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山河从穿越弘光帝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7章 阊阖重开(三)饥鹰 饱虎 功獒

史可法和高弘图对视一眼,两人均欲言又止,但还是强自憋了下去,对着朱由崧长揖道:

“臣等遵旨。”

朱由崧点了点头,坐回了龙椅,接着对史可法言道:

“西汉东汉有羽林郎,曹魏有虎豹骑,隋唐有千牛备身、千牛卫,两宋有殿前司,前元有怯薛卫。

“朕亦要组建一支亲军,你从京营、操江营抽调三千健勇,交由庄子固将军统领。”

“如今设二十六卫亲军难免过于繁杂。

“不如这样吧。”

朱由崧转过脑袋对着身后的庄子固言道:

“庄子固,即日起命你为禁卫提督。

“以你本部人马为核心,去和史大人再从京营再挑三千人,组建禁军。

“宫城的治安便交给你了。”

“末将遵旨!”

庄子固本来只是个参将,如今直接升为了只有勋贵才能干的禁卫提督。

历朝历代君主的亲卫首领都是一等一的爱将近臣。

曹操的中领军中护军是曹真曹休,刘备的领军将军便是赵云。

金声桓在一旁看皇帝任命自己的参将为禁卫提督,不禁眼热了起来,他都能当禁军首领,那自己岂不是......

组建亲军的事,朱由崧自打穿过来就开始筹谋了。

试问谁不想拥有一支只听自己调遣的军队。

只是一开始自己手下心腹就只有一个皮匠常应俊,此人忠勇自不必说,可惜并无将领才能。

至于士卒,那也是一道难题。

原来福王的亲卫不是在洛阳折损,就是在怀庆成了刘芳亮的俘虏。

自二月初到二月中,自己便与潞王形影不离,潞府的护卫将领,毕竟是别人的手下。

在沛县附近结识了金声桓,几番经营,软硬兼施,到底是让金声桓投靠了自己。

可金声桓首先是投机而来,这便颇令人忌惮;此外,金声桓是路振飞的下属,他手底下的淮安士卒恐怕也难以彻底信任。

而且最主要的是,这几个月来,即使有机会能得到几个士卒,但自己毕竟是奔着皇帝位置去的。

原本福王名声就够臭了,弄不好私建亲军成了留度群臣拿捏自己的把柄,惹得一身骚。

朱由崧心里比谁都清楚,在登上皇位之前,必须谨慎再谨慎。

不过,现在自己稳坐龙椅,距离清军南下还有一年时间。

这段时间足够处理好朝廷中的纷纷扰扰,整顿清楚南直隶附近的小山头小派系。

眼下亲卫将领也已经物色好了。

太监韩赞周虽是阉人,但是他经验丰富,忠心耿耿,在所谓东林清流中亦颇受好评。

由韩大监在军中沟通机要,再由忠勇异常、以死报国的庄子固和熟读兵法、恭谦温良胡茂祯亲自督领,这便牢靠得多。

庄子固目前算是自己的亲信,胡茂祯则跟高杰走得近。

这二人性格互补,兼之能联络高杰。

自己以国士待之,这二人能不效死?

至于兵源嘛......

京营附近撑死就能抽出三千人了,所缺部分还得从北边诸将和诸藩护卫中抽调。

跟自己最久的金声桓倒是不能当作亲卫统领。

天下广大,征途漫漫,兼之此人颇有才能,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听用,那真是有些屈才了。

想到此处,朱由崧重新坐稳了龙椅,袍袖一挥,点了点头:

“好了,现在阁部铨叙、天下钱粮两件大事都已经议论出个眉目了,诸卿还有其他要事上奏吗?”

忻城伯赵之龙拽了拽魏国公徐弘基的衣袖,小声言道:

“魏国公,咱们这些开国勋贵、领兵将领全都指望着您呢,再不说陛下要退朝了!”

徐弘基回头扫视一眼,看到了身后的功勋们对自己投来的炽热目光,这才提了提衣袖,出班言道:

“陛下,老臣徐弘基有事要奏!”

功勋和武将终于要说话了,朱由崧对着徐弘基点了点头:

“魏国公有话但说无妨。”

史可法、顾锡畴、姜曰广等人的视线也瞄向了徐弘基。

明朝留都的事务,由兵部尚书、守备太监和守备功勋负责。

三人虽然名义上都有权力,实则兵部尚书权力最大,是臣权在南京的代表;

守备太监则是皇帝家臣,是皇权在南京的话事人。

因此功勋们的地位就很尴尬。

公爵遇到韩公公尚坐在陪坐,守备功勋赵之龙不过是个伯爵,只是在理论上有点权力,实际上跟韩、史二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因此看到功勋竟出班奏事,文官们难免有些诧异。

这大明朝廷难道没人了?

我等读书人尚未出口,什么时候轮到勋贵说话了?

几名六科给事中蠢蠢欲动,已经做好了弹劾的准备。

徐弘基出班,郑重言道:

“臣闻国祚兴衰,系于民心;社稷存亡,决于庙算。

“陛下承天命于板荡之际,继大统于危亡之间。

“臣敢以残躯效犬马之忠,伏乞陛下深察太祖励精图治之成,慎行五事以定乾坤:

“其一固民心,当效太祖“宽农养民”之政。

“一者轻江南重赋,罢苛捐杂税若,严抑豪强兼并,使耕者有其田;

“二者疏河道、修堤防、治黄淮,免水旱酿流民之祸;

“三者复社学、乡约,导百姓知忠孝廉耻。

“李贼破京,正因民疲赋重、饿殍塞道,陛下若施此策,民心既附,贼寇自溃。

“其二择首辅。

“首辅者,外廷之纲也!

“路巡抚有张居正之刚毅、杨廷和之谋断,必能匡扶社稷,臣不赘述!

“其三选名将。

“一者宜严核军功,禁虚报冒领;

“二者足粮饷、恤士卒;

“三者文武调和,以防安禄山、吴三桂之患。

“袁崇焕磔死、卢象昇孤军殉国,此皆自毁长城,陛下圣明,定不会复蹈。

“其四议战守。

“庙算贵乎因势,然兵者凶器,必量国力而行。

“五征漠北虽扬天威,亦耗空府库;朝鲜之役虽胜,却伏辽东建州之患。

“本朝当联蒙古残部、羁縻土司,行“俺答封贡”之策,使夷狄相攻,中国得修战备。

“其五严赏罚,法行则令信。

“太祖酬徐达、常遇春以公爵,此圣王驭下之道也!

“今陛下践祚,宜重赏死节之士。

“靖南伯太子太师黄得功、宁南伯太子少保左良玉、山东总兵太子太师刘泽清、都督徐州诸军事高杰、徐州总兵金声桓等将尽为大明有功之臣,依臣之见,应该下旨赏赐,以嘉忠臣!

“此五事犹五指向心,握则成拳,分则骨碎。

“今南都虽偏安,若陛下能行五事,练江淮之兵,倚朝臣之忠,则闯贼可逐、建虏可拒,中兴非不可期。

“臣老朽残年,惟望陛下速断,臣虽万死无恨!”

朱由崧听明白了,这五条是南京城中的勋贵们给自己的建议。

其中前四条看起来冠冕堂皇,似是颇为紧要,其实都是废话。

徐弘基最想说的还是最后一条,陛下,是时候赏赐从龙之臣了!

魏国公徐弘基本来是立潞大员,但史可法失势后,登时反水。

不过此人倒是一心向明,其子于南京袭爵投靠满清后。

年纪苍苍的徐弘基尚组织游勇反抗满清,以身殉国。

史可法等人的脸色不免难看,知道功勋靠不住,没想到这么靠不住。

朝廷商讨封爵的事,武将归兵部,文臣归吏部,最后实际执行是礼部。

因为时间匆忙,三部尚未议出结果,本来想等早朝后再行议论,然后跟皇帝上个折子暗中讨论。

没想到如今三部长官均在此,本无权势只有虚名的功勋竟当众急着效忠。

朱由崧看了看史可法、顾锡畴、张慎言等人,知道他们现在还没有讨论出对从龙之臣的封赏,便幽幽出声道:

“孤以为,魏国公所言甚是。

“立首辅、固民心事已议毕,选名将、议战和日后再议,至于明赏罚么...

“诸卿有何见解呐?”

忻城伯赵之龙刚踏出半步,吏部左侍郎张慎言却抢先一步,将赵之龙挤了回去。

张大人脸上毫无波澜,跟没事人一样,淡定言道:

“启禀陛下,文臣赏赐、任职乃吏部本职。

“臣以为原苏松巡抚祁彪佳自在徐州辅佐高杰以来,功劳显著。

“他于徐州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蜚声徐淮。

“且祁大人曾在多地任职,深谙民情,老练强干。

“臣以为当擢祁彪佳为右敛都御史河南巡抚,兼管徐州民事。

“以此职辅弼高都督,二人权责更加明晰。

“湖广巡抚何腾蛟忠贞爱民,代天巡狩,能调和诸事,臣以为应加授其太子少保,以彰其勋。

“福建巡抚张肯堂志虑忠纯,一心为国,臣以为应加授其太子少保。

“九江总督袁继咸位高权重,职责重要,臣以为应授其太子少师。

“至于哪些武将该赏,赏什么,是兵部史、吕二位大人的事。

“或者......或者等到路大人归朝议政时再行加封,臣不敢僭越。”

朱由崧真想给张慎言拍几下手。

什么叫游刃有余,什么叫收放自如,什么叫察言观色?

如今大明江山中,势力最大的三家军阀分别是左良玉、郑芝龙和高杰。

功勋们希望借助赏赐从龙之臣的机会,让皇帝重视武将,然后功勋再顺势而起。

但在实际赏赐武将的操作中,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左、郑、高三人。

可是这三人的性格又岂是善与之辈?

左良玉如饥鹰,坐断荆楚,窥视四方,觊觎田野;

郑芝龙似饱虎,富可敌国,山水相隔,自守桃园;

高杰类功獒,精于算计,步步为营,跬步渐进。

这三人到底听不听朝廷差遣呢?

归根结底就在于朝廷能否处理好其野心与实力的关系。

大明的这点余晖到底能不能照到三位大爷,很难说。

必须得拿捏得当,即不能太软,又不能太硬。

更糟糕的是,万一弄不好,郑、左、高三人可能还会朝大明燃着的最后一点余烬上撒尿......

张慎言举荐的几人均是与这三人颇有渊源的各地巡抚。

而且关键的是,这几人还竟都是天下闻名的正人君子。

日后这几个文臣再怎么加衔,哪怕入阁拜相,三公三孤,也不会背叛朝廷;

但是武将就不好说了,高杰尚在掌控之中,可是左良玉和郑芝龙该如何处置呢?

别人相互举荐难免遭受同僚非议,或许难合皇帝心意。

但在张大人这里,一切都是那么若合符节,顺理成章。

原本功勋是让封赏武将,结果张大人顺水推舟给几个文官加了衔,直接顺势收割了一波人情。

功勋们面面相觑,尽皆睁大眼瞪着张慎言,这波闷亏可真是不吃不行,吃了又憋屈!

并且,张大人也是“以身涉险”,没有顾左右而言他,而是尽到了本职,最终却顺利地将皮球踢给了兵部和礼部。

莫说我张某避事,我举荐的可都是各地险要之处的总督巡抚!

史可法等人看张慎言的眼神都变了,你他妈怎么这么精明?

朱由崧见张慎言虽有收割人情之嫌,但是举荐的都是正人,便点头道:

“不知张大人举荐的这几人,诸位有何异议否?”

张肯堂、何腾蛟、袁继咸比大多数朝臣都耿直,而且还在战略要地任职,更重要的是,还事关接下来的几个大军阀的处置。

谁敢提意见?

你若敢提,那你倒是举荐几个可用之人来。

众臣对视几眼之后,尽皆言道:

“臣等无异议!”

朱由崧对顾锡畴言道:

“顾大人,这事你看着办了。”

“臣遵旨!”

张慎言是爽了,史可法却难了。

朱由崧看向了史可法:

“史大人,你说说当今众武将应如何封赏?”

史可法和兵部当然讨论过这件大事,只不过他们不知道朱由崧的心理价位,议了几天也没有议出个结果。

赏赐低了怕皇帝不高兴,赏赐高了更怕皇帝不高兴。

尤其是崇祯皇帝病急乱投医,闯贼闹得越凶,赏罚便越是混乱。

黄得功、刘泽清等人都加到太子太师了,还能怎么加?

再往上难道要让他们当太师?

那是不是他们上朝的时候还得搬几把椅子来,放在龙椅旁边?

简直荒唐!

史可法咽了口唾沫,战战兢兢地说道:

“启奏陛下,臣以为宁南伯左良玉率百万之众镇守武昌,护佑江南,有不世之功,应升爵宁南侯。

“靖南伯黄得功勇猛异常,军功卓著,应升爵为靖南侯。

“其余将领,臣,臣愿听陛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