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无形资产驱动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升级机理研究——以创业板软件企业为例

白江涛 周小全

一、 引言

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高科技企业在从技术研发到产能置换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尤其是数量众多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它们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主力军,也是孕育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孵化器。研究高科技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高科技企业是以“消耗有形资产、创造无形资产”为基本特征的特殊营利组织,无形资产的质量和功能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技术的高低、组织结构的好坏、战略决策的优劣。本文选择无形资产富集的创业板软件企业为研究标的,尝试阐述无形资产在孕育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新动能方面的作用,从微观主体入手探寻高质量发展的力量之源。

二、 驱动机理的理论模型构建

目前中国软件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内在成长的需求和外部多变的竞争环境激发了该类企业转型的动能。如何甄别、挖掘、优化无形资产并基于它驱动企业转型成为能否有效解决中小软件企业发展问题的关键。

中小软件企业转型的过程是消耗有形资产转化无形资产的过程,也是低级无形资产向高级无形资产演进的过程,软件产业的转型通过软件技术的更新换代和软件产品的推陈出新,在向消费者提供更多应用功能和操作体验的同时,实现软件产业自身的快速成长。纵观软件业的发展历程,从1949年软件诞生至今,软件业从无到有,用六十年时间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产值超5000亿美元,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美国福布斯财富排行榜和世界500强的榜单上软件业占30%,微软和甲骨文的CEO盖茨和拉里·埃里森连续二十年位列富豪榜前五位。在回顾软件产业价值创造传奇时不禁令人发问:是什么创造了软件业丰硕的财富?更多是土地、机器、资本这样的有形资产投入,还是以人才、技术专利版权和客户关系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另一方面,软件业的财富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被创造出来的?是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产能在产品价格和数量上占据优势,还是通过技术进步创造多元化体验和延伸升级产品功能来锁定客户?

在思索软件产业成长路径和转型过程时,本文认为凝结在软件产品中的包括技术、人才、知识产权制度、稳定优质的客户关系在内的一系列无形资产是驱动软件产业转型并快速成长的核心动力,而在此过程中这些无形资产本身也处于变化之中,由低端无形资产向高端无形资产进化,如图1所示。

74a
图1 无形资产驱动上升的转型趋势图

软件产业特有的技术经济属性决定了无形资产在中小软件企业成长中的关键性作用,然而企业的成长过程必然会面临来自内部组织自身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双重制约。发展中的这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这就倒逼产生了企业转型需求,因此软件企业发展的过程是无形资产内涵形成、结构演进和功能释放的过程,也是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形资产螺旋式进化路径也塑造了软件企业转型的渐进轨迹。

本文尝试描述这一由无形资产驱动转型的动态演进过程,基于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和企业转型理论,探讨中小软件企业转型的无形资产优化路径和运作机理。通过构建企业转型——无形资产驱动模型,基于对创业板软件企业无形资产的甄别和结构的诊断,总结转型较为成功企业的经营模式,从而对三类转型(战略转型、技术转型、组织转型)路径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运用AHP、德尔菲法识别无形资产因子中影响中小软件企业进步的转型因子,并形成转型方案组合,描述中小软件企业无形资产在积累、优化、升级过程中带动企业呈现螺旋式上升转型的路径轨迹,以期较好解决企业转型路径选择的理性分析难题。无形资产驱动转型的表示模型如图2所示。

75a
图2 企业转型——无形资产因子驱动模型

借助层次分析法将影响中小软件企业成长最为关键的无形资产予以分类和赋权,分析这些核心无形资产作为转型主体如何通过a、b、c三种路径作用转型变量实现中小软件企业转型的目标。

三、 无形资产的筛选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无形资产的边界和种类呈现延展化和多样化趋势,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某一特定行业的无形资产时聚焦其中一部分最为典型和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展开分析,层次分析法就是通过专家打分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科学地解决评价指标的层次关系,最终将各类资产的影响因素和贡献水平从企业价值中剥离出来并且进行量化的方法,这种方法为本文软件行业无形资产种类的选取提供了技术支持。

本文针对创业板中小软件企业无形资产的贡献价值和主要问题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业内高管、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以及相关中介机构,如资产评估公司等。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实际有效样本195份,将软件中小企业核心无形资产划分如下(见表1)。

表1 无形资产指标分类

依据无形资产的贡献度与重要性,本文将其分为九个等级,即最重要、相当重要、较重要、稍重要、不重要以及两两之间的临界区域。权重的计算过程如下。

(一) 构建判断矩阵

设定八项二级指标:知识产权类A1、营销网络类A2、管理制度类A3、客户关系类A4、非专利技术类A5、商标类A6、高管类A7、技术标准类A8,应用AHP构建判断矩阵如表2。

表2 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列表

资料来源:基于调查问卷和专家打分。

(二) 矩阵行元素成绩的方根计算

(三) 计算权重向量并做归一化处理

(四) 计算矩阵特征值

(五) 计算矩阵特征值

(六) 一致性检验

上述各步演绎了使用AHP计算指标权重的过程,最终结果通过了一致性检验代表着软件企业的无形资产贡献的差别化价值可以被量化为权重:

E(计算机版权A1、计算机专利A2、创业股东A3、客户关系A4、非专利技术A5、商标A6、高管团队A7、技术标准类A8)=(20.45%、15.91%、6.82%、9.09%、18.18%、13.64%、4.55%、11.36%)

一级指标的三类无形资产权重为:

技术类无形资产=计算机版权+专利+技术标准+非专利技术=49.99%

市场类无形资产=客户关系+商标类=22.73%

管理类无形资产=创业股东+高管团队=27.28%

四、 转型企业的样本提取

研究中小软件企业的转型问题,不可避免地需要讨论转型企业的样本选择范围和转型目标,本文选取创业板42家软件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类无形资产在驱动企业转型中发挥的多种作用。因此下文就样本选择的原因和转型目标的分类进行阐述。

中小企业规模小、风险大,即便是上市企业也并没有完全转型成功,恰恰相反,中小企业正是要借助资本市场这个融资平台募集资金,从而实现企业转型的目标。一方面上市成功给公司带来的最大裨益就是为公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上市也给公司带来了关于如何转型的思考。以上海佳豪(300008.SZ)为例,现任董事长、创业股东刘楠就曾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上市后开始考虑如何实现从单纯设计公司到全面技术提供商、技术服务商的科技创新型公司的转变。”注9很明显,上海佳豪面临的是以业务范围扩展为导向的技术转型。当然还有例如荣科科技以市场拓展为目标上市,借助募集资金强化客服质量和网络销售渠道;东软载波将企业战略管理与技术、市场并重,将募集资金投入到营运管理能力的建设上。上述事实表明,企业上市的初衷是获取资金,而大多企业募资的最终目标是包括技术升级、市场拓展和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企业转型。如果这一推断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企业上市募集资金的用途来分析企业转型的目标。

(一) 募集资金用途统计

我们从招股说明书中统计出IPO上市后募集的资金用途主要有三个流向:一是用于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而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升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相关技术研发环境的软硬件投入,因此,这部分资金主要用途在于技术转型。二是用于客户维护与市场拓展。虽然技术升级本身就是占有市场的有效路径之一,但是更为直接的方法是建设营销网络和客服维护系统,因此我们将企业直接投资于市场营销的部分与技术投入区别开。三是用于企业治理方面的投入。企业运营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企业治理水平,因此募集资金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实现治理转型(见表3)。

表3 首发募集资金的去向

资料来源:招股说明书对募集资金用途的描述统计。

通过表3可以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募集资金主要流向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在所有42家企业的185项主要开发项目中,技术项目就达到125项,占到项目总数的67.6%,而用于客户维护和市场拓展的募集资金仅分别占11.9%和20.5%,因此看来,软件企业技术转型是最主要的企业转型目标。二是企业转型目标的多元化。据统计,16家软件企业同时对技术、市场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项目建设,23家对其中两个方面投入资金,虽然企业转型目标多样,但又各有侧重。我们将各类投资超过该企业项目总数60%的募资流向作为企业的主要转型导向,由上表统计,技术转型主导的企业占到76.2%,市场转型主导的企业占到4.8%,而为治理转型所投入的项目数在各企业中比例最小,因此没有只为治理转型上市的企业。此外,有8家企业同时在其中两个或三个方面持有相似的投入比例,使得转型导向不明显,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上市软件企业面临多方面的巨大转型需求和空间。

(二) 转型目标导向

上述对募集资金流向的统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上市转型的目标,但这并不是转型的全部过程。资金不会自己形成企业竞争能力,所谓的项目建设本身也是为了提升企业价值服务。对于软件企业而言,拥有比较优势的核心技术就具备了研发和生产业内较高性能的软件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基础。但技术不等于资产,不拥有资产的经济学和法学功能,如果技术不加以保护,那么所有权和使用权就会遭到侵犯,如果对技术不加以管理和应用,其价值只能体现在产品中,而不能脱离产品发挥更大的经济效应。因此从技术转型到企业价值提升还有关键的一环:或者将技术通过申报专利、版权等方法利用知识产权法进行保护和管理,或者凭借行业技术优势参与制定技术标准,或者构建严密的商业秘密保护机制对核心非专利技术加以储备。而这些举措本身就是将技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诊断、保护和升级的过程,也是企业技术转型的过程。同理,市场类无形资产是将商标和客户关系作为企业资产进行管理和优化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经营转型;管理类无形资产以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所有者——股东和管理者——总经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的优化完成企业治理转型。

上述三类企业转型都是在无形资产驱动下完成的,技术类无形资产升级促使企业技术转型、市场类无形资产升级带动企业经营转型、管理类无形资产升级引导企业治理转型。

五、 借助无形资产实现转型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 存在的问题

1. 创业板融资环境有待优化

中国创业板启动为以软件业为代表的中小高新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打造了资本平台,也被人民期许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孕育“中华民族的谷歌、微软、苹果”的摇篮。创业板确实为中国打造了一批优秀的软件中小企业,如东软载波、神州泰岳等,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创业板上市制度过于刻板,市场层次显得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多层次企业多样化的上市需求,许多有潜力的企业限于财务指标门槛无法获得上市资格。而与此相对的是,许多企业上市前表现出色,上市后就频频爆出空壳上市,套现频繁,业绩下滑,这些令投资者受损的不良企业却并未在市场的淘汰机制下受到相应的惩罚。创业板市场出现的问题显然会对融资环境和信用生态造成影响,这种影响也会传导至优质的企业,使其市值被低估。这是不公平的,长此以往创业板市场会有沦为“柠檬市场”的风险。

2. 无形资产甄别有待加强

从创业板软件企业的无形资产数量上看,根据样本企业上市以来的年报数据,软件企业无形资产无论是价值还是占总资产的比例都保持上升的趋势。但无形资产的甄别问题却依然突出:首先,企业对自身拥有哪些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在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尚不清晰;其次,传统的版权和专利价值往往只是从研发成本得出,并没有估算其未来价值和无形资产间的协同价值;再次,包括市场类无形资产和管理类无形资产在内的更多无形资产并没有被企业管理者识别和挖掘,在企业兼并过程中存在大量流失的现象;最后,由于自身尚不清楚无形资产的价值因此也很少通过年报和财表对投资者披露,由此造成的甄别盲区阻碍了资本市场对企业价值的发现功能。鉴于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企业和社会对于无形资产的甄别和认识工作任重而道远。

3.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证监会作为政府金融监管机构有责任对上市企业进行督导和监管,秉承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公平性”原则,制定了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但从现行的披露规范来看,针对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仍然存在漏洞。

首先,披露制度对无形资产的界定不完整,包括企业资质、特许经营权、客户资源、劳动力集合等在内的符合无形资产特征的诸多企业核心资源并未列入无形资产的界定范围。这一方面是由于会计制度的缺失,导致企业自身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证监会并没有为此做出前瞻性的尝试,摆脱既有会计制度和评估制度的框架。金融实践走在制度之后往往是为了规避操作风险,而附加性的针对无形资产披露的改革并不会触及操作规范,只会增加投资者的信息量,从而引导企业和投资者关注这部分隐性的企业资源,并无“副作用”。

其次,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过分依赖反映历史状况的财务数据。上市企业自身本就拥有发现未来价值的能力,将适用于所有企业的财务制度覆盖在上市企业之上,往往会造成对当前和未来市场价值的低估;同时,需要看到,在过去的很长时间,会计人员不断研究如何应用财务指标反映企业状况,这一方面是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反映出财务指标容易被操纵的现实,即使同一套会计准则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计量,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显然,过分依赖财务指标数据不利于完整地反映初创期的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不能准确评价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 应用无形资产转型的建议

如何通过无形资产的优化来驱动软件中小企业转型,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制度创新和结构优化。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中小企业制定多样化上市制度,引导企业组织转型,适时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转板机制,进一步挖掘和发现企业价值,动态化地管理企业,对上市后表现不佳的企业实施强制性退出或者将其转入较低层次资本市场,而让表现良好的企业拥有转入更高层次市场的机会,为中小企业构建灵活通畅的转型通道,真正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现机制和劣汰机制。

二是加强对市场和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首先,应加强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监管,加大上市公司和券商的违规行为尤其是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净化创业板市场投资环境;其次,建立行之有效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信用体系,在现有的信息披露考评基础上增加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考核次数和检查深度,建立诚信档案,及时向投资人公布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结果的详细报告和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信息;再次,为缓解创业板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资金的“三高”问题,应加强对市场投机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谨慎监控和处理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尤其是发行首日股价异常波动的情况,杜绝市场操纵行为,严格执行停牌制度,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最后,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优化保荐人制度,加强保荐机构的公正性和独立性。目前中国保荐人制度有待完善,保荐机构本身是在证监会注册的证券公司,受证监会监管,其市场效力受到制约,某些市场职能与证监会区分不清。有的证券机构在承销发行人股票的同时也保荐其股票,独立性难以保证。同时,要强化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严厉打击中介机构粉饰、包装发行人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的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丽、杜培林:“客户资产评估影响因素研究”,《会计之友旬刊》2012年第3期。

2. 周媛媛:“我国证券市场知识产权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12年。

3. Heavin,C.,“Cases in five small to medium sized software enterprises,”Journal of Decision Systems,vol.20,2011,pp.397-415.

4. Kini,R.B.,A.Rominger & B.S.Vijayaraman,“An empirical study of software piracy and moral intensit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The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vol.40,2000,pp.62.

5. Groth,R.,“Is the software industry's productivity declining?”Software IEEE,vol.21,2004,pp.92-94.

(白江涛,上海海事大学;周小全,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