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国家级青年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
徐岩 李紫琪[1]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青年人才创业就业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建设国家级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完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服务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青年人才的创业就业活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本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实地考察以及资料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以及大湾区青年人才的服务需求,在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探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的吸引与培育机制,构建人才发展环境营造与人才发展资源配置相结合的青年人才服务模式。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人才服务体系 青年创新创业
一 调研基本情况
(一)研究背景
1.国家出台政策鼓励青年创新创业
2017年,中共中央与国务院颁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必须清醒认识到,青年发展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广大青年的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就业方面,《规划》指出,“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影响就业公平的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青年创业创新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鼓励青年创业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需要不断优化……统筹协调青年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各方面共同推进青年发展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因此,《规划》明确提出要重视对青年人才队伍的培育。要培养高端青年人才和各领域的专业人才,要改革完善青年人才管理体制,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机制;要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造;要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海外引进并举,吸引国内外优质、高端和急需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为广州市各类优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契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94年,曾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的吴家玮教授提出,“对标旧金山,建设港深湾区”。[2]紧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部署,并指出,要“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2015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其中广东被列入省级行政区域之中,着眼于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此次广东改革试验区提出的粤港澳合作,明确加入“创新”两字,表明这是最核心的命题。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再度明确“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构想,提出“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同月,国务院提出要“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点概念提出,则是在2017年3月5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地区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2017年4月7日,国家发改委制定并印发了《2017年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要点》。其中,广州市南沙新区的工作要点包括深化粤港澳深度合作探索,推动建设粤港澳专业服务集聚区、港澳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和人才合作示范区,引领区域开放合作模式创新与发展动能转换等诸多方面。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访港,见证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3]至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正式确立。
2.广东省的发展布局奠定了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
首先,广州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市的发展离不开广东省的发展布局。早在2009年,《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就把“湾区发展计划”列为空间总体布局的一环,并提出四项跟进工作,即跨界交通合作、跨界地区合作、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和协调机制建设。当时对粤港澳三地的发展重点进行了定位:“广东要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要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以现代物流产业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之一,澳门要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吸引力的博彩、旅游中心之一和区域性的商贸服务平台。”2011年1月14日,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制定了《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这是三个地方政府于2009年完成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的其中一项跟进工作。该计划包括在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五市增修公共交通网络、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项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2015年1月,广东省在两会期间已经着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1月,广东“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生态,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深化粤港澳合作,坚持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式,积极汇聚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窗口。广东省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标准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着力构建‘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和经贸合作中心,形成粤港澳台经济深度合作新局面,全面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同时,要注重将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政策措施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经济竞争合作能力的新优势人才。
广东省在系统梳理“十三五”规划纲要及30个专项规划的基础上,与港澳地区充分对接,力求推进和落实大湾区建设100个先导合作平台和项目。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在制定当中,出台后很快将进入实施阶段。一些政策创新和重大项目已取得积极进展。比如,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方案;广东将联手港澳地区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些政策与规划方案的落地实施,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
3.广州市的地缘优势与创新创业发展情况
沿海湾区,如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因地理位置、交通等优势,通常有发展条件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可以说,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由此衍生出的经济可称为“湾区经济”。成熟的湾区经济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有超级体量,有强大的产业集群带和一定的世界影响力,形成了强有力的经济核心区和广阔的经济腹地,并且拥有一大批科研教育机构和创新性国际化领军人才。[4]将粤港澳作为一个湾区进行规划建设,是因其自身拥有一些不可比拟的优势。
在地理位置上,粤港澳大湾区依托珠三角建立,是对珠三角经济区的升级。广州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地带,拥有四通八达的水上、路上和空中交通网络,城市之间交通便利,广深港高铁的开通更使从香港到广州的时间大大缩短,有利于商贸密切往来。此外,广州市南沙区处于湾区的沿海核心地带,是港澳地区青年人才北上内地发展的重要门户,也是粤港澳三地青年交流的重要平台。整体上,广州作为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以及广东省的省会城市,在政治、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拥有周边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质资源,尤其是在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上,广州可以说具有天然的优势。
人才是湾区发展的基础和灵魂。粤港澳地区尤其是广州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培养了大量青年人才。在这样的地理优势与文化氛围下,如何培养高质量青年人才,吸引外部优秀青年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构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是目前重要的工作内容。
在21世纪初,广州率先提出“依托南沙港,对标东京湾区”。2017年2月27日,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马兴瑞赴广州南沙区调研,强调要把自贸区打造成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南沙要围绕这个定位建成高水平的国际化城市和国际航运、贸易、金融中心,成为广州的“城市副中心”,支撑和引领全省新一轮对外开放。要加强与港澳地区更高层次的合作,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服务业企业,携手参与自贸区建设。[5]2017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和省长马兴瑞在香港会见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双方表示将全面提升合作水平,深化在投资贸易、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围绕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逐项谋划未来发展。[6]
2017年10月,《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通过专家论证[7],并在2018年3月22日正式开始印发[8]。通过实施“IAB”计划,即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广州市将打造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科技产业创新和供给侧改革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的集聚。2018年3月29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科技创新交流的合作》签署仪式在广州举行。“双方未来五年内将在生物医药(中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共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建设;合力组织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联合资助计划;着力推动在两地合作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同时拓展两地在科学研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9]
通过上述政策措施可以看出,广州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将发挥核心增长极的作用,其定位是科技中心,通过扶持重点科技领域,促进人才和产业集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促进各地融合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青年人才就业和创业的重要阵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和规划的逐渐明晰,区内各城市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找准自身定位,协调彼此间体制、法律、关税制度的差异,利用多方资源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及就业,形成完善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以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蓬勃发展,是广州也是大湾区内各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分析共青团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
创新创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都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结合自身职能定位参与到推动创新创业以及就业的活动中来。2016年8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文,增加“中宣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科学院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青团作为凝聚、维系和服务青年的群众组织,在推动青年创新创业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广州市各级共青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专项行动,为共青团组织参与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做到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在新时代,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青年创新创业及就业,已经成为共青团的一个新目标。
(2)探索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
人才是整个大湾区的核心要素,构建完善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从而吸引大量高科技人才落户,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达并且开放程度高,是青年创新创业的重要摇篮,也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必须面对的难题是如何克服各地因制度和政策不同形成的障碍,从而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融合。
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创客空间、孵化园、科技园等各种形式的孵化基地。本调研以广州共青团人才服务体系对青年创业就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依托,以青年创业就业的需求为导向,探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切实可行路径。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虽然肯定了创建人才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但对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包括哪些内容缺乏有效的梳理和界定。本调研通过实证分析,试图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做出探索性研究。其理论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丰富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目前,针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体系的研究较少,本调研力求在实证的基础上,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些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建议。
其二,丰富青年人才服务体系的内涵。青年创业就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构建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对于青年创业就业具有推动和保障作用。本调研力求提出有效的人才服务模式,促进人才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2)现实意义
吸引青年人才来大湾区创业就业,离不开人才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打通各地因关税制度、法律、文化等不同造成的壁垒,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系统化的人力资源扶持服务,也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争取优惠政策等方式为青年来穗发展提供创业就业的优质服务。
(三)概念界定
粤港澳大湾区:“湾区”,从地理概念上看,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及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在地理范围上指的是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10]
人才服务体系:人才公共服务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利用公共权力及公共资源,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出发,为社会全体成员平等地提供公益性的人才公共产品和服务。[11]人才服务体系主要有三个特点,包括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人才服务的市场化和产业化。[12]
(四)研究对象
本调研的对象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就业的青年人才以及青年人才服务的提供者。
1.青年人才
创新创业的主体是青年,而青年创新创业团队又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包括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本调研从广州市各创新孵化基地中随机抽取部分基地,对其提供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以及进驻基地的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本调研涵盖了广州市内包括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后改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以此了解大学生创业教育、人才服务情况,以期更全面地掌握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服务供给的现状与需求。
具体来讲,接受问卷调查的青年共89人,其中男性56人,占比62.92%,女性33人,占比37.08%;平均年龄为25.41周岁,标准差为8.40;户籍状况中,有42.7%的内地城市户籍和55.06%的内地农村户籍,港澳地区居民占1.12%,台湾地区居民占1.12%;受教育水平方面,本科学历最多,占60.67%,其次为大专学历,占24.72%。被访者中,24名(26.97%)青年正在创业,其中从事互联网与电子商务、教育、咨询与技术服务业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7.5%、20.83%和12.5%。
座谈会中,青年代表共23人,其中男性16人,女性7人;平均年龄为27.57周岁,标准差为8.86;高中(中专、职中)学历1人,占4.34%,大专学历4人,占17.39%,本科16人,占69.57%,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学历各1人,均占4.35%。在这23名青年中,正在创业的有16人,创业所涉及的行业包括互联网、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艺术等。
2.青年人才服务的提供者
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服务人员以及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等青年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能够近距离接触和服务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和支持。同时,能从另一角度切身体会青年人才创业、就业的需求和困难,并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因此,本课题组从广州市各创新创业基地中随机访问基地服务人员、企业工作人员等,对其服务模式、服务经验进行调研。
具体来讲,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服务提供者共34人,其中男性18人,占比52.94%,女性16人,占比47.06%;平均年龄为27.50周岁,标准差为5.15;户籍状况为,有73.53%的内地城市户籍和26.47%的内地农村户籍,无港澳台地区居民;从业时间方面,2年以内的占比最高,为41.17%,2~4年的占35.30%,4年以上占23.53%。在服务提供者的身份类别方面,创新创业基地中的工作人员最多,其次是企业工作人员、共青团工作人员,以及创业导师和投资机构人员。
参加座谈会的服务提供者共18人,其中男性9人,女性9人;包括共青团工作人员6人,以及孵化基地工作人员、创业导师、专家学者、金融或投资机构工作人员与相关社会组织工作人员。
(五)研究方法
1.抽样方法
访谈对象的选取采用立意抽样,选择在不同行业创新创业的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人才和人才服务提供者进行访谈。问卷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通过网络向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人才和人才服务提供者发放问卷。
2.具体调研方法
(1)实地考察法
为了迅速有效地了解青年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的运营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分析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的举措,本课题组采用实地考察的方式,深入各孵化基地、创业就业空间等进行调研。在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和广钢集团的推荐和组织下,本课题组共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就业空间进行实地考察。简要情况如下。
岭南V谷:是依托广钢集团建立的科技产业园区,国企背景,是广州市政府重点工程。总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目前尚在建设中,部分投入使用。园区规划自成一体,以多元化业态和产品形式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写字楼产品,以帮助企业孵化、崛起、成长、升级。
创汇谷:是由广州市南沙区青年联合会牵头打造的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南沙新区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面向粤港澳本土文化创意青年人才,主要服务对象是在穗高校就读的近万名港澳青年学生。创汇谷集实习、创业、就业于一体,聚焦在校的港澳大学生初创团队,旨在降低青年初期创业成本,是一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青年众创空间。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是南沙区首家外资科研机构,也是香港科技大学面向国内最重要的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成立于2017年1月。研究院立足南沙、衔接港澳、面向国际,大力推进粤港融合,在科技、人才、产业等多个方面持续开展粤港两地的深度交流,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
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是共青团广州市委直属的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也是全国首创的由共青团成立且纳入市级公共就业服务的专业机构。主要任务是开展青年就业创业公益服务,承担针对青年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和再就业的公益性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培训、创业扶持和政策法规咨询,以及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配合职能部门开展青年政策研究,协调各区青年就业创业服务机构的工作。
(2)座谈会
在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组织和协调下,课题组分别与广州地区来自孵化基地、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导师团、投资机构的青年代表等进行座谈。座谈会共进行了五场,地点分别在岭南V谷、创汇谷、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以及高校。与会人员就青年创业就业的现状、需求、困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各与会代表积极表达意见,针对多方面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结合自身创业就业经历提出了不少具有可行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同时,我们对全部与会人员发放了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1份。通过问卷,我们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就业的现状、困难和需求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座谈会的交流情况,更精准地了解需求和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构建完善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3)二手资料分析
二手资料相对来说比较经济,并且能够很快获取。虽然二手资料不可能提供特定调研问题所需的全部答案,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明确问题、寻找处理问题的途径、构造适当的设计方案等。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专业书籍,借鉴国内外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比较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现行政策的优势与不足。
同时,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有关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的资料,为本课题提供了充足的二手资料,为我们前期准备节省了不少时间。这也帮助课题组精准定位问题,拟定更加贴合实际的座谈会提纲,使得座谈能够深入有效地进行。
(4)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来收集人才服务提供者以及青年人才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体系的认知、需求等,进而分析如何完善青年人才服务体系。本调研通过网络向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和人才服务提供者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123份,其中青年问卷89份,人才服务提供者问卷34份。
3.分析方法
资料的收集方法是问卷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对于通过问卷法收集来的数据,本调研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整理分析。对于通过访谈法收集到的资料,主要以录音的形式呈现。要对资料进行分析,首先要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字稿,然后运用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归类整理。资料分析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服务体系的现状;二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在创业就业时的需求;三是目前的人才服务还存在哪些困难。
二 调研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政策知晓率
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政策了解程度一般。针对服务提供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8%的人员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政策非常了解,47.1%的服务提供者比较了解,32.4%的服务提供者对发展政策不太了解,还有11.8%的被调查者对大湾区的发展政策完全不了解(见表1)。这说明需要加强对大湾区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大湾区的发展。
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政策的了解程度与服务提供者类似。只有5.6%的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政策很了解,42.7%的青年有些了解,30.3%的青年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的占21.3%(见表2)。这说明青年目前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关注度较低,还没能很好地把握大湾区发展的机遇。
表1 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政策的了解程度(服务提供者)

表2 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政策的了解程度(青年)

2.人才服务相关信息知晓率
青年被调查者对广州市的人才相关政策了解程度整体偏低。对人才相关政策有些了解、比较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0.3%、34.8%和23.6%,只有3.4%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广州市人才相关政策非常了解(见表3)。说明人才相关政策的社会知晓率非常低,需要面向社会公众,采取多种方法提升人才相关政策的社会知晓率。
表3 对广州市人才政策的了解程度(青年)

3.对人才服务的认知评价
在对人才服务的满意度方面,服务提供者的满意度高于青年。在服务提供者中,44.1%和17.6%的被调查者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32.4%的人认为一般(见表4)。在青年中,74.2%的被调查者对广州人才服务的评价一般,15.7%的青年比较满意,非常满意的占2.2%(见表5)。服务提供者的满意度高于青年群体,可能是因为服务提供者对人才服务政策有更多的了解。
表4 对人才服务的满意度(服务提供者)

表5 对广州人才服务的总体满意度(青年)

具体来说,正在创业的24名青年被调查者对人才政策、人才服务、创业就业教育与培训、人才教育与培养、创业就业政策优惠的满意度水平整体较高(见表6)。说明当前的人才服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年人才的需求。
表6 创业青年对广州人才服务的评价

4.人才服务的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人才服务体系构建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才服务提供者和青年被调查者对此均作了肯定。在服务提供者中,分别有47.1%和50%的被调查者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青年人才体系建设的作用非常大和有些作用(见表7)。
在正在创业的24名青年中,分别有62.5%和12.5%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湾区的发展对创业就业有些帮助和有非常大的帮助,还有25%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任何帮助(见表8)。
表7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青年人才体系建设的作用(服务提供者)

表8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创业就业的影响(创业青年)

创业青年认为,在人际关系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契机和文化环境因素方面广州具有较大优势,分别占比79.2%、54.2%和41.2%。另外,教育培训资源、人才发展环境、创业就业政策等也是广州较具吸引力的地方(见表9)。
表9 在广州创业就业的优势因素(多选,青年)

5.青年创业人才的需求
在对广州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方面,服务提供者和青年存在一些差异。在服务提供者看来,高端人才引进政策最为重要,占比58.8%,其次是减少户籍身份壁垒、中端人才支持力度和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分别占比47.1%、41.2%和32.4%(见表10)。可以看出,服务提供者认为人才吸引和培养是目前最为需要的。
表10 对广州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多选,服务提供者)

在创业青年看来,中端人才支持力度和提供更好的社会福利与保障最为重要,分别占比45.8%和41.7%,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和提供人才服务的优质服务平台,分别占比37.5%、33.3%和29.2%(见表11)。综上,高端和中端人才的需求较多,户籍身份壁垒和社会福利保障也是人才服务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知识技能被迫切需要。有87.5%的青年认为他们的企业缺乏人才(见表12)。缺乏较多的人才类型有营销人才、技术研发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分别占比58.3%、54.2%和41.7%,对外语人才和技术工人的需求则比较少(见表13)。
表11 对广州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多选,创业青年)

表12 企业是否缺乏人才(创业青年)

表13 企业缺乏的人才类型(多选,创业青年)

在创业培训方面(见表14),创业青年对与自己现在创业领域相关的知识和技术、青年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融资知识、市场和技术前沿信息的需求较多,分别占比75%、62.5%、58.3%和50%。可以看出,青年对专业技术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最为强烈,希望借助这些支持企业向更高阶段发展。
表14 需要接受的创业培训类型(多选,创业青年)

6.高校创业就业教育服务情况
高校是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有43名(72.1%)在校学生被调查者表示所在学校提供了创业教育培训活动(见表15),69.8%的在校学生表示所在学校提供了就业教育培训活动(见表16)。
表15 所在高校是否提供创业教育培训活动(在校学生)

表16 所在高校是否提供就业教育培训活动(在校学生)

而对创业教育培训满意度的调查显示,整体上在校学生的满意评价高于不满意评价,但是非常满意的占比不高,只有11.6%的被调查者非常满意,分别有23.3%和37.2%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满意和认为一般(见表17)。
表17 对所在高校创业教育培训活动的评价(在校学生)

对就业教育培训的满意度调查有相似的结果。7.0%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满意,分别有25.6%和41.9%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满意和认为一般,非常满意的占比不高(见表18)。可见,高校在就业创业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加强就业创业的教育培训服务,使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和参与相关服务活动,并努力提高其满意度。
表18 对所在高校就业教育培训活动的评价(在校学生)

(二)质性研究结果分析
本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和二手资料分析等,分别从政策支持、平台搭建、金融支持、科研支持、专业支持、生活配套六个方面来描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
1.政策支持
(1)人才吸引政策
人才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灵魂,也是整个服务体系运作的核心。大湾区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目前已实施的人才吸引政策有很多,比如广州市的“红棉计划”通过给予十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全链条地为海外人才来穗创业提供优质服务。此外,广州市各区依据各自的优势与特点也分别制定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政策,比如南沙区的“百企千人”计划、南沙自贸片区的“1+1+10”产业政策体系等。
面向港澳青年学生进入广州实习的“百企千人”计划,提出要有100家企业能够保证每年提供100个实习岗位,让港澳青年学生可以在南沙区进行实习。在实习期间还举办人文交流、社会实践、公益服务和文体活动等。实习单位主要涵盖自贸片区工作部门、金融机构、大型央企、外资企业等。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促进粤港澳三地青年学生互相间的了解,从学生时期就开始着力吸引与培养优秀的港澳青年来广州就业创业。
“1+1+10”是南沙区政府出台的一个以吸引人才为其重要工作内容的产业政策体系,主要包括1个纲领性文件、1个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和10个产业政策。这些政策就如何吸引高端人才进入南沙自贸片区、集聚人才创新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包括给予高端人才奖励、提供良好的住行条件以及优厚的家庭保障、提高福利补贴、提供生活专属服务、建立专业人才引入激励机制等。
(2)财政补贴及税收减免政策
资金是创业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为了帮助初创企业节约开支,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公司研发、创新,广东省政府在税收方面给予了很多优惠。广州市补贴和自主项目共有11项,其中多项是针对创业者及创办企业的,包括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同时,还有2项针对创业项目的,即优秀创业项目资助和创业项目征集补贴。有些补贴可以同时获得,如《广州市天河区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发展实施办法》中提出,同一项目可同时获得落户奖励和租金补贴两项支持,给予每个受支持项目10万元人民币落户奖励,大力支持港澳高校项目在天河区落地孵化。这些对青年创业的资金支持,也能够吸引创业人才,有助于港澳青年在广州创新创业、落地生根。
2.平台搭建
(1)创业人才选拔平台
创新创业大赛是青年展示创业项目的重要平台,也是目前各孵化基地、投资机构遴选优秀创业项目的主要途径。广州市对选拔出的优秀项目予以场地、资金、技术等优惠政策,以吸引其落户广州。
目前,各级组织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如由广州共青团主办的“青创杯”广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从2013年举办至今,吸引了国内外青年创业项目7890个、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创业青年约20万人。大赛开设港澳青年创业大赛专项赛,扩大了大赛的覆盖面,吸引港澳台青年来穗创业、充分就业;组织线下丰富多彩的港澳青年就业创业交流对接活动,提升港澳青年来穗就业创业的综合素质,吸引其落户南沙区,打通就业创业“最后一公里”。
各区的孵化基地也通过一些自主创办或合作开办的创新创业大赛招募创业青年,选拔、培育优秀的创业人才。比如,天河区精心打造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品牌项目“天英汇”,就是以项目为依托,由政府牵头,联合投资机构、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培育和服务机构建立的创新创业企业成长平台、展示平台和交易平台。通过“天英汇”这样一个渠道,广州市某孵化基地征集了港澳青年的140多个创意项目参赛,最终有10个港澳项目将逐步落户基地园区。
(2)企业孵化发展平台
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是人才服务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孵化基地是一个聚集人才的场所,是实习、就业、项目展示的基地,也是创新创业大赛遴选出的优秀团队的培育室,提供各项人才服务。广州市依托孵化基地向港澳青年提供就业创业和见习岗位,开展港澳青年专场招聘会和就业创业交流活动以及行业交流活动等。
截至2017年10月,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与高校、社区、科研院所等多单位合作,着力建设广州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形成了“青创广州”工作品牌。经认定的广州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已经达到40家,可容纳2700多个创业团队,为包括粤港澳在内的各类创业青年提供免租入驻、政策咨询、手续代办、投融资对接、导师帮扶等14项优惠扶持服务,努力构建一个集思维碰撞、跨界合作、资源转介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年创业社区网络。此外,广东省粤港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创业就业平台都在进一步建设中。
(3)依托各类社会组织的人才交流平台
行业协会、青年联合会等可以促进各地青年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了解,同时可以提供青年人才创业就业所需的人脉、信息等资源,是汇聚青年才俊的重要平台。青年联合会本身属于团委组织,与粤团委组织联系密切,在促进青年人才交流方面更具优势,可以广泛调动资源,帮助港澳地区青年创业就业者更好地落地发展。
同时,通过邀请香港青年联会、香港青年协进会、澳门青年企业家协会等来粤交流,可以增进港澳青年人才对内地的了解,包括了解内地的创业环境,从而推动其寻找机会来广州创业。广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等机构汇集大量企业家资源,通过企业家之间的“传帮带”,也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不少帮助。
3.金融支持
(1)投融资支持
在访谈过程中,大部分被访者认为缺少资金是创业过程中的一大困难,只有少数企业发展已进入加速期的创业者表示“不缺钱”。提供资金保障是吸引港澳青年来广州创业的重要内容。目前,资金来源主要有对创业大赛胜出者给予的一定额度的资金资助、孵化基地自身配备的投资基金、政府的各类专项基金以及其他风险投资等。
广州市青创中心在链接风投、基金方面更具优势,可以为青年创业项目牵线搭桥。同时,政府机构本身也会有一些自己的基金。某青创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科创委这一块,他们有产业基金,包括像国际人才来创业,我们都有产业基金扶持的。荔湾都有政府的产业基金。”团广州市委也设立了“粤港澳青年融合发展”专项基金,依托团中央下属的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意向募集5亿元规模的创业基金(作为粤港澳青少年融合发展创新园区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并写入项目计划书),以拓宽港澳青年特别是专业人士在内地发展的空间。
(2)贷款支持
银行贷款也是青年创业者的重要资金来源。在访谈中,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都表示,他们非常希望能够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支持,但是目前银行贷款获得难度较大。各大银行对创业企业的贷款优惠不是很多,被访者在谈到银行贷款时多表示银行贷款门槛高、普通青年创业者贷款难、利息也相对较高,希望能够降低银行贷款的门槛和利息。
4.科研支持
青年人才创业很大一部分在高科技领域,高科技产品的市场化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支持服务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广州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有诸如中山大学这样的985综合性大学,也有华南理工大学这样的985工科院校,还有暨南大学这样的港澳生源比较多的综合性大学,等等。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一方面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科学技术,为广州培养了大量的高精尖人才,另一方面也汇集了多方资源,吸引了其他地区的优秀青年来广州就业和创业。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多设有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师生共创”等方式促进机构科研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就业模式。企业也可以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寻求技术合作,并利用其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此外,广州市具有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地带的资源优势,也具有方便港澳地区高校与内地合作交流的先天优势,能够吸引港澳地区尤其是香港的高校进入内地,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比如,南沙区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是由霍英东基金会捐建的,于2007年1月正式落户广州市南沙区,是南沙首家外资科研机构。研究院的网站显示,“研究院依托香港科技大学领先国际的科研及教育优势,与珠三角高校、机构和企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重点布局物联网、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先进材料、绿色建筑与环境等领域的研发工作,致力于创新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是香港科技大学面向内地最重要的技术成果转换平台”。这一外资科研机构经过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仅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也是广东省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其使命之一就是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高端的国际化人才。
5.专业支持
(1)财税法务等第三方中介服务
一方面,青年人才中技术型创业者所占比例较大;另一方面,港澳地区与内地在财税法务上差异较大,所以创业者对财税法务的相关政策了解较少,在公司注册、缴税等方面会遇到较大的阻碍,甚至有的被访者在创业初期由于合同漏洞遇到了“做完活拿不到一分钱”的困境。
孵化基地中与财税法务相关的服务,有外包给第三方机构的,有基地运营方自己设特定部门负责的,也有一些基地不提供财税法务方面的服务。同时,孵化基地也会邀请相关人员举行公益讲座,向创业者讲解具体的政策类型、如何申请、如何规避风险等相关创业知识。高校在这方面支持力度较大,某广州高校负责提供大学生创业支持的受访者表示:“免注册费用,至少有一年以上的免费的众创空间的场地支持。还可以帮他们代理做账一年,这个费用也是学校给。”
(2)中端技术型人才支持服务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所服务的群体是青年人才,既要为青年人才提供创业机会,还要为已创业青年的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中端技术型人才,以便于企业扩展业务和持续地进行技术研发。这是一个创业带动就业的过程,对于这部分中端人才来说也是良好的就业机会。
目前,中端技术型人才比较缺乏。除了吸引外来专业技术人才,广东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要努力将这部分人留在广州。这部分技术人才在就业的同时会更加了解行业、了解广州、了解政策,也为以后自己创业打下基础,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创业知识技能培训
创业知识技能培训有很多种,包括在创新创业大赛前后组织的培训活动,在孵化基地举行的讲座、大讲堂,以及在高校进行的创业就业知识教育等。“青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前端的培训提升,包括专业培训、政策培训和主题性培训活动等。据介绍,主要是通过前期的大量调研,收集一些数据,收集上来之后,然后会根据他们的一些需求制作各类的培训教材。培训部有一个专门的创业学院,它会整合社会上的这样一些培训资源,然后整合各种培训阵地,为这些青年提供培训。
孵化基地的讲座内容,一方面是做创业政策、基本知识等的普及,另一方面则是创业导师做个别化指导。优秀的孵化基地都配有强大的导师团队,导师在青年创新创业活动中是“指南针”,不同行业都有其专业领域的优秀导师。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导师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指导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应对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降低初创企业的出错概率。导师的来源包括成功的创业者、天使投资人、高校教授、行业协会成员等。
高校是青年人才的摇篮。高校在青年人才创业知识培养方面的主要做法是设立创业学院、开设创业课程,还有一些针对港澳学生进行创业扶持的相关专题讲座等。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但是在大学高年级开展相应的创业教育培训可以更好地为青年人输送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培养他们端正的创业态度与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开始创新创业活动,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端人才。
6.生活配套
(1)穗港澳出入境问题
人才服务不仅要关注引进人才,还要关注如何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改善人才的生活环境。“一国两制”使得来往于港澳地区需要一定的通关手续。在一次座谈中,某位从事人事行政工作、需要广州和香港两地跑的工作人员说:“国际交流可能还是香港会方便一点儿,毕竟它是自由贸易港,落地就可以,不用签证的。可能进内地,还得有签证,这个我们也可以过去那边交流,顺便引进来。”在座谈中,某非营利组织的被访者提到以前他们的工作人员往返于港穗两地,“一直要申请旅游签证,每次只能签两回”,手续非常繁琐。欣慰的是,“我们反映了问题以后,就被批复了商务签证”。可以看到,出入境正在逐渐便利。
(2)生活条件
拥有良好的生活配套服务,包括子女教育、住房、交通、医疗、购物等是留住人才的基础。人才安心地定居,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创新创业活动。被访者普遍对广州市内的交通条件比较满意:“湾区的力度很大,还帮我们专门去协调这里再增加一个地铁站。”“交通便利,广州有不少地铁线啊,很方便,去哪里都可以。”
与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大型城市相比,广州的商品房价格还是有竞争优势的。港澳地区人士觉得房价还能接受。“住房还是问题不大吧,因为香港本身的住房总是很贵,所以是广州好……对我来说很便宜了,我看不到什么问题。”但是,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仍旧存在由户籍造成的壁垒,影响一些人才尤其是境外人才来广州落地生根。
(3)子女教育
青年人才年富力强,对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的需求还不是那么急迫。但子女教育则是许多“80后”甚至“90后”都开始考虑的重要问题。人才落地自然关系到人才的家庭问题,人才引进过程中要考虑如何使人心安定下来,子女教育问题必然成为青年人才较为注重的一个方面。来自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的被访者表示:“更好的科研人才他考虑的是家、小孩读书,当然还有他的项目和课题,要考虑在这个地方是否更容易获得课题,他能不能去更多的地方做交流。”
针对高端人才,已有“千人计划”等诸多优惠政策来解决其落户、子女教育等问题,但是针对中端人才的优惠政策还比较少。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坐落在南沙,其负责人力资源的工作人员在座谈中表示:“中端人才其实更是我们非常需要的这一部分,而且占的比例也很大。这些人不符合高端人才的条件,可是我们也希望把他引过来。如果他的孩子不能解决就读问题,那就不能过来了。”
(三)世界三大湾区人才服务的经验
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通常被认为是国际上湾区经济的最佳代表。我们要借鉴世界三大湾区在人才服务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从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三大湾区的共同点,首先,拥有丰富的移民资源。湾区发展早期通过“掘金梦”“美国梦”等吸引大量移民,之后提供诸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落地。这些高素质移民是湾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强大劳动力支持。其次,三大湾区对自身的发展都有精准的产业定位:旧金山湾区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纽约湾区是金融业,东京湾区是航运业。并且同一湾区内的不同城市区别定位、错位发展,使产业高度集中,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后,高校教育则是三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以及后备人才培养的摇篮。三大湾区在制定适应市场要求的教育培训政策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储备了良好的人才资源。从各大湾区的经验来看,湾区发展规划的前瞻性和精准性极其重要,准确定位是湾区健康发展的前提,它对湾区人才服务体系的构建起到了指引作用。
1.旧金山湾区
丰富的移民人才资源是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力。旧金山湾区通过“掘金梦”吸引了大批移民,并且鼓励冒险、容忍失败。[13]对于特殊人才和高技术人才,旧金山湾区制定了众多优惠政策,以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吸引了大批科学家落户,[14]形成了大学—企业—风险投资—政府的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旧金山湾区还具有完整而高效的从技术到市场的市场化机制,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极强。
旧金山湾区受益于高科技产业,具备将来自全世界的新知识、新发明和新技术在本地实现产业化的巨大能力。而其中政府直接购买科研成果尤其引人关注。丰富的大学教育网络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旧金山湾区内拥有众多高水平大学,斯坦福大学首创的“大学·政府·产业”合作模式,倡导学生走出高校创业,这为硅谷成为创新创业中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5]
完整的投资体系为湾区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到私募投资,它们对企业的不同阶段进行投资。大量的投资支持企业初创和早期阶段,风险投资服务于高科技企业成长阶段,私募投资在扩张期通过资本重组进行投资。[16]出色的风险投资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湾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
2.纽约湾区
纽约湾区以金融业为核心[17],以高端人才作为支撑的创意型产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纽约湾区的成功得益于颇有长期战略眼光的数次城市规划部署[18],这促进了湾区城市的发展。纽约湾区拥有功能非常齐全、服务比较广泛的消费市场,各类信息资源非常丰富,有利于形成经济集聚中心。
纽约湾区对城市发展有着非常精准的产业定位与城市规划[19],充分发挥了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形成不断创新的产业链。政府决策对城市转型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纽约曾遇到制造业衰落的危机,但最终通过加大产业研发投入、抵减新兴产业应税收入、给予政府采购及信贷方面资助等方式实现了城市复兴。[20]
纽约湾区非常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纽约整体的教育水平较高,教育体系十分健全,并制定了适应市场要求的教育培训政策。大量移民资源为湾区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纽约湾区通过“美国梦”吸引大量移民,鼓励他们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创造财富,并修改了移民法,对学有专长的移民减少限制,增加人才供给,为自身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21]
3.东京湾区
东京湾区针对人口分布和港口使用规划性极强。对邻海人口进行优化分布管理,是其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东京湾区的人口从江户时代以来就开始向西北聚集。目前,东京湾有高密度的人口紧邻海湾地区居住和工作,且逐步向内陆扩散和延伸。[22]东京湾区较为重视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吸引高科技人才落地,从而促进湾区经济不断发展。
同时,湾区产业高度集中。东京湾区不仅是日本工业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世界生产力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东京湾区的一大特点是形成了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23]东京湾区依托航运业,对各个港口有较强的规划性。湾区内有七个世界级的大型港口,为了充分利用和共享湾区资源,在港口群内部进行了等级和功能的划分[24],并使各个港口有效配合成一个有机群体。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实现了产业在大都市经济圈内的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内现有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等世界级集装箱港口,但是彼此之间还缺少较为明确的分工和定位,导致恶性竞争和资源的浪费,东京湾区的做法值得借鉴。
三 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与困境
(一)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的优势
1.市场环境开放,资源丰富
从经济特区、自贸区再到大湾区,珠三角地区的开放程度不断升级,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在促进地区融合的同时,不仅使大湾区内的资源实现交流和融合,还吸引大湾区以外的资源进入湾区投资发展,从而实现资源聚集。同时,大湾区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劳动力素质和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正如广钢岭南V谷工作人员在座谈中所表达的:“从市场来说,有足够的人群就有足够的需求去为未来做一个拓展。”当前,粤港湾大湾区的市场经济发达,资源集聚,能够为青年人才创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环境。
吸引创业人才进驻广州的环境优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广州原有的工业基础,以及目前一些大型国企比如广钢的转型,给某些科技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政策和技术支持。其次,国内稳定的政策环境,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创业人才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力度。最后,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资源丰富又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处于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位置,这些便捷之处对于港澳地区有志于向内地发展的创业青年来说尤为具有吸引力。
2.粤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人才流动
文化交流具有促进人才流动的作用。一方面,粤港澳地区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广州是南粤文化的中心,在文化上对港澳地区人士具有先天的吸引力。因此,对于具有强烈乡土情感和文化情感的港澳青年来说,广州是个人发展的首选之地。另一方面,不少原先祖籍是广州及其周边地区的港澳青年,也会带着支持家乡的热情来到广州。支持家乡也是粤港澳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同族同源,许多粤港澳青年在情感上易于互相交流、了解。
在访谈中,被访者比较认可文化交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这一比较平和的做法来促进港澳青年走进内地,认识内地文化,并多与内地的青年进行交流,从而促进相互理解,达到心灵契合的状态。同时,文化交流可以使港澳青年了解内地的经济发展、就业创业环境,并使一部分港澳青年留在内地,进而实现人才的流动。暨南大学已经在推动港澳学生来内地了解创业环境,并有机会来广州落地创业。
南沙区青年联合会在促进粤港澳青年文化交流方面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百企千人”项目主要针对港澳地区高校学生。相关人士介绍说:“大一到大四的这些学生,他们到这边来先实习,实习期间就会融入一些社会实践在里面。然后将来有可能的话,如果他们愿意到这边来工作或者创业,那么就可以比较顺畅地衔接。”
3.孵化基地呈现出产业集聚趋势
孵化基地的产业集聚有利于行业资源的汇集。一方面,同一行业的各个企业间可以互通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约成本,形成园区内的商业往来。受访者称:“有各种层次的企业在这里,一些大企业可以为一些初创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就是在内部资源对接上非常好。”同时,有园区为企业真实性作信用背书,一些企业可以放心地在园区内承接项目。
产业集聚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孵化基地有其自身的专业定位,不同的孵化基地会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定位遴选符合要求的企业入驻,如文创、物联网、“互联网+”、生物医药等行业。有关人士称:“很多创业园都会有一个发展的历程,从开始的综合性的孵化器,到逐渐要求很多园区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孵化器由综合性转化为专业化,我觉得这是一个良性的发展过程,通过这样的聚集,可以把更多的资源精准辐射到企业。”另一方面是企业之间相互吸引的结果。“都是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关系。同一个客户群体内容又不冲突,刚好是互补,所以我们就在一起。”产业集聚现象可以吸引更多同类的青年人才,进而形成一种“业态效应”。
(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的困境
1.户籍制度带来的阻碍
在“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内地与港澳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有着较大差异,导致港澳青年在广州的创新创业活动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主要的就是户籍制度带来的港澳青年在穗的身份获得感差。由于身份证件不能两地通用,港澳青年无法享受在内地的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生活便利性降低。表现在:首先,两岸便利通行存在障碍,在出入境、高铁购票等方面还不是那么便利。其次,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创业成本比较高。一方面,港澳青年也要办理就业证;另一方面,企业为港澳籍员工购置“五险一金”的程序复杂,间接导致用人成本增加。再次,港澳青年创业者注册公司存在障碍,手续比较繁杂,并且由于身份问题,在与内地青年联合创业上仍有不便。注册企业后在银行开户仍存在障碍,并且由于没有内地户籍身份,无法在内地申请信用卡。又次,港澳学生来穗就业也存在障碍。如一些从业资格证考试只有有内地户口的能参加,港澳青年是不能参加考试并获取从业资格证的。最后,港澳青年即便可以落户,在落户之后也会面临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福利待遇和保障以及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
2.优惠政策落实时间长
政府在扶持粤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在政策的落地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障碍。通过哪些渠道能够获知这些政策内容,针对优惠政策如何进行申报,以及申报以后何时落实优惠,都是港澳青年落户广州需要面对的困难。政策落实的时间过长也可能影响企业的发展。目前,政府已经认识到政策落实时间过长的问题,所以在工商落户等早期阶段,政府会要求园区或者工商的其他一些机构为港澳台地区的一些创业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使它们能够更快速地落户到广州及其他地区。可喜的是,通过人才服务体系的不断优化,一些政策目前已经能够看到成效。
3.政务机构过于分散
港澳企业在内地的注册,比内地企业无论从时间还是流程上看都会繁琐很多,而且企业日常的事务比较分散复杂。很多被访者谈到与政务机构的沟通体验较差、不了解具体的政务办理流程或者在政务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内地的创业青年也有此类问题,而对于内地政策与政府职能分工不熟悉的港澳青年来说,这些问题尤为突出。每场座谈会上都有人不约而同地谈到政务办理这一问题,急需有一个整合的、高效的平台来处理这些政务问题。
4.政策信息不对称影响创业热情
政策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了港澳青年来粤创业的热情。事实上,广州市政府在促进青年创新创业就业方面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但是一项关于广州市初创青年创业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近四成创业青年对政府的优惠政策以及共青团的扶持政策缺乏了解。由于政治制度的差异以及信息接收途径有限,港澳青年对内地各方面缺乏深入了解。
对内地政策、环境的不了解,导致港澳青年虽然有来穗创业就业的意愿,但是实际来穗创业就业的比例不高。除了港澳政策与福利体系与广州市的政策和福利体系不同外,港澳青年对广州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低也直接导致其创业意愿不高,创业青年无法享受到创业优惠和配套服务,如税收减免、场地免费、租金补贴、各项政务代理等。这些不利因素都间接地增加了青年创业的成本,提高了青年创业的风险,也阻碍了对港澳优秀青年人才的引入。
5.人才引进的梯度不够
在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方面,广州还缺乏有针对性的人才激励政策。如何加大对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奖励,减少收入税负,吸引高端港澳人才来穗安家落户,需要广州在相关政策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同时,多数被访者都提到“招聘困境”。青年创业以后将面临公司扩张问题,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支持。目前针对高端人才的服务政策较多,而针对中端人才的服务政策较少。并且,目前广州在市级层面也缺乏具有代表性的专属平台来促进三地青年在就业创业上分享资源、交流心得、达成共识。如何汇聚更多的青年人才资源,为已落地的粤港澳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受访人士称:“我们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人才引进来,就是借助包括青创服务中心、团市委在内的这些资源,去把这些大学里面的、大学生创业者中的人才把资源给引进来。”
6.创业知识技能培训较少
2017年,针对广州市初创青年创业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近七成的创业青年认为自身能力和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创业,还有一成的初创青年对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没有清晰的认知。创业青年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储备直接关系到青年创业的成功率,这一方面要求青年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政府的帮助扶持也能够促进青年创业更加稳健进行。
本次调研中,被访者对知识技能培训的需求较为强烈,包括法律和财务管理技能方面的,这些可以帮助创业者合理规避一些风险。目前虽然已经举办了一些讲座,或者直接由创业导师进行个性化指导,但是目前的培训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尤其是在职业技术人员的培育上,还是供不应求。除了高等教育,也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化的专业人员。同时,也有高校师生提出,市团委和青创中心可以牵头,组织一些专门针对港澳学生在穗就业的宣传、辅导和培训工作,进入高校面向所有师生,而不仅仅局限在通过创业竞赛选拔出的人才。此外,知识技能培训中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内容也较少。有人指出:“香港、澳门、台湾这些地区,他们玩创新还有知识产权这些是非常专业的。但是他们来到广州后发现有这些侵权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一块的服务工作需要加强。
四 广州市人才服务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目前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的广州市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还面临诸多困难。其中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信息不通畅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青年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人才的良性流动也成为大湾区发展的活力体现。目前,广州市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青年人才在穗就业创业。尤其是为了吸引高端人才在广州落地生根,广州市相关部门发布了有力度的政策措施和细则。
但是,在目前的青年人才服务工作中,仍然是以服务内地青年与海归青年为主,对港澳地区青年以及国际人才的引进、吸纳力度不足。其中,由于缺少有代表性的和专门的港澳青年人才交流平台,很多针对接港澳地区甚至国际人才的政策传播途径受阻,各项扶持政策或利好消息未能及时被有来穗发展意向的优质港澳创业青年知晓,导致有政策却未形成人才流动的吸引力,使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共青团在人才流动上的引导作用还有待加强。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倡导,才能保证政策的有效传达。同时,要即时了解和反馈人才的需求与心声,促进人才激励机制的完善,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打通向上与向下的信息传递通道,正确有效地影响人才流动。
(二)制度间壁垒依然存在
粤港澳大湾区相较于世界上其他湾区起步较晚,其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尤其是在推行“一国两制”的背景下,粤港澳存在体制、关税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如何解决“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律体系”“四个中心城市”带来的诸多冲突和障碍,以及协调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各地区进行人才贮备、开展人才服务需要考虑的问题。人才服务需要突破制度壁垒、协调区域差异,合理配置人才,做到扬长避短、差异化发展。
(三)服务仍需优化
为了顺应大湾区人才发展的战略需求,广州市在人才奖励、支持与保障力度上均需要加强。在这些方面,不仅要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也要吸取国际上成熟湾区发展的宝贵经验,避免走弯路。比如在户籍政策上,要对引进的人才尤其是港澳人才进一步优化;要优化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使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与人才层次的合理配置;等等。
同样,人才服务的过程就是整合各类资源的过程,要充分利用政府的优势调动和整合各方资源。共青团引领下的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可以作为很好的人才资源整合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场地、资金、技术、政策、信息、渠道、导师等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留穗发展,实现创业目标,创造经济与社会价值。然而,目前孵化基地在平台建设上还有待完善,服务提供缺乏整合性与通用性,各类服务的水平参差不齐,人才服务的配套政策比较缺乏,整体上缺乏跨领域、跨行业的平台搭建。
(四)生活配套没有跟上
外地来穗人才的生活配套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除了户籍壁垒导致的非广州户籍的人才在子女入学、家庭医疗(子女、配偶与父母)、住房购置优惠、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获得方面不便外,还有一些方面,如针对高端人才需要配备的国际水平教育、医疗服务对接、体育文化活动场所以及语言文化沟通交流等,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可以看到,上海的人才服务体系除了注重对人才的管理、培养、激励、引导外,还注重居住环境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具体举措包括:破解人才的阶段性住房难题,优化海外人才就医环境,扩大国际教育资源供给,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以舒适便捷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来吸引海外优秀人才落户。这些经验也值得广州参考与借鉴。
(五)人才服务工作的地位有待提升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这是人才服务工作的最根本原则。人才服务应突出市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指引来开展服务工作,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也给广州的人才服务体系发展带来启示。以北京为例,作为我国的首都,同时也是内地的龙头城市,北京在人才服务上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比如,北京的人才服务政策更加强调改革,实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加快完善现代化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旨在打造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在人才管理方面,广州可以借鉴北京的经验,制定地方性人才法规,同时要重视各级政府部门人才管理职能的转变,更要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循序渐进地推进用人单位的管理机制改革;同时,要大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使其更具灵活性与前瞻性。[25]此外,广州作为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在人才发展战略的设计上要更加注重全局发展、持久发展和活力发展,尽量满足各地不同的需求,要有魄力、胆识以及创新精神。广州市的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要能在未来大湾区的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六)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
在人才引进的力度与人才激励机制上,与北京、上海和深圳相比,广州还有欠缺之处。如上海有更积极、更开放的海内外人才引进政策,户籍成为人才引进过程中的优势资源。对于优质人才,上海实行优先落户政策,从而产生激励和导向作用。广州市人才引进的奖励力度不够,也不够细致。在这方面可以参考深圳的经验,对人才进行比较细致的测评,并依据测评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优秀人才与急需人才,要加大激励力度。在进行人才激励的同时,也要在人才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目前广州市政府的职能部门以及共青团组织对积极吸纳人才和挖掘人才工作重视不足,对人才引进工作成果优异的单位和个人奖励不足,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推动人才引进工作的高效运行。
五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模式
科学、合理的人才服务体系,不仅保障青年人才的创业就业活动,也对产业发展有引领作用,要使人才服务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本课题组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努力建构一个以共青团为主导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体系(见图1)。

图1 广州市共青团引领的大湾区青年人才服务体系
该模式以共青团组织为枢纽,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历史契机,打造人才服务平台,有三个特点。具体来说,一是以大湾区的政策发展、人才发展的文化支持和后勤保障为主要内容,建设人才发展服务平台,共青团在其中发挥枢纽作用,打破大湾区内的政策壁垒,以更优良的人才环境营造为目标。二是以保障人才发展的资金供给,搭建人才创业就业的通畅渠道,实现资源的区域共享为主要内容,优化人才发展的资源配置。三是发挥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带头作用,依托广州的教育文化优势,继续完善人才教育与培养机制,打造“青创杯”广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青创广州”服务品牌,并通过聘请专业导师实现对人才的差异化与精细化培养。
现针对该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一)完善大湾区青年人才的吸引与培育机制
1.依托教育,强化人才造血机制
广州市教育资源丰富,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汇聚了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依托高校、面向社会开展人才教育与培养,推动高校创业就业教育培训,是广州强化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重要方式。
另外,要促进政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大湾区内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大胆推进制度创新,鼓励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形成产学研高度融合、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的机制。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科技研发、创新和产业的聚集地,成为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集合地,要深刻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让高校、科研院所承担一部分培训、讲座,有利于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
2.通过各类创业大赛搭建优秀创业人才选拔平台
以创业大赛作为吸引优秀人才和项目的选拔平台。目前,广州已有各类创业大赛,吸引了大量优秀创业项目和优秀青年参赛,并在其中选拔出一批高质量项目落地。创业大赛不仅仅是项目和人才的选拔平台,更是学习、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创业大赛能够进行创业就业的培训教育,促进粤港澳地区之间以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创业大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开展常态化、规范化创业知识技能培训
针对创业青年尤其是粤港澳创业青年的特点,结合实际需求,广州市应利用“创业导师”的优势资源,使专业导师真正发挥规划与指引的作用。同时,采取大讲堂、专题培训班、一对一指导等形式,着力打造内容针对性强、培训氛围轻松的知识技能培训体系。
培训内容要更加精细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元化培训活动。内容上,聚焦青年最需要的知识技能。大力举办介绍补贴优惠、财税法务等政策法规和知识的讲座,开展高校创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各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一方面,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年专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增强青年人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利于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二)推动大湾区人才发展环境营造
1.制定完善的政策、机制
一要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完善法律保障,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形成开放包容的创业氛围。以自由、宽松、开放的文化环境为粤港澳人才创业提供机会,在吸引高精尖人才的同时,也吸引中端技术人才集聚,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领航者。
二要创新人才服务机制,打破制度差异带来的壁垒。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建立高效便捷的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努力克服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体制差异和行政分隔,实施有利于粤港澳青年人才流动、促进大湾区整体经济发展的政策。
三要拓宽政策信息的传播渠道。完善的政策体系只有落地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应当完善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的信息网站,及时为粤港澳青年提供创业就业所需的各种信息。还可成立创业联盟、企业家联盟等,加强相互间的信息资源交流和共享,让更多青年充分了解大湾区的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切实享受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政策红利。
2.提供人才发展的文化支持
广州市要继续推进粤港澳青年人才交流互动。大湾区建设不仅仅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商贸往来,更要追求人心相通。广州市要通过粤港澳青年人才的文化交流、实习和就业等活动,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和认知,鼓励青年共同学习进步。
广州应借助文化交流这一青年易于接受的方式,依托高校平台,推动港澳学生来穗了解创业就业环境,并寻找机会落地。同时,人才交流是双向的,不仅仅欢迎港澳青年来穗创业就业,也鼓励内地青年到港澳地区寻找就业创业的机会。
3.做好人才发展的后勤保障
要完善生活配套服务,打造宜居的优良环境。促进人才落地广州,完善生活配套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包括社会福利保障、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公共交通等。其中子女教育是较受关注的,只有解决后顾之忧,才能让青年人才安心工作,专注于科研创新。
同时,建立高效便捷的公共事务服务平台。依托电子政务、政务大厅等,实现网上公布政策信息、工作动态,以及开展网上审批、交费、查询等业务,简化公共事务流程,缩短审批时限,为青年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三)促进大湾区人才发展资源配置
1.完善资金供给与保障
要优化投融资平台建设,鼓励更多风险投资机构参与到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来。目前,广州已有许多创新创业平台拥有自己的投资基金,但资金规模还不能充分满足青年创业的需求。一方面,应增加参与投资的企业的数量;另一方面,对风险投资企业的资质、信用、能力等要严格把控,确保投资企业的质量。
2.搭建人才创业就业渠道
总体上,吸纳人才在穗创业可以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自主培养—留住人才—培养发展—成长成熟的路径;另一条是引进—发展—成熟的路径。无论是哪条路径,都需要各种人才服务措施来保障渠道畅通。尤其要加强的是以下两点。
一是壮大高端人才队伍,重视对中端技术型人才的吸纳与服务工作。当前,企业不仅需要高端技术型人才,对于中端技术型人才也有大量需求。广州应搭建就业创业的信息渠道,组织互通信息、咨询指导、远程教育、文化交流等活动,引导人才培养和就业方向,促进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
二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本身可以增强市场的活力,通过优胜劣汰能发掘出优质人才。同时,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补充大量人才,促进人才集聚。在人力资源方面,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减少企业的招聘成本。同时,借助大湾区的发展与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港澳台地区以及国际青年人才在穗就业的机会,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
3.促进孵化平台区域共享
广州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作为青年创业就业活动的载体,可以促进孵化平台区域共享。孵化基地作为青年创业就业的一个“根据地”,是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应整合各类科研信息,完善技术人才的沟通交流渠道,通过举办主题研讨会等形式加强相关机构之间的联系,促进资源信息共享。建立企业与大湾区科研院所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鼓励本地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承担实验研发、项目设计,在项目参与中促进企业与各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
要促进产业链形成,引导产业集聚。一方面,产业聚集形成“业态效应”,可以节约大量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同一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紧跟经济发展新动向,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必然会吸引大批具有竞争力的国内外人才落户广州。
[1] 徐岩,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紫琪,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硕士。
[2] 史成超:《广深港高铁年中测试,谁将是大湾区的“领头羊”?》,搜狐网,http://www. sohu.com/a/134753703_589977。
[3] 黄非、陈红彦:《“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第一届粤港澳“一带一路”倡议论坛——强化大湾区优势互补(2017)会议综述》,《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4] 何诚颖、张立超:《国际湾区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借鉴及横向比较》,《特区经济》2017年第9期。
[5] 《胡春华、马兴瑞赴广州南沙调研检查自贸区建设》,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 people. com.cn/n1/2017/0228/c64094-29114019.html。
[6] 《胡春华、马兴瑞会见林郑月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703/c64094-29380063.html。
[7] 《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广州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gz.gov.cn/gziijg/gzdt/201710/167ed5d68a224158947e2e1efa6e235e.shtml。
[8]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广州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gz.gov.cn/gzgov/s2811/201803/26f4989a739547d28 ae873cd95bf5834.shtml。
[9] 《广东省科技厅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安排签署仪式在广州举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网,http://www.gdstc.gov.cn/HTML/zwgk/zwyw/152231315777-6819594 900138621523.html。
[10] 蔡赤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挑战》,《广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11] 伍梅:《构建广西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探讨》,《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12] 唐果、贺翔:《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的内涵特点及建设重点》,《经营与管理》2012年第10期。
[13] 何诚颖、张立超:《国际湾区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借鉴及横向比较》,《特区经济》2017年第9期。
[14] 田栋、王福强:《国际湾区发展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全球化》2017年第11期。
[15] 丁旭光:《借鉴旧金山湾区创新经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探求》2017年第6期。
[16] 丁旭光:《借鉴旧金山湾区创新经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探求》2017年第6期。
[17] 李幼林、刘思弘:《“湾区经济”模式的另一种启示》,《浦东开发》2017年第6期。
[18] 谢许潭:《借鉴与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知名湾区的互动新态势分析》,《城市观察》2018年第1期。
[19] 王苇航:《纽约湾区如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中国财经报》2017年8月5日。
[20] 雷佳:《湾区经济的分析与研究》,《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年第2期。
[21] 何诚颖、张立超:《国际湾区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借鉴及横向比较》,《特区经济》2017年第9期。
[22] 谢许潭:《借鉴与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知名湾区的互动新态势分析》,《城市观察》2018年第1期。
[23] 雷佳:《湾区经济的分析与研究》,《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年第2期。
[24] 陆敏凤:《世界三大湾区发展经验及对浙江的启示》,《浙江经济》2017年第22期。
[25] 具体内容可参见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zhengwu.beijing.gov.cn/zwzt/dzcywzcx/zcyjd/gfjd/t14740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