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教你诈:说说面试里的那些提问
如果说简历是一张你“画”在纸上的名片,那面试就是公司对你的第一感官印象。
你得到了面试通知,基本上可以确定有两种可能:第一,你的简历特点突出;第二,你以往的工作经验符合应聘的岗位标准。
前者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这通常是因为你简历的印象分不错,你在面试的时候,要保持住原有的印象分,同时加入你相关的专业知识。如果是后者,你在面试的时候,必须放大你的专业性。
判断你属于哪一种,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给你打的第一通电话。你要在基本的询问中简单了解这个企业的情况以及关于这个岗位的更多要求。如果岗位要求和你的专业对口,那你就属于后者;如果岗位要求和你的专业无关,只是和你的某些经验或业余爱好有联系,那就一定是简历起了作用。
不论是哪一种,面试都是一件态度决定行动的事儿。
之前我曾经和离职后一直找不到工作的下属说过,面试就是一场秀,不用过分在意它,但也不能轻视。你得到这个展示的机会,就已经说明你比别人具备一定的优势。接下来就是看你如何把这些优势展现出来。你的言谈举止、思维逻辑、开场白、外表、穿着、细节,都是你的得力道具。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不是让你去装,而是让你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优势。
之前有人问我:“面试穿什么比较好?”我回答:“穿你觉得最符合这个场合、让自己最自信的衣服。”
很多人在面试时都会穿正装。你平时就要多穿正装,不然关键场合才穿,总有一种像穿着偷来的衣服的感觉,会很不自在。这或多或少会影响你的发挥。
刚好川叔前段时间在面试别人,最近准备跳槽也被别人面试,那就说说我会问的和我被提问的那些面试里的问题。这不是教你诈,只是让你看完多个心眼儿,自己留点儿神罢了。
面试的第一战要解决的是自信。泰然自若、自信满满是最好的状态。然后你要准备两套不太一样的开场白,因为你即将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简单地做个自我介绍”。
“来!简单地做个自我介绍。”
这个问题是川叔目前面试时被提问最多的,也是川叔面试别人时最容易先问的。
为什么会设置这个问题?因为一般来说,人力资源面试完都会让招聘岗位的直属领导面试,你的领导需要看简历的时间。你的直属领导在看简历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可以考验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概括能力。
这个问题可以算是一个下马威。所以提前准备是必要的。
为什么是两套开场白?因为通常人力资源关心的是你与岗位的匹配度,而你的直属领导更看重你的团队协作、抗压能力等,所以开场白最好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面对人力资源时你要突出你的工作范畴、工作业绩;面对直属领导时你要突出与应聘岗位相匹配的工作能力,包括带队能力、协作能力等。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面对人力资源时你要忽悠着点儿,因为他们没有太多专业方面的判断。如果他们觉得你这个人听着还挺牛的,干的事情还挺多的,比较靠谱,那就足够了。和你的直属领导说话时你要谨慎,不然很容易变成行家面前耍大刀,使自己露怯。你可以把你的2分说成5分,但你不能把你的2分吹成10分。
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地夸耀自己的成果,但是川叔提醒你一定要谨慎。因为很多圈子都非常小,碰到熟人的机会也会很多。
我前阶段招聘就遇到了一个爱吹牛的人,刚好他所在的上一家企业有我一个不错的朋友,于是他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就问:“你认识×××吗?”他当时有点儿慌,说只听说过,但是工作交集不多。
回头我在QQ上向朋友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那小子在那家企业只工作了3个月,但他就敢在简历里写工作了一年。所以,你看所谓的背景调查其实就这么简单。
自我介绍是一门学问,坦白说,没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你的优点、长处,需要你自己好好地总结和梳理。突出自己的优势,集中放大自己的强项,把自己的工作经验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样既便于面试你的人掌握你的专长,又便于你在第一阶段的面试树立自信。大概内容无外乎你在上一家企业的职位是什么,负责哪些工作,取得的成果有哪些。你需要说得慢一点儿,语速适中,便于对方听清楚。过分紧张会让你在被对方打断时思维断片儿。
消除紧张的唯一方法就是多练习、多面试。自己尝试在洗手间对着镜子说一遍,等你把词记熟了再考虑眼神和表情。
千万不要小看任何一个面试你的人,因为你并不知道他会出什么招,而你只能全神贯注,见招拆招。
“你对我们企业了解多少?”
通常你的直属领导很容易提这个问题。我习惯在对方自我介绍完后,根据对方自我介绍的逻辑、内容,判断这个人的基本状况,然后我再对企业做一下简单的介绍。这有点儿像你介绍了自己,我介绍公司一样。
有人会问:“啊!你这样就可以判断一个人了吗?”
坦白说,有时候这样是判断不出来的,但是可以比较。
人最害怕的就是比较。部门领导和人力资源每天都可能面试不同的人。我或许不知道你是否真的合适,但是可以比较得出来,你和上午我面试的那个人谁更优秀。
面试其实是一场缩小版的生死角逐。从面试结果来看,有时是优中选优,有时最看好的面试者因为薪资问题谈不拢,也会退而求其次。所以,你即使做不到那个最好的,也要做到保守选择里最优先的那一个。
让面试者说一下对企业的了解,这话题多少有点儿显摆的成分。除了有面试方的自我优越感,还有考查面试者对这次面试做了多少功课,对来这个企业就职是否积极的意图。
一般来说,我接到猎头的职位推荐,都会和对方要企业资料,还会查阅企业官网,这样就会对企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还会在内心做一个专业的判断,用来回答直属领导提出的专业问题。但我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一般都会采用避重就轻的原则,把话语权交给对方。
因为我觉得,我都介绍完自己了,礼尚往来也该轮到你“自我介绍”了,所以我的常规答案都是:“我来面试前查过一些资料,也去你们的官网看过,但我还是希望您能为我做一个简要的描述。”
每一个企业的高管或者人力资源,在介绍本企业时都会带有一定的自豪感。所以,对方在介绍时,你要适当地给予一些积极的反馈与回应,穿插一些“嗯!”“哦?原来这么棒!”“真的吗?”类似的附和,这会让他介绍得更细致。但是切记不要不懂装懂,胡乱插嘴,万一插错话,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川叔个人的做法未必适合你,仅仅作为一个参考。
“如果让你来担任这个职务,你会怎么干呢?”或者“说说你对某某行业或者某某职位的理解。”
这种虚拟型的提问多数是关于本专业的,考查的是你对行业或职业的看法以及初步的理解。如何回答这类问题,基本决定了你面试的成败。
川叔的经验是,回答之前需要先明确你的提问对象最想听哪一块内容,问题指向性是什么。避免回答过于具体的问题,但也不要流于表面,因为泛泛而谈很容易没有亮点。你可以通过反问逐渐掌握这个问题的答案。
比如你可以回问:“关于某行业或者某职位这个话题有点儿大,您问的问题具体偏向于哪个方面呢?”“因为每个企业的岗位职责要求不同,我毕竟还没有来你们企业,所以我想知道您说的如何开展工作具体是指哪个层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的真本事有多少以及你之前查找企业资料时的思想准备。参加面试的目的是希望获得入职机会,“你的想法是什么”,这是你必须面临的问题,所以早思考早有想法。面试官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要你真的按照你说的去做,只是想看看你的真本事到底有多少。你要在反问对方,明确话题范围的同时,头脑飞快运转,尽快组织好语言,形成答案。
此外,有一点一定要注意,很多领导比较强势,当你说到一半时,如果对方打断你,你首先要判断对方的意图是什么。如果是你说得实在太离谱,他不想让你说下去,那你需要赶紧结尾。之后你要做好这次面试或许会失败的心理准备,好好总结和反思一下。如果对方只是纠正你的某些观点,那么不妨把话语权让给他。这个时候你不要尝试和他争论对错,因为他讲得越多,对你就越有利。
我上次去面试的时候,面试我的副总裁一直在插话纠正我的观点。一开始我还试图和他争辩,被他否定了两次后就索性让他讲。当时我还在想,自己该不会直接出局了吧?后来转念一想,他如果觉得我不行,就不会和我多说废话。所以面试的时候,控制情绪很有必要。
还有一次面试,我应聘的部门是新成立的,部门领导拉了一位总裁秘书一起面试,对方也提了一个类似的问题:“来这里你要如何开展工作?”我说了一个方案,她立刻就否定了。我换了另外一个方案,她又否定了。我当时的判断是,这人是来找碴的。我索性把问题抛给她,说自己对企业内部的状况还不了解,如果她是我,她会如何解决。她就得意扬扬地把她的答案说了出来。
我立刻反馈说,看来不深入了解企业不行啊,入职后要多向她请教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其实她想展示的就是她的答案而已。所以,判断面试官提问的意图很重要,因为对方提出问题的核心和立意,决定了你回答的侧重点。
“说说你为什么想离开现在的公司。”
这个问题通常在面试快要结束时会被问起。
人力资源总监问这个问题,是为了考查你的职业发展规划、自我的衡量与定位。如果你的答案是希望换个平台,那么你希望在新的平台有什么新的期待呢?你想过自己3~5年要达成什么目标吗?你对自己目前水准的认知是什么样的?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要把以上信息逐一传递给对方。
你的直属领导问这个问题,是为了了解你的短板、抗压性、团队协调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以及你自身可提高的能力范围……因此,解释离开上一家公司的理由,需要有所侧重。最忌讳的就是像祥林嫂一样大吐苦水,或者痛诉在上一家公司受的各种委屈,数落前东家的不是。这不但不会给你加分,而且还会在你的面试评定里增加抗压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待考查等字样。
有位朋友问我:“我离职的原因很复杂,该如何说明白呢?”
我说:“那你把你要说的写下来,我看看。”于是她啰里啰唆地写了很多,包括和前领导吵架、待遇不公平等。
我看完之后对她说:“简练点儿,尝试用条目梳理,比如包括哪几个方面。字数少一点儿。”
于是她发过来三条:待遇、分工以及奖励。每一条后面还使用了一个括号,括号里面是一些表达个人情绪的词语。我回复:“下次回答的时候就说这三点,但要去掉括号里的内容。”
你有多辛苦、多委屈,没人关心。HR不是电台知心大姐,你的直属领导也不是你妈,和他们痛诉社会不公,明显是找错了对象。相对客观、冷静地说明离职原因,是对自己过去一段经历的总结,也是对过去的一个概括。没人希望带着对上一家公司的怨愤去新的公司。
你在上一家公司没能解决的问题,会直接带到下一家公司。你的领导能力、情绪化、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哪些是你的短板,你自己要清楚。你要及早调整自己,不要让别人对你先入为主地产生不好的印象。
当你向面试官痛哭流涕地说前同事排挤你、不理你的时候,他或许会在你的评定里写下“团队协作能力存在一定问题”。当你向面试官痛诉上一任领导贪小便宜、抢占你的功劳时,他或许会在你的面试评定里写下“抗压能力太差,不适合这一工作岗位”。
没人乐意了解你的辛苦,也没人乐意去做这样的背景调查,了解你的那些同事为什么要联合起来排挤你,为什么你一直都游离在小团体之外,你的前任领导人品差到什么程度以及他沾沾自喜的功劳是你熬了多少个晚上才换来的。
你没办法委屈自己融入一个不喜欢的小团体,尤其是当你觉得他们俗不可耐的时候。你没办法接受自己的顶头上司是一个拈轻怕重的人,同时还抢你的功劳。这些“没办法”积累起来最后促成了你的离开。
中国有句古话叫“一笑泯恩仇”,你不要在离开后还带着对上一家公司的怨愤。世界这么大,或许我们转身就再也遇不到他们了。笑一笑,不是为了原谅别人,而是为了放过自己。
我们要把每一次历练都当作经验。谁不喜欢积极、有正能量、对人生有追求、宽容的人?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那就尝试把它当作目标。你越靠近这个目标,收到的良性反馈就会越多,面试通过的概率也就越大。
“你还有什么想要问的?”
这个问题通常会放在最后,考查的是你对企业感兴趣的程度,以及你对职业发展的打算。一般来说,面对这个问题时,你最好不要问“这里一个月最多可以开多少薪资?有保险吗?……”这样问虽然不至于减分,但也不会加分。
面对HR,你可以问一下部门的编制以及汇报对象。这样你就可以判断出你所在部门的大概情况。
面对你的直属领导,你可以问一下他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职位,或者他对这个职位的期待是什么。这样更方便你对比差距,看看你到岗后如何在短期内迅速缩小差距。
面对董事长,你可以问一下他对你应聘的岗位的期待。这样你就可以大概知道你未来的发展高度。
你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地去提一些过于专业的问题。有些人很喜欢用一些专业问题去为难HR。这种尴尬提问对你后期入职不利。因为HR或许是你入职时最熟悉的人,你可能有很多琐事需要请教他。
说一千道一万,面试时的提问基本都围绕着专业和人品。如果面试者人品不好,即使再专业,也很难通过面试。如果面试者人品很好,沟通能力很棒,善于总结,懂得自我成长,即使专业性差一点儿也没关系。因为领导就是培养人才的,他会用恰当的方式教你。
我刚刚看到有人在豆瓣上留言:“川叔,我年纪比你小,但是赚得比你多。”
这是很自然的。这个世界上能人很多,比我专业的人更多。我常常对很多朋友说:“或许你觉得现在的川叔很了不起,但是再给你5年、7年,你会做得比我更好。或许你不用到我这个年纪,收入就能远远超过我,我很确信这一点。因为青春是最好的财富。”
我自己很平凡,正是因为平凡,所以我才不断提醒自己,要以谦卑的姿态,不断去总结和成长。
你以更理性的姿态去思考:“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努力靠近这个目标。
就是这么简单,放手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