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史丛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夏商西周史丛考全本质检

三、释“中示”

“中示”是被研究者忽略了的一个称谓,原因在于甲骨文里一类比较少见的“中”字未被释出。为了弄清“中示”的相关问题,我们应该先来讨论一下这一类比较少见的“中”字。

一般所说的甲骨文“中”字为上下有斿的旌旗之形。古代有竖立旗帜以召集民众之俗,卜辞中就有“立中”1373以召集军旅的记载。《周礼·大司徒》:“大军旅,大田役,以旗致万民。”郑注:“旗,画熊虎者也,征众,刻日树旗,期于旗下。”这类常见的“中”字从地域中央取义,是左、中、右之中,也是东、西、南、北、中之中。这类“中”字的音、形、义叠经专家疏证,殆无可疑。我们所说的另一类“中”字与此不同,它不作旌旗形,也不表示中央之义,而作“”形,它由上下两长横划与中间的一短横划组成,颇类于一、二、三的三字。这个字过去被释为“气”,疑未是。甲骨文“气”字源于表示气体飘逸的偏旁,与“”并无关系。甲骨文中“”字的造字方法与作为指事字典型的“上”“下”相同。许慎谓“指事者,视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段玉裁指出上、下两字的古文为“二”和“1374,颇具卓识。段说被甲骨文、金文完全证实。上、下两字的初义是,短横划在长横之上者为“上”,在其下者为“下”。甲骨文“”的短横划在两长横之中,表示上下之间,指明此即中也,所以“三”应即上、中、下之中。卜辞表示正午时分的“日中”1375,又作“日(中)”1376;作为地名的“中录”1377,又作“ (中)录”1378,均可证“”为中字异构。这类比较少见的中字,由于和表示数字的三字极易混淆,所以在殷周之际逐渐被废弃。1379

卜辞里面“中示”的中均作“”。它从上、中、下取义,表示时代的先后,而不是像甲骨文习见的中字那样表示中央地域。“中示”之称与殷人以元、大、上等置于示字之前的用意是一致的,不过是一指初期、一指中期而已。请看以下几例:

……卯贞,其大御王自上甲血,用白豭九,中示……牛。在祖乙宗卜。

……其大御王自上甲血,用白豭九,中示……牛。在大乙宗卜。 1380

丁未贞,其大御王自上甲血,用白豭九,中示……牛。在父丁宗卜。1381

上引都是四期卜辞。例中的“三(中)示”多被误为下示。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辨析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屯南》所载示字的字形为例进行探讨。《屯南》共有示字73例,作“”形(上横明显地短于下横)者37例;作“丅”形者20例;作“”形(两横划相等或上横略短于下横)者15例;作“”形者1例。没有一例示字作“”形(上横长于下横划)者。上引几例卜辞里的“三(中)示”若释为“下示”,那么,其示字的上横划要明显地长于下横,显然与示字的字形通例不合。因此,可以断定,这几例里是“三(中)示”,而不是下示。

在卜辞里,“中示”曾和“大示”、“小示”并列。如:

庚子贞,伐卯于大示五牢,中示三牢。

己亥贞,卯于大〔示〕其十牢,中(?)示五牢,小示三牢。1382

这也是四期卜辞。辞中的第二例“中”字,疑契刻者漏刻下横划,因其下部有较大空隙,也可能是土锈未剔净所致。“中示”排在“大示”之后,“小示”之前,可能是说明其时代较大示为晚,较小示为早,而处于大示、小示之间。

“中示”之称仅见于三、四期卜辞,说明它是殷代中期以后才产生的一个集合称谓。殷代前期仅有大示和小示,后来,世系逐渐增多,才在大、小示之间划分出中示。大示、元示、上示是殷人心目里时代较早的有重大影响的祖先神的集合称谓;中示则是时代居中的祖先神的集合称谓。自中丁起的几代殷王常与中字结缘,如中宗祖乙、中宗祖丁等,这和中示概念的出现若合符节,反映了殷代庙制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