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臭皮匠,真的顶一个诸葛亮吗?——群体思维和头脑风暴
三个人比一个人更聪明吗?
(1)在决策过程中,如果群体中的个体能各抒己见、充分沟通且相互学习,那么群体的智慧往往优于个体。

(2)在决策过程中,如果群体中的个体由于从众、拒绝异议、维护表面团结等因素而无法各抒己见,就会出现群体思维的现象。这时,群体智慧未必优于个体,还可能产生错误决策。

群体思维的温床
强大的凝聚力:“我们永远一条心。”
一致同意的错觉:“大家都赞成,我也赞成好了。”
从众的压力:“大家都不反对,我一个人反对会成为众矢之的。”
对异议的排斥:“叛徒!”“间谍!”“内鬼!”
支配型的领导:“这件事就这样决定吧!”
群体团结的“卫士”:“你最好少说点。”
心理学家贾尼斯认为,要“治疗”群体思维,让持有“异见”者发声,可以采用如下办法:
(1)不要让成员急于表明立场。

(2)将群体分为几个小组,先小组内讨论,再组间讨论。

(3)设置“魔鬼代言人”。

(4)引入一条搅动死水的“鲇鱼”——局外的专家或伙伴。

新鲜的观点

不同的立场

更多的信息
(5)再给一次机会。

没有批评的头脑风暴,是创意的摇篮?
错误的观点

正确的观点

①根据规范影响理论,大群体会使参与者不敢说出独特的想法。
②大群体会导致“生产瓶颈”——在等待发言的过程中忘记一闪而过的想法。
③根据社会懈怠理论,大群体中的某些个体会对他人的努力成果搭便车。
心理学家布朗和保卢斯认为,要提高头脑风暴的效率,群体决策时可以这样做:
(1)限制头脑风暴群体规模。

最佳人数:8—12人
(2)鼓励不同想法和相互质疑。

(3)先进行群体头脑风暴,再进行个体头脑风暴。

(4)“头脑写作”:通过书面方式互动,避免“生产瓶颈”。

(5)电子头脑风暴。

Epilogue
结语
在会议室里,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一群人在争先恐后地发言,每个人看上去都激情澎湃、充满了主意和想法。没错,正如你所料,他们正在为某件事进行头脑风暴——当我们需要点子的时候,经常会说:“来,让我们头脑风暴一下吧!”
“头脑风暴”这一说法最初来自精神病理学,指的是精神病患者精神错乱的状态,现在的含义则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20世纪上半叶,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首先正式提出“头脑风暴法”,以此作为一种智力激励的方法。这一方法很快得到了各国创造学研究者的青睐,并在这些研究者的实践与推动下飞速风靡全球。
公众普遍认为,头脑风暴法可以带来无与伦比的创意,但社会心理学家们却用实验证明,事实恰好与人们所想的相反。头脑风暴并非简单地让一群人聚在一起自由讨论就会发挥效用,唯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如控制合理的人数、通过书面方式避免思维被打断、通过对立观点来刺激更深入的思考等,群体的头脑风暴才会创造出比个人思维更优的点子。
除操作不当的头脑风暴效果不佳外,美国心理学家贾尼斯还发现,当一群人在一起讨论某件事时,容易形成群体思维,铸成大错。贾尼斯分析了群体思维产生的温床,并提出了预防群体思维的五条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