。彼时,占GDP四分之一的金融和房产泡沫已然破裂,经济蒙受了巨大打击。从2007年秋季开始,该国的股市也坠入暴跌的深渊。股指一路下探,看不见尽头。汇率市场也没能幸免。2008年1月至8月,区区半年多的时间,冰岛克朗兑欧元的汇率就下跌了35%之多!
几乎在同一时期,爱尔兰也陷入严重的金融危机。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高速成长,曾被誉为“欧洲的凯尔特之虎”的爱尔兰,也被地产泡沫的破裂所累,经济急剧下跌。在2007年4月到达顶点之后,该国的证券交易所(现泛欧交易所都柏林分部)的平均股价指数掉头向下,一路下探。受此拖累,该国的许多金融机构也濒临危机。
不过,在这些对欧洲人来说都属于偏远地区的小国发生的事情,从美国或日本的角度看显然都太过遥远,似乎“与己无关”。
可以理解。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的地方发生的事情会对本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这种事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极难想象。
那就不妨把视线转移到欧洲大国——英国去看一看。
2007年,英国大型金融机构北石银行(也译“诺森罗克银行”)陷入经营困境。这家银行的主力业务就是房贷,且在2006年与美国大名鼎鼎的雷曼兄弟公司携手,刚刚跨进彼时如日中天的次贷业务不久。可不走运的是,随着次贷问题的恶化,该行的资金调拨能力严重滑坡,不得不向英国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求救。这个消息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引发英国社会的普遍恐慌。大量储户直奔北石银行的柜台试图取出自己的存款,酿成轰动一时的挤兑风波。迫不得已,2008年2月,英国政府只能把北石银行暂时收归国有,以助其渡过难关。
危机的预言者们
同一时期,美国也陷入危机,金融危机已然愈发表面化。
美国金融巨头贝尔斯登公司,这是一家创设于1923年,华尔街排名第五位的投资银行。在雷曼危机爆发前,该行也遭到次贷业务巨亏的重击。
2007年6月,贝尔斯登旗下两家专注次贷业务的对冲基金公司由于发生大规模亏损,实施了总计47亿美金的资本注入操作。
当时,这样的新闻报道可谓数不胜数、俯拾皆是。由此可见,尽管许多人都认为雷曼危机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可就是那些绝大多数人完全不以为意的小征兆、小迹象,通过不断地积累、发酵,最终酿成了那场严重的金融灾难。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那些没人在意的小征兆、小迹象,才是危机最初的预言者。
与雷曼危机爆发前的经济金融环境相比,现在的世界经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可以肯定地说,同样的征兆与迹象已然充斥眼帘、比比皆是。
在拉脱维亚,银行破产频发的情况,银行破产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比如说,该国排名第三位,也是波罗的海国家中最大的私人银行之一的ABLV银行已于2018年实行破产清算;而另一家主要金融企业PNV银行也紧随其后,于2019年8月宣布破产。
欧洲经济大国德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该国最大的民间银行德意志银行也面临着严重的经营危机。这家德国金融巨头任性的扩张战略失败后,赤字急剧扩大,于2017年接受了中国海航集团的资金援助。而后者也因为接下这烫手的山芋影响了经营业绩,导致德意志银行的重组前景愈发不明朗。这家德国银行最大的问题在于积累了过多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资产,到2018年年底其总额竟然高达50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美国GDP的2.5倍。
显然,如此体量的金融机构一旦破产,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将不亚于“雷曼时刻”。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南美洲,看一看阿根廷的情况。
一如既往,阿根廷经济又一次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2019年8月,阿根廷再一次走到债务违约的悬崖边,面临着国家信用的巨大危机。受此影响,该国的货币比索和国债价格一路暴跌,震动了全球金融市场。
阿根廷的问题,依然是过度膨胀的负债规模。不只是国家层面,该国最大的行政区——与首都接壤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也发生了严重的债务违约危机。
由于经济混乱,美国体育用品巨头耐克公司据说已经开始考虑撤出阿根廷市场。而该国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也让留下来的跨国公司伤透了脑筋,苦不堪言。
面临巨大经济危机的印度
至于亚洲大国印度,情况还要更为糟糕。
2019年11月,印度央行对发生严重违约危机的地产金融机构进行了破产处理。这一举动非同小可。由于不良债权比率长期居高不下,印度央行对于民间金融机构资产健全度的监察非常严格,一直对准备金(备付款)的充足程度有着非常具体、非常严苛的要求。可就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发生了债务违约导致的银行破产清算事件,可见印度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问题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
印度的金融乱象,主要是由二十余家国有银行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过度放贷所引发的。所以兹事体大,需要央行出面紧急灭火。但问题在于,央行出手整顿金融秩序、健全金融体制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另一方面,这些举动也极大地限制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动机与行为,给宏观经济的增长泼了一盆冷水。而经济增速下降,又会制造更多问题,引发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最终还是会伤到金融业,伤到企业,伤到经济。
汽车行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迄今为止高速成长的印度汽车销售业,已经逐渐熄火。印度全境相当多的汽车销售店关门歇业,反映了个人消费的严重低迷。
与此同时,曾长期为普通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的非银行金融公司(NBFCs)也开始大量破产。这个仅次于中国和日本的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发生的这些所有征兆和迹象,恐怕都会成为未来某个巨大危机的导火索。
让我们再把视线转向美国。
表面上看来,美国经济增长似乎颇为强劲。自从2008年秋雷曼危机爆发以来,到2020年2月,美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持续了十年以上,这样长的景气周期在美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没错,如此长、如此好的市场荣景过去从未发生过。
但是,多美的荣景也会有终结的一天。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任何曾经长期高度成长的国家都会迎来景气的终焉。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这一点。
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问题还是出在“负债”这两个字上。美国境内“欠债上瘾”的幽灵再次出现,各种警报声可谓不绝于耳。
最大的问题是利率太低。在特朗普总统的一再催促和强大压力下,美联储[1]不得不将基础利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受此影响,大量资金一窝蜂地涌向利率相对较高的债券市场,从而催生了明显的债券泡沫。
把钱放到银行也挣不到多少利息,投资家们只能在债券和股票中寻找机会;再加上超低利率极大地降低了借贷成本,使投资家们的手头有了更为丰沛的资金——这就是美国证券市场一派荣景的成因。问题是,资本市场脱离经济基本面的异常繁荣从来不是什么好事情。鉴于华尔街对全球经济的超强影响力,一旦美国金融业发生危机,剧烈的冲击波必会在短期内传遍全世界,把所有国家都拖下水。
中国也有债务问题
说到亚洲,显然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
2008年雷曼危机爆发的时候,中国的债务水平非常之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向来喜欢未雨绸缪的中国人,在那之前已经为应对未来的金融风暴储备好了大量资金。事实上,当危机真正到来时,中国正是用这笔钱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世界。
但是,今非昔比。今天的中国经济也有债务问题。与当年的“雷曼时刻”相比,如果再次发生席卷世界的大规模金融危机,中国经济恐怕很难毫发无伤、全身而退。
如果中国经济也出现问题,会有太多的国家,太多的人受其波及。至少,一旦哪家中国的大型企业破产,无疑会立刻成为全球媒体争相报道的头条新闻,在一瞬间震撼全世界。
遗憾的是,生活在欧美、日本的人,绝大多数都对中国和印度的企业所知甚少。这不是什么好兆头。比方说,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印度的地产金融公司为什么会破产,甚或是否已经破产。可问题在于,正是这些“冰山一角”提供了“一窥全豹”的机会。如果你想知道危机是怎么发生的,抑或大概在什么时候发生,必须具备观察这些边边角角信息的能力,否则你将一筹莫展、不知所以。
就拿印度来说,尽管该国的金融系统问题无数、漏洞百出,我们这个世界上却鲜少有人真正予以关注。即便印度金融体系的困境在其国内几乎人尽皆知,可生活在伦敦、纽约和东京的大多数人却对此毫无概念。
这种现象本身就预示着危机。印度经济的泡沫已经如此明显,却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哪怕表现出起码的兴趣。这就意味着,一旦泡沫破裂,危机爆发,毫无准备的人们必将惊慌失措,昏招迭出,从而使他们自身在无意中成为危机的一部分,甚至是帮凶,而不仅仅是受害者。
在印度,明明债台高筑、赤字缠身,理应破产却仍勉强生存的所谓“僵尸企业”有很多。据认为,在印度所有企业中,这种“僵尸企业”的占比竟然高达三成之多。尽管印度政府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这件事上不遗余力,可出于种种原因(比如就业方面的考虑),对于那些“僵尸企业”,印度政府却和当年的日本一样,基本上采取了一种姑息与保护的态度。这样暧昧的姿态难免令人担忧。
日本就是前车之鉴。当年,正是因为迟迟无法下手处理“僵尸企业”的问题,日本的金融系统乃至整个日本经济才会长期一蹶不振。
所谓“长痛不如短痛”。对经济来说,本应破产的企业就好似人体身上的烂疮,如果不忍痛割除腐肉,而是放任伤口继续溃烂、蔓延下去,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中国也有同样的问题。
对那些不该拯救的企业,一定会执行破产清算——中国政府一再表明了这样的态度。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存在着大量优秀企业家与治理者的国家。即便如此,由于接触市场经济的资历尚浅,在处理大规模不良债权方面,这个国家尚谈不上经验丰富。
“政府不可能不救我们。因为如果不救我们,也就救不了我们的经济。”——许多“僵尸企业”的经营者恐怕会这样考虑问题。没错,“僵尸企业”的处理确实不容易,确实会对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广泛的波及效应。可即便如此,该出手时也必须要出手。因为真正的改革从来不是容易的事,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
“对‘僵尸企业’绝不姑息,坚决实行破产清算”,这句话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也必须体现在行动上。
日本的经验殷鉴不远,美国也有同样的问题,在处理“僵尸企业”的问题方面,有着长期“刮骨疗毒”的经验。
下一个,就看中国的了。
美国背负的巨额债务
再一次把视线转向美国。
现如今,这个国家里已然财政破产或濒临财政破产的地方自治体显得格外扎眼。
美国两大汽车巨头通用和福特的大本营底特律市早在2013年就已经破产。被称为“美国的委内瑞拉”,经济状况一直欠佳的伊利诺伊州最近也濒临财政破产的边缘。拥有国际大都市芝加哥,总人口近1300万人的伊利诺伊州,在美国是首屈一指的大州。可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长期被地方债余额暴增的顽疾所困。不只如此,与美国许多其他的州一样,居民年金储备不足的“老大难”问题也深深地困扰着该州。
为解决财政问题,伊利诺伊州政府可谓伤透脑筋,想尽办法——他们让大麻和体彩赌博合法化,他们大肆拍卖珍藏许久的名家画作……总之,为改善州政府的财政状况,他们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所有这些作为都是杯水车薪,基本上于事无补——这便是明显的征兆。如果像伊利诺伊州这样的大州发生财政破产这种事,其波及效应将不可小觑。起码州内的各自治体会处境不妙。如果它们也相继破产,那么在美国全境上演“多米诺骨牌”的戏码,将不会是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
尽管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同时美国也是世界史上最大的债务国,且没有之一。这个国家在“负债”这件事情上,从未停止过狂奔的脚步。从前如此,现在如此,未来恐怕亦会如此。
公平地说,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美元霸权甚至美元存在的基础,从而有力地支撑了美国自身乃至全球经济的长期繁荣;可与此同时,这一点也是美国乃至世界经济潜在风险和危机的永恒爆点,永远让人不得心安。
对于美国的债务问题,特朗普总统虽然明言有意解决,实际上却鲜有作为,甚至让这个问题愈发恶化。
在我看来,特朗普比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位总统欠的债都多。讽刺的是,恰恰是这样一位总统,却整日宣称自己是美国历史上最聪明,最善于解决问题的总统。全然不顾正是拜这位“最聪明”总统之赐,美利坚合众国正陷入债务飙升、经济混乱的泥淖中无法自拔,这一事实无可辩驳。
总之,一旦进入危机状态,一路飙升的债务将压垮所有人的肩膀。在风雨飘摇中能够顺利偿债的国家、州(省)、城市抑或企业几乎不存在。
理由很简单:尽管在危机中每个人都会将“财政重组”或“财政自律”等口号挂在嘴边,可一到动真格的时候,真正愿意实行财政紧缩政策的案例却极为罕见。恰恰相反,越是身处危机,便越是要借更多的钱,花更多的钱——也许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常态。不过也恰恰因为如此,财政金融状况便愈发难以改善,只能更加恶化。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恶性循环。问题是,这一循环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没有最糟,只有更糟。想必我们每一个人在有生之年都会见证这一点。
近在眼前的危机征兆
在危机爆发前,我们的身边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举个例子,迄今为止一直人满为患的,很难预订到座位的某家高级餐厅,忽然变得很容易预订。比如你给城里最著名、最具人气的某家法国餐厅打电话,询问有没有位子的时候,对方会立马应承,并以极其谦卑乃至急切的语气对你说“请务必光临鄙店,您大概什么时间方便呢?”的时候,你要留一个心眼。
理由很简单。这要搁以前,你这通电话打过去,对方一定会对你说:“不好意思,已经满了。我们的预约订单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之后,请您那个时候再打电话试试吧!”可是现在,对方的回答却是“随时欢迎您的光临,您随时来都会有座位”。还是那句话:事出反常必有妖。对这种情况心生疑窦才是自然正常的反应。反之亦然。
宾馆也一样。如果平日里极难预订到房间的某家星级宾馆,忽然告诉你“随时可以入住”,那一定预示着哪些地方出了问题。再比如,当你打车的时候,司机师傅跟你聊着聊着忽然开始抱怨最近挣不到什么钱了,也是一个典型的危机征兆。
如果你是一位女性,在你常去的美容院里听到一位头牌理发师慨叹近些日子生意难做,人气不足,你也不应忽略这一信息背后隐藏的玄机。
总之,我们虽然身处烟火人间,却未必能深刻洞察经济社会中的所有蛛丝马迹。所以,与不同行业的人交谈时,我们要倍加留意。因为这些人对自己行业的氛围最有感触,最能给你提供真正有用的信息。尽管是碎片化的信息,但把所有碎片一点点地拼接起来的时候,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即将发生什么便会一目了然。
遗憾的是,拥有这种意识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别说是有人在耳边“吹哨”,即便有人在他们面前敲锣打鼓、大声吆喝,也极难唤醒那些已然麻木的神经。
雷曼危机发生之前的社会光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次贷问题将在短期内引发重大危机”——2006年至2007年,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样的警告不绝于耳,可没有多少人真正在意,把这些警告真当回事。可事实又如何呢?警告声余音未落,危机便在2008年正式爆发,并迅速席卷了全世界。
想起了一个古希腊的神话。
想必许多人都听过“特洛伊木马”的故事,知道“木马屠城”的典故。被称为“悲剧预言者”的特洛伊城公主卡桑德拉,据说能够准确洞察已然迫近这座城市的悲惨命运。
遗憾的是,即便她一再宣称“我的预言必然灵验,请务必相信我”,一再主张“木马是敌人的诡计,无论如何不能把它们放进城”,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她的良苦用心,或者哪怕愿意理会她的苦口婆心。
恰恰相反,每一个人都在嘲笑她,全然不知自己已经大祸临头……
可见,某一件事遭到的嘲笑越多,也许反而证明那件事越正确。当所有人都用不屑的语气说“那家伙整个一奇葩!”的时候,也许真理恰恰掌握在那个人的手里。
不夸张地说,历史书就是这样写就的。
经济问题也一样。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国家,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面对大量相同的经济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历来如此。
所以真正的胜者,往往是那些被相同石头绊倒次数相对少一些的国家。但无论怎么说,经济问题的存在本身是常态,没人可以避免。从未发生过任何经济问题的都市、国家或社会,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
注释
[1]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