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而想要活命,最要紧的就是“吃”。一般人对于“吃”,谈不上吃荤、吃素,总是有什么就吃什么,但是也有一些人基于信仰、环保、护生意识或健康理由等,不吃荤而吃素。
从古至今,东西方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不但选择吃素,更极力推崇素食。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中国至圣先师孔子、孙中山先生、印度圣哲甘地、英国诗人雪莱、哲学家边沁、科学家牛顿、剧作家萧伯纳、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俄国小说家托尔斯泰、美国诗人梭罗、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史怀哲医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等,都曾经留下推崇素食的名言。
素食者也有不同的类别,有吃全素、奶蛋素或方便素等。其实,吃素主要在吃“心”,重要的是心里能清净。不过也有人向往素食生活,想要借由吃素增长慈悲心。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虽然不是立刻可以完全吃素,但是可以循序渐进。慈悲心也是有等级的,刚开始或许对认识的人慈悲,慢慢再扩展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从减少吃荤食开始,逐渐增加慈悲心,自然能培福增德。
有人讲究吃素的时间,例如:有的人习惯吃“早斋”。早上吃素,中午、晚上吃荤,这也不究竟;一般人早上本来就吃得比较清淡,吃个豆浆、烧饼、油条或是面包、牛奶,一餐就解决了,很少有大鱼大肉的吃法。不过尽管只有在早上吃素,也是一种慈悲善心的表现。乃至有的人选在“六斋日”吃素,“六斋日”是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以及月底的最后两天。能有几天素食,心境上似乎更能与道德贴近。这种想法也很难得,虽然不能吃全斋,能六斋也不错了。
如果碍于现实条件而无法吃素,佛教有所谓吃“三净肉”及“肉边菜”的记载。《五分律》中所提:“有三种肉不得食,若见、若闻、若疑。见者,自见为己杀;闻者,从可信人闻为己杀;疑者,疑为己杀。若不见、不闻、不疑,是为净肉。”虽然不能吃素,吃三净肉也会吃得比较安心。
也有的素食者,由于饮食环境不方便,所以只能吃“肉边菜”。好比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避难于猎人群中时,每到吃饭时间,就把菜寄煮在肉锅里。有人问起,他就说:“我只吃肉边菜。”虽然不方便吃素,但是能想到要素食,这颗心还是非常宝贵的!
在记忆里,我四岁就开始吃素,但是在七十几年的素食生活中,免不了还是会吃到含有荤食成分的东西。有一次应宜兰高中温麟校长邀请,到他家里做客,校长亲自下厨,煮了一大盘的水饺款待我们,吃下一口之后,发现饺子的馅是韭菜、鸡蛋做成,虽然心里知道还是隐忍不说,以免失礼,甚至最后还把一盘饺子统统都吃完了。
又有一次,一行人代表“中国佛教会”到日本访问,日本佛教会招待大家用餐,当服务生端出面时,腥膻四溢,才知道日本人喜欢用鱼虾熬汤。为了避免大家难堪,我们只有囫囵吞下面条了事。
过去战争的时候,有一个霸道的军人来到寺庙里,恐吓住持大和尚,说道:“你们都很慈悲,都是素食者,我这里有一碗肉,你如果能把这碗肉吃下去,我就不杀你们;如果你不吃,我就把你们杀了。”住持大和尚一听,毫不犹豫地拿起那碗肉吃下去了。他为了救人,不是为了贪心而吃肉,这算开荤吗?在我看来那是慈悲心的体现,是一种很伟大的精神。
《七佛通偈》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法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奉行戒律应当圆融通达,否则为教条所束缚,反而失去了佛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