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捉蜗牛
不知是秋雨的召唤还是湿泥的包容,蜗牛开始一只只地蔓延在教室前坪的花坛中。这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大自然赐予的莫大礼物。他们捉来一只又一只的蜗牛,放在地上,放在课桌、瓶子、纸张中,肆意地把玩着。这当然是不行的,残害蜗牛不说,蜗牛身上带来的细菌对孩子也不好。作为班主任,我不得不采取些行动。
随即,我在班上下了禁令—— 不允许捉蜗牛。可是,事实并不像想象般顺利。“老师,谁谁谁捉蜗牛了。”“谁谁谁,又捉蜗牛了!”打报告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于前更甚。禁令好像把原本不捉蜗牛的学生的兴趣也调动了起来。这可怎么办?
经过苦思冥想,我想到了一个妙招。
第二天,我便利用午自习的时间,播放我制作的PPT。课件中一只只鲜活的蜗牛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教室里沸腾起来。接着,我向他们介绍了蜗牛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以及它的生活习性。教室里面变得出奇的安静,所有人的眼神都聚焦在我身上。谈到蜗牛的药用价值时,教室里面又开始沸腾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蜗牛似乎成了他们新认识的朋友。为了拉近他们与蜗牛的距离,我布置了一个小作业—— 写出你眼中的蜗牛是什么样的,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
孩子们一听这个作业都跃跃欲试,纷纷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就有小朋友举手表示写完了并想要分享,就这样,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好不热闹。
时间总是飞逝,午自习很快就过去。从那以后,我几乎没再听说有人捉蜗牛了。意外的收获也接踵而来。每到课间,就有小朋友围着我问关于蜗牛的事情。连平素胆小羞涩的小宣和小俊也跑到办公室,悄悄地问我:“老师,蜗牛是怎么吃东西的?”“老师,蜗牛会不会死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高的规范就是自由。”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约束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自由地思考和自觉地自我约束。
我要努力拥有一双会肯定的眼睛、一张微笑的面孔、一个智慧的头脑,更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