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书使用说明)
亲爱的读者,感谢您选购本书,为了更好地使用本书,请您先阅读本书使用说明。
萃取技术是一个体系
企业最大的浪费是经验的浪费,“牛人”最大的浪费是经验的埋没,员工最大的浪费是重复犯错。
萃取技术是一个体系,我自从2009年开始研究,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验,已经开发了萃取技术的理论体系(如图1所示)。
2018年1月我发表了萃取技术的第一本书《萃取技术》,侧重萃取技术在组织经验萃取领域的应用;2020年3月发表了萃取技术的第二本书《个人经验萃取技术》,侧重萃取技术在个人经验萃取领域的应用;2021年1月发表了萃取技术的第三本书《访谈式萃取技术》,侧重萃取技术在萃取他人经验中的应用。未来还会推出《共创式萃取技术》《方法论萃取技术》《萃取师的工具箱》《萃取师的能力图谱》等图书,进一步建设萃取技术领域的方法论,推动萃取技术行业的发展。
本书,是萃取技术的第四本书,侧重萃取技术在课程开发中的应用。课程是组织经验萃取模型中的“呈现”篇的一种常见载体,与案例、手册、图书、微课并称为五大成果类型。

图1 萃取技术体系
好“课”才能进行传“承”
我每年有两百多天的授课,其中“一课千经:经验萃取与课程开发”就能占三分之一,每次都是大班萃取,每班的学员人数在30~40人,每个人萃取一个课题,开发一个课程,交付一个课程包。
课程是载体,经验是内容,每一次萃取都是在为传承做准备,但只有好“课”才能让学员学完全“程”,只有好“课”才能让组织愿意持续进行内部传“承”。东拼西凑、网络摘抄的课程在萃取现场就不能通过,更不符合组织进行课程开发的初衷。
好“课”是萃取出来的
课程是经验传承的“一对多”的内容载体,是面授时的展示材料,但课程的内容是需要萃取的,针对课题,明确需求,搭建结构,萃取内容,设计策略,美化形式,最终产出授课PPT。然后再具体写授课话术产出讲师手册,精选内容做成学员手册,配套测试验收的考试题,最终组合成课程包。
课程内容的萃取是核心,从课程模型、课程结构、知识类内容、技能类内容、态度类内容、课程口诀、课程工具、课程话术等都属于经验类型,不同类型经验的萃取有所不同,内训师需要先学萃取方法,然后在萃取师的引导和辅导下产出成果。不会萃取的内训师,很难开发出好课程;不会萃取的内训师,很难产出好成果。
一课千经:萃取好“课”分十步
一课千经,一门好“课”,承载的“千”般经验,虽不是一蹴而就,但也有规可循,经过我多年的萃取实战,总结出了十个步骤。
第一章,价值。好“课”才能传“程”,本章主要讲的是课程的不可替代性,当前课程开发的三大难,理解好“课”能带给学员的四种体验,明确好“课”的五个特点。
第二章,目标。定位课程有目标,本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确定,理解“主题跑偏,全都推翻”,定位课程目标的“四定”:基于地图定信息、基于痛点定背景、基于学员定挑战、基于任务定目标。
第三章,结构。框架清晰有结构,本章主要讲的是课程结构的搭建,学会结构拆分的四种方式,领会课程结构的六种常见框架,明确三级大纲的拆分和呈现方式。
第四章,内容。萃取经验有干货,这一章是本书的核心,介绍了三种类型的经验如何萃取,五种知识类经验、八种技能类经验、五种态度类经验是课程的内容。
第五章,素材。多样素材有趣味,内容是干货,素材是水货,干湿结合方是最佳。基于内容匹配文字类素材、图片类素材、音视频素材,通过11种素材对内容进行补充。
第六章,道具。自制道具有惊喜,道具是课程呈现时的升华,本章介绍了借用道具和自制教具两部分,12种道具类型,一定可以给学员制造惊喜,让教学更轻松更容易完成。
第七章,组装。开场收官有课程,在结构、内容、素材、道具等完成的基础上,就可以组装课件了,补上开场和收官,添加单元导入和单元小结,一个内容成型的授课PPT就产出了。
第八章,设计。教学设计有策略,有课之后不能讲师自己“干”讲,还要加入小组讨论、案例研究、讲师示范、情景演练、学员展示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习不枯燥,更容易接收。
第九章,课程包。系统教学有保证,授课PPT完成之后,为了让更多人可以传承经验,还需要开发讲师手册;为了让学员更好地学习,需要开发学员手册、考试题、教学素材库等辅助材料,最终合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包。
第十章,磨课。不磨不活有迭代,没有一个课程是一次就成为精品课程的,都是在不断的打磨、迭代、优化中完成的,通过四种打磨方式,打磨课程的八点,持续优化形式,力争让每一次授课都有新的变化。
一课千经,好课都要承载各种好经验;一经千萃,每个内容都要历经多次迭代,这样才能开发出“课上人人爱”“课后人人用”的好课。
期望每个读者都能学会如何做到“一课千经”,都可以开发代表自己才华的好课。
“一刻千金萃经验,一课千经传经验”,期待各位读者在练习中学习、在改进中提升。
王兴权(王萃取)
2021年1月15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