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志:理论、方法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引言

环境史研究重点在于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但随着环境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互动关系的探讨难度也在升级。环境史属于历史学分支,其基本的研究方法仍旧是文献解读法。对于当前环境史的发展走向,有学者提议应该进入微观层面,一些学者倡导环境史研究要关注具体时段中的事件形成、发展、演变过程。[2]要深入更细致的层面进行微观探讨,除目前所具有的文本史料外,还需要走向田野,与“人”接触,挖掘民间丰富的环境信息,感知人群在环境演变中的细微变化。这里的“人”区别于其他史学分支学科中的概念“人”,而是实实在在的个体人群。此外,要深化当前的环境史研究,还须在充分解读既有文献基础上,到基层挖掘环境变迁背后的深层逻辑。

口述历史是针对以文献资料为主的研究历史的方式来说的,主要通过口头叙述或依靠口头叙述材料来展示历史的方式。[3]目前对口述史的缘起、定义、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关系、口述史方法、价值、局限与不足等内容,都已有众多学者展开了系统探讨与分析,[4]并倡导建立口述史学,成为历史学的二级学科。[5]相比传统史学,虽然口述史在许多方面仍处摸索阶段,但已有成果不可谓不多,然而口述史关注重点在人物或人群历史的追溯,对于环境变迁及对当地人群影响的关注仍不够。目前学界对环境志的内涵与外延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从字面上看,可能会形成两种直观认识:或将其视为环境史研究的新阶段,与基于传统文献开展的环境史并列;或将其视为环境史研究的一种新方法与新路径。笔者虽然也认为环境志与传统文献基础上的环境史研究有所区别,但更愿意将其作为环境史研究的一种手段和路径。如果将其视为方法论,则这方面的成果已有所展现了。[6]目前学界对环境志之价值未系统探知,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在云南大理洱海北部弥苴河下游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从口述访谈中本地人群的地理感知、地方经验中的环境认知及技术与环境关系等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乞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