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蒸汽机与绣春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火车

当天边泛白的时候,赵老四推开了站长室的窗户。

晨风伴随着窗外氤氲了一夜的水汽扑面而来,让窗户和桌椅都带上了一层湿漉漉的触感。盘桓在山谷间的雾气在朝阳的照耀下渐渐淡去,于是可以隐约见到车站对面山顶上寺庙朦胧的影子。在鸟群叽叽喳喳的啼鸣里,传来僧人们不急不徐的钟声。

炉子上的水终于烧开了,蒸汽冲刷着壶盖中央的小哨子,让后者发出断断续续的哨音。于是滚烫的热水被冲到茶缸里——茶是几文钱的粗茶,但被热水一激,依然散发出清新的香气。

赵老四吹开水面上飘着的茶沫,趁热嘬了一大口茶水,发出满意地赞叹声。都说品茶是品心境,在晨光中,即使是粗劣的茶汤,喝起来也凭空多出几分香味。

他站起身来,从一侧墙壁的挂架上取了铁道长的帽子,斜斜地搭在脑袋上,然后抄起倚在桌边的细长铁棍,另一只手提溜起刚刚泡好的茶缸,晃晃悠悠出了门。

赵老四从十二岁起就靠铁路吃饭,最早是卖报,之后被选中做了小工,然后一路做到机修长,再后来总算当上了这个不起眼小站的站长。他在年轻时满心扑在杠杆和齿轮上,也没顾得上娶一门媳妇,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媒人却又嫌弃赵老四年纪太大了。于是他快六十的年纪,依旧打着光棍。

对于没成家这事,赵老四倒也说不上有什么遗憾。在铁路上干了一辈子,早就把蒸汽车头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早上例行的铁道检查,别人都当成避之不及的麻烦事,只有他乐在其中。当他用铁棍一下下敲打铁轨的时候,就好像在演奏独属于他的乐曲。

“俺本是披袍贯甲将军,翻做披缁削发僧人。不平事斗起杀人心,因此上不避风尘——”四下里静得慌,赵老四索性唱起戏来。

唱的是《宝剑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往事。

“山幽静鸟啼,助离人添惨凄。路弯曲客迷,动乡情偏痛悲。白云似水流将去,黄叶无情只自飞。想亲帏,盼亲帏,回首家园何日归?”大雾的早晨,一个人,一壶茶,一支铁棒,倒真有些林冲的感觉。唱到兴头上,赵老四将那铁棍舞得猎猎生风。

“他岂不知咱两个是董超、薛霸。此间是人迹罕到的去处,正好下手。我将此剑出鞘三寸为号,就下手罢——”

挥舞着的铁棍在半空中停住,唱词到这里也戛然而止。视线顺着铁棍延伸到远方,赵老四看见盘踞在雾中的巨大黑影。这是一列静止在铁轨上的火车。

“咦,真是怪事——”

火车抛锚的事,倒也不算少见。现在这条铁路线上跑的车头,还有不少是万历年的老款,跑起来晃晃悠悠,感觉随时都要掉一地零件。只是这铁轨直来直去,即便抛锚,也不能长久停在轨道上。

按照航运司的规矩,每列火车上都须随u车配备骑手两人,快马两匹。若是遇上抛锚的情况,便要在火车头尾各三百步处插上红旗来警示其它火车,同时派骑手沿着铁路线去前后两个站点报信,好让他们派机车头将抛锚的列车拖到站里维修。像赵老四所在的这种人烟稀少的小站台,大多都是这个作用。

昨日的列车表上,确实是有一班没到的车,但赵老四没见着骑马的人来报信,只当是再其它站抛了锚。由于车站与车站之间要靠马匹传信,这种抛锚的消息通常只会通知故障路段的前后两个站点。

可如今这辆火车却静悄悄停在这里,看不见插着的旗子,也听不见任何动静。

“喂!里面有人吗?”赵老四敲了敲驾驶舱的窗子,然后等待了一会儿,却没听见有人回应。

“真是荒唐!出了事故怎么办?”赵老四有些生气了,他使劲踮起脚,想透过玻璃看看驾驶室的情况,但玻璃里面沾了雾气,模模糊糊看不真切。

赵老四使劲拉了几下把手,但是车门是紧紧锁着的,纹丝不动焊在车上一般。于是他只好斥骂一声,跳下车来,看向后面的车厢。

这列车跑的是货运,火车头后面首尾相接挂着的大都是顶端开口的货车厢,里面密密麻麻堆满了麻袋,也不知道装的是什么。在整列车的最后面倒是一节带顶的车厢,一面杏黄色的三角旗子被挂在这节车厢的顶上,正有气无力地耷拉着,隐约能看见旗子上写着的“镖”字。

即使忽略这面显眼的旗子,单从它两侧密密麻麻铆钉固定的黑色铁板以及门板上开着的射击孔就看出,这节车厢的作用是押运而非载客。这种车厢最早是宁远伯所造,用来遏制满清的骑兵,寻常弓弩和火枪都奈何它不得,而车内的士兵却可以安全地对外射击。在辽东大捷以后,这种车被不少镖局看中,专门用来押运最珍贵的货物。若是有劫匪靠近,镖师们便会拉开射击孔的挡板,把枪口伸出去开火。在这样坚不可摧的移动堡垒面前,就算车厢里的东西再诱人,劫匪们也只能望洋兴叹。

“小心了啊,我是修车的,别走火了!”赵老四远远地喊了声,然后慢慢靠近过去。

没有人回应,射击孔的挡板也没有被拉开。只有车顶上那面镖师旗伴着微风不紧不慢地摆了几下。赵老四突然觉得风里带了一丝咸腥的气息,是很熟悉的味道,但是记不起在哪闻过了。

他从心底浮起一种隐隐约约的不详预感。

“人在吗?”他走近车厢,刚想拍门,却又收回了手。

视线顺着铁门,他看见猩红的液体正沿着门缝汇聚到一起,然后一滴滴落在地上,汇聚成一摊黑褐色的污浊。

他突然回想起了这种味道的出处。那是崇祯十二年,一列脱轨火车的事故现场。当时车厢里四十个乘客,只活下来十个不到。

这是人血的味道。

群鸟从山间扑棱棱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