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世纪初,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先生提出了创新理论,将创新的概念纳入经济系统之中,认为由企业、企业家主导,市场需求拉动,技术、组织和制度共同演化的创新变革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力。掌握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企业乃至国家在时代浪潮中生存的要点,而掌握核心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经费,以促使技术的创新,这些方面均与激励紧密相关。学术界、实务界都在探寻促进创新发展的积极因素。市场竞争为企业创新提供源动力,引导创新的方向。科技创新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经济增长的重大突破口。科技创新无论从经济的结构、发展方式的调整,还是在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上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将科技创新作为一项基本战略选择,注重科技创新投入和创新激励。创新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突破性创新更是如此。很多成就看似一鸣惊人,实际上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对于不同的创新主体,采用何种激励方式才能获得期望的激励效果?不同企业的公司治理环境又对激励效果的发挥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系统梳理。
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货币不再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知识和技术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本,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可以使企业获得差异化的优势,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创新主体的创造性想法和行动构成了创新活动。创新主体的激励问题成为焦点问题。企业家的创新引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公司治理机制是实施创新的重要条件。创新有其特点和规律,如创新活动具有投入大、专业性强、结果不确定性高、机密性高、风险与收益不对等、周期长和资产专用性强等特点。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投入、风险和收益存在差异,创新的特点或创新规律决定了创新激励不同于其他激励。创新激励研究的问题具体包括创新决策、创新受众的权益、创新主体的权责、创新收益的分享、创新风险与成本的分担等。创新激励主体或提供激励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激励主体以股东为主,可以是政府、企业家、创新管理者,也可以是企业的客户、供应商或企业内部用户等。
激励方式也具有多元化特点,包括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经济性激励与非经济性激励,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国家等不同层面的创新激励,以及多种激励的组合。企业因所处的行业特征、法律环境、企业价值追求、公司治理、发展阶段等的不同,在中长期激励的具体方面存在差异,如中长期激励占总体报酬的比例不同。现实中的创新激励存在的问题是,创新驱动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尚有待完善;由于存在组织惯性、业务冲突、激励不足等管理障碍,很多企业的创新项目无法快速有效地实现商业化,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创新激励措施缺乏精准性与灵活性,造成产业间创新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充分、创新主体激励不匹配,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需要优化。现实中并非所有企业都热衷于创新,因为有时企业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创新,却难以独占收益。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也使得大量企业倾向于选择跟随和模仿战略,利用其他企业的创新成果来降低自身的创新成本,甚至可能后来居上,获取更大的收益。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使得创新者可能被“免费搭车”,无偿出让利益,从而损害了创新的积极性。这类问题在制度不健全、创新激励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的国家和地区尤为严重,因此需要持续优化国家层面的创新激励机制。
本书以科技型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劳动价值论、资源理论、代理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解释创新激励,关注科技创新。从创新激励的内在逻辑分析开始,对创新激励的发展、匹配,不同创新主体的激励,合作创新的激励,国家层面的创新激励等内容进行阐释。从微观企业层面,分析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因,梳理了公司治理对创新激励产生的影响。通过典型案例,对创新激励进行深入系统的考察,为企业家、创新管理者、投资者、创新创业者和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为持续优化国家创新激励政策提供参考。
本书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72085、719721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资助(资本市场改革与公司治理有效性:16JJD630003)、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7ZLZXZF00440)、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GLD017)、中国矿业大学青年科技基金项目(2020QN75)、南开大学商学院等方面的资助,作者在此表示感谢,但文责自负。程新生教授负责书稿整体策划和修改,赵旸博士负责第六章、 第八章的写作,以及写作大纲的初稿设计、后期书稿的修改和完善;苏日娜讲师参与写作大纲总体设计,负责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的写作以及书稿的后期修改。在书稿的写作过程中,研究团队的其他成员参加了资料收集、调研和部分章节初稿的写作,这些成员包括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武琼、李倩、修浩鑫、程昱,南开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牛敏敏、杨晓萍、滕斐、王涵、陶逸、金楚等,感谢这些同学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