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宝钢品牌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冶蓝”与“南极白”的风云际会
——中冶宝钢参加第35次南极科考设备安装纪实

2018年11月2日,上海极地科考码头上的咸湿海风中响起了一声悠长的汽笛,参与国家第35次南极科考设备安装的6名中冶宝钢队员在送行者不舍的目光和临别的祝福中开始了他们的海上航程。中冶宝钢南极施工队员不畏长途远洋的艰辛,不惧南极恶劣的气候,克服了远涉重洋的不适、极地严寒的考验、生活的极度不便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顺利完成泰山站二期施工工作,为国家南极科考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结 缘

南极是地球上仅存的有待人类探明、开发的巨大资源地区。17世纪,挪威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踏上南极,时隔3个世纪后,中国人也于1984年11月首次登上了南极,并于1985年和1988年在乔治王岛和拉斯曼丘陵上建起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之后,又于2009年和2014年相继建成昆仑站和泰山站。

中冶宝钢与南极的结缘始于2012年。2012年9月17日,中冶宝钢第五分公司与国家南极昆仑站建设总包单位宝钢工程技术集团签订了安装施工合同,这是中冶宝钢公司首次承接国家南极科考建设项目。2014年10月28日,第五分公司陈忠等6名施工人员搭乘“雪龙号”科考船赴南极完成该项目的施工任务。

2015年11月7日,第五分公司又派出王申健、伍启成等2名队员再次登上“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赴南极对2015年南极昆仑站二期工程进行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保证昆仑站具备住人工作条件。这是中冶宝钢员工第二次踏上南极这块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2018年9月7日,第五分公司与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南极泰山站二期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再一次与南极这块神秘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10月30日下午,中冶宝钢公司为赴泰山站进行设备安装施工的陈忠等6名队员举行了简单而庄严的出征仪式。公司高层领导分别向出征队员授中冶集团旗和公司旗,并勉励大家要以最出色的工作成绩,为中国南极泰山科考站的建设献智献力,全力确保本次施工任务的安全、进度和质量,让“中冶宝钢”的金字招牌镌刻在南极大陆上,为公司市场拓展和经营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时任中冶宝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武久为即将出征的勇士授旗

出 征

南极属于高寒地带,素有“风极、寒极、雪极”之称,大风、暴雪、强光照,个个都是“拦路虎”。那里夏天的温度只有零下20℃,且夏季的时间很短,冬天最冷时更达零下70℃。为了便于施工,国家有关部门特地安排施工人员在南极的夏季进行施工建设。中冶宝钢6名参建员工全部来自第五分公司,他们是从十几名被推荐人选中挑出来的,平均年龄35岁,31岁的陈忠被任命为领队。

“我们是2018年11月1日上的雪龙号科考船,2日正式从上海出发。”陈忠告诉笔者,出发前,他们对泰山站施工的各种设备进行反复试验,并进行了预拼装。“相当于春晚演出前的一次彩排。”陈忠说。这样做,是为了到了南极后,能够尽量节约施工时间,保证施工安装任务顺利完成。

6名员工中,只有陈忠、伍启成和郭龙斌坐过海轮,其他3名队员都没经历过。一上船,大家就感到很不适应,呕吐,吃不下东西。持续了一周后,才逐渐适应了海上生活。2018年11月30日,队员们到达南极中山站。从中山站到泰山站,是从南极大陆边缘伸向内陆冰盖的一段路,这一段的距离是522千米,平均冰厚有2000多米,海拔从沿海上升到最高点2600米。出发后就是一路上坡,而且越走气温越低,科考队去的时候虽然是夏天,但温度也只有零下二三十度,气候依然恶劣。雪地车拉着几十吨重的雪橇,走得很慢,单程要走十多天。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里,车辆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故障,而且大部分队员都会有高原反应或冻伤。雪地车经过的地方还有可能有冰裂缝,建泰山站时,很多困难都集中在物资运输过程中,但全员都在砥砺前行。

施工队队员在泰山站前合影

经过6天鏖战,全部准备工作就绪。2018年12月18日早上10点,考察队举行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出发仪式。仪式中,有一个环节是喝“壮行酒”,每人倒上一碗白酒,喝完出发。在扔下碗、跳上车的那一刻,作为领队的陈忠,眼泪不自觉就唰唰地流了下来。他们心里都清楚,只要一离开中山站,有些事情就已经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了,老天在很大程度上将主宰他们的命运。

奋 战

2019年1月1日,泰山站科考设备开始箱体安装,项目组分成3组人员进行作业。但是,他们在作业过程中遇到了“地吹雪”。“地吹雪”现象是南极大陆常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大风吹动浮雪,像流沙一样铺天盖地而来。如果在南极遭遇此种天气,时有不测发生。

正如第35次南极科考泰山队队长姚旭所说:“这里盛行暴风雪,一次暴风雪就可以埋掉挖好的基坑,因此我们趁着刚来时的好天气,让所有队员都参与了主体建筑下部基坑的开挖,其他部分使用扬雪机,挖出了一个面积约300平方米、深5米的基坑,为二期工程的完成开了个好头。”

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项目组成员克服困难,与时间赛跑。他们用两天的时间安装了15个箱体,在最后一个箱体就位时,时间已经是2019年1月4日凌晨3点,队友们都已经精疲力尽,有的队员由于几天的劳累,坐在钢梁上睡着了。陈忠和队员们不等不靠,又拖着疲惫的身体,一鼓作气完成余下的集装箱箱体安装任务,为后续机电设备安装做好了准备。

2019年1月22日中午,接到考察队临时通知,泰山队将要在2019年2月1日提前撤离,而原计划是2019年2月10日完成任务,现在要提前一周时间完成,打破了原来的施工计划。陈忠积极和考察队一起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重新调整施工方案,并带领队员按照调整后的方案立即执行。经过施工人员昼夜开工,至2019年2月1日,中国南极泰山站二期工程建设全部完成。引人注目的是,此次工程主要任务——泰山站配套系统工程全部安装在深雪之下:组装建筑,安装发电、新能源、污水处理、融雪、远程无人值守供电等系统,都是在深雪下完成的。作为我国首个南极雪下工程,泰山站雪下建筑进行了多项创新,这也是第35次科考亮点及成果之一。因此,科考队领导对包括中冶宝钢公司6名员工在内的所有队员给予了高度赞扬。

此次泰山站设备安装从施工至项目结束,经过场地清理,直至撤离,施工时间仅用38天,比原计划45天提前了整整一周。

自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极地中心开始启航,到2019年3月11日再次回到上海极地中心码头,131个日日夜夜,中冶宝钢公司旗下的6名员工在极昼、烈风、酷寒、暴雪等困难面前,充分发扬“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南极精神,自我加压,不畏艰难,出色地完成施工任务,受到南极科考队的高度赞誉。

归 来

2019年3月12日上午,伴随着汽笛声声,身披中国红的“雪龙号”经过长途跋涉,在上海港极地码头顺利靠岸,承担中国南极泰山站设备安装建设重任的中冶宝钢公司陈忠等6名施工人员以及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员们圆满完成了任务,随船凯旋。

上午8时,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奎举率队,在第五分公司领导黄毓、方芳、朱永柱等陪同下,与员工代表和施工人员家属等一行20余人赴上海港码头迎接,代表公司向凯旋的勇士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问候。

在接船现场,见到阔别已久的勇士们,家属们几乎都异口同声:“怎么晒得这么黑!”陈忠说,其实不光晒黑了,大家也都瘦了,最多的瘦了10千克,他自己也瘦了六七千克。

谈起南极,大家纷纷活跃了起来——

“在南极施工期间,南极的太阳光特别刺眼,没有黑夜,一天到晚都是白天。”

“南极的雪常年不化,干得像面粉,一刮大风,漫天飞雪。几米远之外,几乎啥都看不见。”

“回来时,我们每个人都瘦了,有的瘦了十来斤,有的更多。在南极施工虽然辛苦,可每当看到飘扬在南极上空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顿时觉得身上的疲劳消失了,心中萌生无限的动力。”

……

中冶宝钢南极施工员工不畏长途远洋的艰辛、不惧南极恶劣的气候,克服了远涉重洋的不适、极地严寒的考验、生活的极度不便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顺利完成泰山站二期施工工作,为国家南极科考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不仅是中冶宝钢全体员工的骄傲,更是中国中冶的光荣,他们用行动践行着“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企业精神。

曾经四海为家的中冶人,足迹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留下了一个个不朽的工程。然而这一次,中冶宝钢人一举刷新了之前的纪录,用实际行动让蔚蓝色的中冶旗帜傲然飘扬在南极晶莹剔透的大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