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事的人,都能扛事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CHAPTER 02 要想活下来,就得能扛事儿

职场新人快速定位手册

你如果找准了方向,就会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在进入一家公司前就已经做足功课,试错的成本就会明显降低,反之,你很可能会走很多弯路。

入职后你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所在的部门是核心部门吗?

什么是核心部门?以销售成交为导向的公司,销售部或市场部是核心部门;以产品为导向的公司,研发部是核心部门。

你进入的是什么部门?技术部门,业务部门,还是职能部门?

你可能会说:“川叔,我一个新人,想这么多干吗?就算我知道了,领导还能让我自己挑部门吗?”

一个公司乃至一个行业都会有核心部门,你要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并搞清楚自己所在的部门与核心部门的关联度,这样才能避免一旦公司资金吃紧,你或者你所在的整个部门被裁掉的可能。

具有危机意识,是升职的前提。满足现状很容易麻痹大意。人一旦养成习惯,就会受困于习惯,再想转变则难上加难。我们要把功课做在前面,有意识、有目的地去了解现状,总好过之后被生活推着走,不得不改变。

之前我们集团有两个网管,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修电脑、维护网络和系统,外带打打杂。其中一个网管比较资深,做事认真、踏实。公司准备搬家,他被委派负责新办公室的装修工作。

坦白说,让一个搞技术的去做这种事,压力肯定会很大。他原本的职位是支持系统里最边缘化的,现在他接了这么大一个活儿,谁都调动不了,只能自己多做一些。装修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他好几个晚上都没回家,守在没装修好的办公室。

他的表现,直属领导看在眼里,董事长和副总裁也看在眼里。后来项目公司有一个办公室主任的职位空出来,集团的人力资源部就找他谈话,调他过去做办公室主任。他也没有怨言,欣然接下了。

他调走不久,原本的网络支持部门就被新增的运营部门顶替了,而另外一位网管还没来得及转型就被裁掉了。

你要认清你所在的位置,尽量靠近核心部门,因为离核心部门越近就越安全。

你如果是一个职场新人,就要利用一切机会,各种工作来者不拒,这样才有更多转型的可能。你能否得到机会的垂青,还在于你能否发现自己所擅长的事,展现自己的特长标签。

说到标签,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我觉得自己没什么擅长的呀,没标签,我怎么找?”如果我们换成第一印象呢?你希望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名字不是你的标签,因为你叫什么对同事来说无所谓。重要的是,你的名字被提起时会和什么关键词联系在一起。

你是靠谱的,热心的,开朗的,干劲儿十足的,还是只爱抱怨,发牢骚,打听八卦的?或者你是一个很笨,做事很拖拉,容易拖后腿的人?

改变第一印象很难,就是因为难,是不是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你的关联标签是什么?

也许你会说:“那我是不是在当骗子啊?”

当然不是,你只是在把你最擅长的一面放大而已。

比如,你的能力一般,但是你是最热情的,那就麻烦你在闲散时间收起你的八卦之心,闭嘴吞下你的抱怨。

比如,你做事不是最快的,但却是最认真的,凡事你都要仔细检查三次,做到万无一失,踏实靠谱,那就收起你熬夜加班的小矫情,更不要想着在朋友圈晒个加班到几点的自拍,博取同情。

除了找到你自己的关键词,你还要为这个关键词做点儿什么。

没错,人的确都是360度多面的,但是对领导和同事来说,他们对你的印象可能只有一个关键词,你希望那个词是什么?你希望它是什么,就应该强化它,并且不断努力塑造它,这样它才名副其实,不是吗?

与此同时,你要虚化你的那些负能量,在你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你展现这些给谁看?别人听到你的抱怨,看到你的辛苦,是会为你鼓掌,还是会为你加分呢?充其量你只会获得一句“辛苦了”,但你要的是这个吗?你要的不是“辛苦了”,而是“你真棒”吧。你要想得到这样的赞美,就得拿出担得起的付出。

认清位置,努力靠近核心部门。找到自己所擅长的,展现自己的标签。用标签强化自己的能力,能力越强,人就越容易被机会看到,而被机会垂青就会催生更多的能力。

说了这么多,如果你尝试去做了,也做到了,是不是就一定会一帆风顺了呢?未必。

职场上虽然没有什么秘籍宝典,但有一些成长的方法可以借鉴。接下来我要分享的四条成长之路,只是我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希望你借鉴的只是其中的思路,而不是完全拷贝方法。

成长之路1:模仿成长

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需要模仿成长?当你觉得自信心特别不足,甚至严重下降的时候。

我做领导带团队的第二年,特别辛苦,受到下属的质疑和挑战,我无法搞定,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老孙那时候是我们的总经理,不论是待人接物方面,还是带领团队方面,我都特别崇拜他。当时我非常想像他一样,既平易近人,又极富领导魅力,被下属尊重。我想向他请教,但我俩没什么私交,而且这个问题很空泛,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模仿老孙,是我无意中想到的。当时我想,都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既然我身边已经有一个现成的例子,而且我还这么崇拜他,那我为什么不能向他学习呢?虽然我现在的段位不高,但从一点一滴的模仿做起总可以吧。

老孙特别爱喝茶、信佛、懂养生。我开始学他的样子,买茶具,请几本佛经,看养生的书。有一次,他路过我的工位时发现我在喝茶,就很诧异地问我喜欢喝什么茶。我只能实话实说,自己还是个新手,不太懂茶,最近才开始喜欢上茶,现在喝的是绿茶,因为觉得最近自己上火了,所以喝点儿绿茶降降火。

老孙说:“这都秋分了,别喝太寒的茶了。我那儿有白茶,消炎又降火。你如果想喝,一会儿就去我那儿拿。”

就这样,我和老孙因为茶的事儿近了一步。之后,他每次喝茶都会带上我,发现我也喜欢佛经,就讲一些他去禅修的事情给我听。

现在想想,我当初本来打算先学个皮毛,没承想,这却让我们之间的关系近了一步,算是歪打正着吧。

模仿这件事很容易让被模仿者有一种“我们价值观相似”的感觉,从而在心理上多了几分亲近,使模仿者更容易获得进一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有人总是吵着说要认识一些业界大咖。你加了大咖的微信,这不叫认识。你想让大咖认识你,可以先从模仿大咖开始。如果大咖一天更新一篇文章,你可以模仿大咖这么做,之后遇到问题时拿出这些成绩去问,总好过你啥都没做直接取经更容易让人信服,效果更好些。

成长之路2:读书成长

关于读书这件事,年轻的朋友一定要纠正一个错误:读书这件事不是毕业后就结束了,而是终身的。

我们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实际应用时远远不够。因此,毕业后我们要及时补充专业知识,这不是要求,是需求。我们今天说的读书成长,并不包括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技能的提升。

我们说的读书成长这件事,是指你毕业后在补充专业知识和提升技能的同时,还要做好本专业的延伸阅读,以及和这个专业相关的知识的了解。再进一步,自我测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现漏洞,及时补充和完善。

读书,一部分是为了学习,而更大一部分是为了搭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好比一个人的四肢要协调发展一样,一旦偏科严重就容易畸形。比如过分注意业务能力的补充,沟通能力跟不上,这不但会影响你与别人的合作,而且会影响日后升职带团队。

如果你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追求工资上,不增强抗压性,不做好成长路径的建设,就会导致财富满足后的无力感,承受不了重压而心理防线崩溃的结果。

以上这段总结看似简单,川叔却用了7年才明白。

当年我来到北京后,频繁地换工作。这不但让我没有时间去深挖和学习,而且让我一直都处于急急火火的状态,生怕被甩下。

那段日子,我身心俱疲。直到后来我还完外债,修正自己的交友模式,调整自己的知识储备时,我才发现我读得最多的,除了专业书,就是小说,品类单一得可怕。

于是我开始有计划地丰富自己读书的品类,从名人传记到团队带领,从早年不知道如何区分书的好坏,到逐渐有了自己的标准,读适合自己路子的书。这些都需要一一探索和修正。

读书会完善你的理论知识,而实践却是成长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环。你只要去做,就会面临接下来的成长路线。

成长之路3:犯错成长

有实践就一定会犯错,有时候一次印象深刻的错误,抵得上10次赞美。因为别人赞美你,只会使你看到自己的成绩,而犯错会使你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不足。

我曾经犯过一次较大的错误。当时我刚入职一家公司,还是新人,所以急于表现自己。在一场500人规模的培训活动中,我负责准备工作。在那之前我已经做了好几次类似的活动,算是轻车熟路。但是因为人手有限,再加上大家都略显疲惫,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亲力亲为。忙中出乱,由于我的一时疏忽,遗漏了一个最重要的道具。

当时董事长在现场,活动还有5分钟就要开始了,我吓蒙了,不知道怎么补救。当董事长追究责任问起来的时候,周围几个高管都望向我。我知道逃避是不可能的,我的上司这时候不可能替我背锅,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于是我哆嗦着站起来说:“这是我的责任。”

老板看了看我没说话,用了一分钟想出一个替代的办法,这件事算平稳过去了。

为此,我做了深刻的自我检讨。从那以后,由我负责的所有活动,不但有流程表,还有物料清单及人物联络单。

我很庆幸,那次我遇到的是一个解决当下问题的领导。如果当时遇到的是一个脾气暴躁或者不依不饶的领导,我会怎么办呢?我不知道。大概不论对方骂我什么,我都只能忍着吧。

新人犯错是正常的事,被骂被教训也是正常的。没有接受过震撼教育,你的印象就不会深刻。关键是,挨骂后你要去总结,下一次规避错误,这样你才没白挨骂。

员工犯了任何错误,最终买单的都是企业和组织。从这个角度去想,被骂后你就没那么伤心了。

成长之路4:等待成长

这是川叔总结的成长之路的最后一点。

当你在职场上经历了以上种种历练后,你逐渐觉得工作游刃有余了,但焦虑随之而来。你可能会觉得,你每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你的工作热情开始下降,你甚至怀疑自己到了职业瓶颈期。

千万不要自己吓自己,任何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游戏人物需要不断打怪才能升级,我们也一样。

从未知到已知很容易,从已知到熟练、从熟练到优秀很难。怎么把你觉得重复的工作做出点儿意思,这不是工作或者方法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

川叔一年做了50场演讲,走了6座城市,你说这些演讲里有没有重复的主题?肯定有。怎样才能让重复变得没那么单调和无聊?你需要自己设定主题,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好玩的要求。

起初做演讲的时候,我完全没有经验,全靠一身蛮力在拼;做了3次之后就会总结经验,提升技巧;15次之后就容易陷入麻木的状态。这时候我需要更改开场方法,增设和删减环节。比如,演讲开始的时候做一个小调查,观察一下大一大二学生关注的侧重点,和大三大四学生关注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如果今天针对大三大四学生讲一个小时,我要重点突出什么内容,他们会更感兴趣,互动性更强?我还有没有其他可以提升自己的方法?下一次我如果遇到同样的情况,如何在现场调整演讲节奏和主题?

你看,我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调整一下,就不会有重复的单调感了,反而觉得每一次演讲都是全新的挑战。能在乏味的重复里找到属于你的成长乐趣,才是你的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