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志:理论、方法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环境志研究展望

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共同参与,环境志研究是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产物,具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及实用价值,将跨学科的思维应用在环境志研究中意义重大。本文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视角出发,对研究切入点、研究手段进行了探讨,力求对环境史研究的选题科学性及思维广度有所帮助。对于环境志研究的未来发展,本文将从研究理论、技术手段、实践应用等三个维度提出研究展望。

(一)环境志的理论研究

环境史学是一门正在蓬勃兴起的新史学,尚存在大量学术空白有待填补,而环境志作为环境史研究中与口述史学结合而形成的新方向、新领域,在环境史研究中具有其独到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但当前,环境志的学科边界、学科合法性、学科缘起等问题尚未明确,与环境口述史等名称易于混淆,因此,从学科发展的视角出发,环境志的理论渊源、内涵及外延应进一步梳理,完善其理论认知,强化学科理论构建。

(二)环境志的技术手段

环境史研究对象复杂,涉及学科领域较多,而环境志本身即为环境史研究过程中的跨学科产物,在技术手段方面集成了环境史研究、口述史研究的学科方法、手段。随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手段的进一步丰富,环境志的研究也需要在技术手段上进行吸收、创新,这也是本文中强调的跨学科视角的落脚点,无论是“3S”技术,还是数据挖掘技术,在研究切入点选择及研究手段上均能为环境志研究提供高效的应用辅助。因此,强化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是环境志的未来发展方向,在研究方法上也需要不断创新,不断与新技术、新手段高效整合。

(三)环境志的实践应用

环境志面向的研究对象是环境问题,而环境问题的形成及治理具有其时代性、阶段性及地域性,因此,环境志研究也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实际应用中,环境志能为环境变迁过程中的差异化认知问题提供研究思路及解决方案,同时在环境问题的历史细节补充及学术梳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这些研究成果、学科优势应进行及时转化,围绕国家、地方生态保护、治理,在实践层面不断进行应用拓展,服务国家、地方战略。


[1]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域生态文明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18BGL006)资助。
作者简介:唐中林(1989— ),男,四川南充人,重庆工商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学、资源生态学。
通信作者:文传浩(1972— ),男,重庆万州人,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二级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学。

[2] 岳庆平:《关于口述史的五个问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3] 左玉河:《多维度推进的中国口述历史》,《浙江学刊》2018年第3期。

[4] 周琼:《中国环境史学科名称及起源再探讨》,《思想战线》2017年第2期。

[5] 王利华:《生态环境史的学术界域与学科定位》,《学术研究》2006年第6期。

[6] 满志敏:《全球环境变化视角下环境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思想战线》2012年第2期。

[7] 陈志强:《开展生态环境史研究,拓宽解读人类历史的视角》,《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8] 马戎:《必须重视环境社会学——谈社会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9] 马戎:《必须重视环境社会学——谈社会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0] 张宜:《国外语言学口述史研究述略》,《学术研究》2015年第9期。

[11] 向杨锋:《基于数据挖掘的新药研发系统》,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