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非遗(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他们一直走在记录非遗的路上

李亚威

《深圳非遗·第一辑》即将出版之际,好友雨燕委托我为该书作序。据她介绍,在深圳市委宣传部领导下,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的鼎力支持下,他们搭建了一个真正的“非遗”舞台,她和同事们有了拍摄《深圳非遗》纪录片乃至出版非遗图书的机会。没有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慧眼”,《深圳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或许不会像现在这样顺利,这位博士主持人和她年轻的团队正不遗余力地把《深圳非遗》推上立足深圳、传播至海内外的全媒体舞台。

他们探索的“非遗”表达是接地气的。《深圳非遗》以“探访式解读”和“参与式体验”这样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将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之中,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非遗并共同保护传承,不仅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将千百年来的中华优秀文化进行了遴选梳理,这真是一次壮举。

我和雨燕相识于2007年,作为她主持的节目《人物》的嘉宾接受采访,那次的合作让我发现她拥有非凡的“备书”能力,在采访的一个半小时中,她对我曾经做过的几乎所有大事和关键的节点都倒背如流,针对我的痛点,激发我的倾诉欲,瞬时,我感觉她不是在做节目,而是在真诚地与你的灵魂对话。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可能首先是一个出色的杂家。不仅在采访中伶牙俐齿地捕捉对方要点,亦让采访对象心服口服,愿意倾倒自己的心里话。雨燕外表温润却内心火热,会妙语连珠找到采访对象的软肋,然后一针见血击中关键,再钻进被访对象的内心,将自己的火焰与之融合以达到最佳访谈效果。

雨燕曾是《深视新闻》和《英语新闻》的主播,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了好些年。后来她去德国留学深造,攻读自己喜欢的国际关系学博士,这是一个更高的训练逻辑、拓宽视野和储备知识的要求。她求知若渴甚至满心激动,尤其执着于研究的课题,总能在困顿中绝处逢生。

2012年,她正在德国读博士,台里请她回国担纲真人秀《第一调解》的主持人,雨燕收到这个邀请有点懵,这种“真枪实弹”可不是温文尔雅就能完成的。那是一段“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经历,在《第一调解》现场,她亲眼见到当事人持刀甚至悄藏硫酸上场……那些真实生活中人性最普世的彰显、那些饮食男女的俗世烟火,犹如标本与众生的关系,这世上有那么多的人、事的伦理纲常,错了次序,就越解越乱。她感激这段经历,道德、善良、无我的价值观,像一盏明灯,使她和伙伴们朝着光明走去。

雨燕的另一档节目《市民文化大讲堂》,更是展开她的另一个人文触角。她曾请过五位嘉宾讲《红楼梦》等名著经典,嘉宾从不同角度剖析《红楼梦》,令观众受益匪浅。

如果说超感主义作家、哲学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造一间小屋,一个人在深爱的湖畔,对周围的世界,从思考到困惑,从挣扎到明智观察成为一个思想者的话,那么雨燕他们便是在包罗万象的喧嚣寻找中,在各类人物的选题上,以各种知识的积累,追寻着独特的思想火花。

他们是万千广电人的缩影,他们永远在挑战自我、锐意进取,通过诸多不同题材的“淬炼”,不断地自我成长,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这次雨燕和她的小伙伴们又挑战了传统文化题材《深圳非遗》的拍摄和IP开发,不再拘泥于传统电视平台,而是将文化传播扩大到短视频平台和出版平台。

《深圳非遗·第一辑》是将纪录片《深圳非遗》落纸成书,书中记录了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民俗等内容,无论是传统医药中的平乐郭氏正骨医术、李氏筋伤点穴推拿术、 雷火针疗法等10个类型的篇章,还是传统美术中的剪纸(剪影)、传统植物染色、木刻画等12个类型的篇章;无论是传统音乐中的大鹏山歌、广东口哨、树叶吹奏8个类型的篇章以及传统技艺中的祥利红木家具制作技艺、宝安公明腊肠制作技艺、谢氏核雕等10个类型的篇章,还是传统民俗中的南水姊妹节、官湖望鱼岭捕鱼技艺、潮州工夫茶艺(詹氏)等4个类型的篇章,都是在拍摄视频的基础上,更为翔实地记载了不同非遗种类的类别以及它们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和传承状态。每一个章节的文字,都引人入胜,灵动而通俗易懂。看得出雨燕他们在文字的把控上以及各个非遗门类的文字和史料的真实性上,调研做得扎实而透彻。

“非遗”是先辈们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至今的文化财富,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人们往往对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其他未研暂搁。其实“非遗”应突破民族、区域、特定行业的界限,从各个民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覆盖的“非遗”中不断挖掘。对于非遗,绝不能把它变成古物留尸,而应该激活并给它插上翅膀,使其得以创新,并在继承和发展中,给它另一种重生。从自然生成到不断发展流变,这才是将非遗保护传承下来的意义和价值。

“深圳非遗”,无论是视频制作还是著书成册,都反复强调了这一种观点,我跟她算是知音和同道者。人的能量“精气神”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以雨燕为代表的广电人一直执着地把“精气神”用在记录和整理出来的传统文化上,使这些不可复制的文化瑰宝,进入历史档案的史册。希望本书的出版,给读者奉献出蕴含巨大价值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