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芳音:一个合唱团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首次亮相京沪,载誉而归

陈祥文 程 康

应中国合唱协会的邀请,杭州西子女声合唱团于今年5月初赴北京参加“五月鲜花合唱节”。在北上途中,又应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社的邀请,为庆祝该社成立十周年,在上海音乐厅做了专场演出。演出历时14天,共演五场。“西子”每到一处,都以她那奉献的精神、高度的组织纪律、严谨的舞台作风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作为一个业余女声合唱团,自己掏钱参加业余合唱活动,以上乘的合唱水平震动了北京、上海音乐界。为此,中国合唱协会特授予西子女声合唱团“巾帼之冠”的称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上海各大报刊都纷纷报道了来自西子湖畔的这簇鲜花。

春雨中的告别与回忆

5月的杭城,春意盎然,百花盛开。1日凌晨,60余名合唱团员在蒙蒙春雨的亲吻中,告别了前来送行的亲人们。那一张张湿漉漉的脸颊上泪水与雨水任凭调皮的春雨嬉戏。

1985年3月,由杭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办的杭州西子女声合唱团,把这些素不相识而又有同一志趣的人连在了一起。她们中有大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有医生、律师、干部、工人、农民。该团现有团员110人,平均年龄为24岁,她们大多系美声爱好者。她们就是凭着那一颗颗赤诚之心,坚持正确文艺方向的意志、美的召唤,携手走上了这程艰辛的艺术道路。今天,能有机会把用汗水换来的一点成果,代表杭州人民去向北京、上海人民汇报,此时此刻,谁能不激动?

“西子”遵循业余自愿、勤俭办团的原则,团员们把每周参加两次活动,视为自己业余生活的第一需要,把团看作是她们的“第二个家”。在这个大家庭里,她们为提高合唱音乐水平而刻苦学习,自己掏钱资助团里的开支,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参加活动:工人奚蜀娟、渔民曹爱蓉家住市郊,她们不管狂风暴雨还是漫天大雪,都能按时参加活动,常常因排练结束赶不上末班车,便步行50余里路,直至深夜才能回到家;张春娟、严晓瑛家住半山,不仅每次排练要骑车来回20余里,而且还谢绝了一些朋友要她们“客串”挣钱的邀请;连杏美动员当驾驶员的丈夫放弃加夜班的机会,在家里看管孩子;已经做妈妈的龚静在丈夫出差时,就花钱把孩子寄托给别人照看;一些正在热恋中的姑娘们把支持自己参加合唱团活动作为与男朋友“谈判”的条件之一,凡活动日一律不赴约,而且常常会有男友们冒着风寒雨淋等在电台门外,排练结束后再“护送”她们回家;时小钟为参加赴京演出,推迟了原定“五一”的婚期。去年岁末,电视台为合唱团录制一组节目,因机械故障使录音时间从晚上7时一直拖延到深夜11点才开始,尽管不少团员下班后没回家吃饭,录音时又没茶水糕点,但大家仍然耐心等待,直至完成任务。省人民医院护士应国云回家后,发现自己家发生了火灾,烧掉了东西,烧伤了妹妹,可她在经受和处理好这一意外的遭遇以后,仍毫无怨言地回到了合唱团。笔者问她们:“为什么如此喜爱合唱团?”一位团员说:“这里虽然没有明星,但有一群小星星,唯有群星才能使夜晚的天空灿烂。”一位幼教老师说:“每当走进合唱团排练场,仿佛进入了音乐圣殿,一曲曲深情而优美的歌,使我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感情得到了升华……合唱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和精神,可以使人少一点自私,多一点奉献。”

1989年4月,首次赴京前汇报演出

确实,团员们是这样,团长——杭州市音协名誉主席、著名律师曹星,声乐指导缪自珍,指挥陆加庆、陈祥文,钢琴伴奏高小娥等都在默默地为合唱团及合唱事业辛勤地奉献着自己……

“西子”一鸣惊人

“西子”来到大上海,那高规格的音乐殿堂据说还从未接纳过国内业余音乐团体的演出,这里的工作人员似乎都在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杭州来的“西子”姑娘们。这不能不使团领导和团员们对明天的演出多了一层担心的阴云。

走台开始了,全体团员以最大的努力去练习每一首歌曲、上下场的每一个步子。走台后,大部分团员感觉不十分理想。尽管在台下听效果的人说:“声音效果非常好,你们之所以觉得不如在杭州演出的好,主要是因为不习惯在没有扩音设备情况下演出。”话虽这么说,但团员们似乎觉得这是一种安慰之词。

1989年5月,为庆祝《民主与法制》杂志创刊十周年,在上海音乐厅献演

当团员们在休息室整理衣物时,只见音乐厅的工作人员破门而入,伸出大拇指高兴地说:“你们是全国业余的第一名。”这才使姑娘们那颗裹得紧紧的心,多少放松了一些。

“西子”出远门到大城市演出还是头一次,尽管音乐厅同志的评价不错,但正式演出效果如何还是个“爱克斯”。大家很清楚,上海这场演出的成败,对“西子”北上将意味着什么。团长曹星说话了:“从杭州赴京沪前的汇报演出到昨天的走台情况看,我们在上海的演出具备了成功的条件,但还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如果我们没能尽心尽力,在上海演砸了,就没脸上北京,更没脸回去见杭州父老。那只有一条路,去跳黄浦江……”虽然这是一种幽默的激励,但大家心里都掂量着其中的分量。

演出中,康毅老师一丝不苟地履行舞台监督的职责,细心的缪自珍老师不时提醒、安慰、嘱咐每个临上场的团员,三个指挥镇定自若。

在一片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演员与观众心心相通、融为一体了。“西子”成功了,“西子”胜利了。上海市委领导、音乐界知名人士纷纷上台来祝贺、献花。著名指挥家司徒汉先生激动地说:“你们是来自‘西子’湖畔的合唱女神,作为一个业余合唱团能够这样训练有素,非常难得。”著名歌唱家温可铮充满热情地说:“听了你们具有特色的合唱,我非常激动。你们来自祖国最美丽的地方,歌声像美丽的西湖一样,上海听众为你们有这样好的演唱水平、创作水平和指挥而感到高兴,你们为中国妇女争了光。”民乐演奏家顾彭寿先生说:“听你们的合唱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在这样的基础上向更高水平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上海电台记者评价“西子”有三个特点:你们是全国第一个女声合唱团;又能充分运用合唱艺术的技巧,把音准、协调、均衡等方面都处理得很好;还具有一定特色的创作。

上海音乐厅演出结束后,上海市文化局社会演出处处长李家骅同志握着民主与法制杂志社社长丁柯的手说:“感谢你为上海人民介绍了一个这样好的音乐团体。”音乐厅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演出开始后的半小时,仍有许多音乐爱好者手持“大团结”待在门外等退票。上海的《解放日报》《文化艺术报》《新民晚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均对“西子”作了专题报道,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赢得“巾帼之冠”称号

5月7日晚上,北京音乐厅座无虚席。在京的大部分理事都来了。著名指挥家聂中明、郑小瑛、秋里、胡德风、李华德来了,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李晋玮夫妇也来了。这些音乐大师们的光临,无疑是对全体团员的极大鼓舞。

在陆加庆的指挥下,一组新创作的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古诗词大合唱,一开始就把观众吸引住了。当陈祥文指挥着上半场最后一曲意大利歌曲《美丽的村庄》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仿佛是一幅美丽的乡间风光图:春日里小鸟婉转地歌唱,田野里花儿幸福地开放。指挥与团员配合得那样默契,声音和谐、感情饱满,在那轻盈跳跃的尾音被指挥收住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组合唱,是“西子”在来京的火车车厢过道和饭店门口的阶梯上抓紧空闲时间赶排出来的。她们顾不得旅途的疲劳、北京干燥的气候,直到深夜还站在黑乎乎的露天里排练。这些江南姑娘的歌声,感动了饭店经理,他主动打开会议室大门,免费让“西子”使用。

中场休息时,台下的知音们便迫不及待地纷纷上台来祝贺,述说感慨之意。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李华德紧握着陈祥文的手说:“百闻不如一见,过去只听说你们唱得不错,想不到唱得这样好!”三位随团做专题采访的湖南电视台记者,已看过“西子”几场的演出,按理说不会那么激动了,然而,他们兴奋地从二楼冲下来:“你们今天演得太妙,太出色了!”

“西子”充满激情地演唱着:“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怀着火样的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光辉照耀下面,人们团结成兄弟!”当团长兼指挥曹星以一个干净利落的手势收束了这场演出的终曲《欢乐颂》时,歌声传递出的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使全场气氛达到高潮。曾在上海音乐厅出现的动人场面,再现在北京音乐厅里。沈湘夫妇激动地走上来与团长、指挥、各位老师握手祝贺,与团员们久久交谈。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竖着两个大拇指走上舞台,连声说:“唱得太棒了!”

1989年5月,在清华大学演出期间,著名指挥家秋里为团员们授课

献花后,聂中明、秋里代表中国合唱协会向全体宣布:“授予杭州西子女声合唱团‘巾帼之冠’称号。”整个大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表达了首都人民的诚挚祝贺和敬意。

在北京音乐厅演出后的深夜,团长曹星连续三次接到内容大致相同的电话:“作为一个企业家,我被你们的精神所感动,为你们的精湛艺术所陶醉。然而,不难想象你们目前的活动经费状况,我愿在经济上助一臂之力,以表我的心意。”北京外贸财经工学院一位大学生,代表30多位同学表示愿意捐款支持。这一切都被团长婉言谢绝了。

“西子”在北京期间,还到清华大学与该校教师合唱团交流演出。清华工会赠送的纪念框上写道:“精神文明的建设者,群众文化的开拓者。”在海淀剧场演出后,国家科委一位负责同志用12个字来评价“西子”:朴实无华、古今中外、难能可贵。

“西子”成功后引起的思索

四年多来,“西子”自编教材,培训排练了中外名曲和新创作品50余首,在北京、上海、杭州义演30多场,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好评。杭州市教委一位负责同志看了演出来信说:“演唱者虽然都是业余的,但从歌声、表情、台风上看,却显示出了目前少见的高雅之情。”一位香港同胞看完演出后,拉着团长的手说:“很长时间听不到像你们合唱团这样美好的歌声了。”

是啊!合唱是集体艺术,它以人声为工具,比乐器更能表现人们丰富细腻的感情,有乐器无法替代的美感。“西子”那整齐、和谐、刚柔并济的合唱效果、严肃认真的演出台风,既有艺术性、群众性,又有雅俗共赏特点的中外名曲曲目,令人回味无穷。在流行歌曲充斥着社会各个角落时,她们出于对合唱艺术的热爱,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地集合在一起排练义演,与那漫天要价的“走穴”者相比,她们的心灵是那么高尚。

近几年来,合唱音乐界都在思考和研究合唱音乐的前途与振兴问题,“西子”的实践证明,合唱不仅大有希望而且大有可为。合唱的振兴正需要有“西子”那样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需要像“西子”那样严肃的态度、高涨的热情、顽强的意志和脚踏实地多做实事的作风。只要我们丢掉悲观与等待思想,振作精神,就能冲出低谷,打破目前的困境,使合唱音乐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西子”已度过四个春秋,她的成长得到杭州市文联、市电台、市第二律师事务所、省皮塑公司、金鱼电器公司、市二轻总公司、浙幼师等企事业单位财力、物力、人力诸方面的大力支持。中央广播合唱团团长、著名指挥家聂中明两度专程来杭进行指导;省市音协领导周大风、毛文蓉多次来团关心看望大家排练,并给予鼓励;杭州的新闻单位更是积极介绍“西子”的活动情况。杭州哺育了“西子”,“西子”又为美丽的杭城增添了新的色彩。

愿“西子”的奉献,召唤出人们的美感。

(原载于1989年5月《杭州文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