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氏中医皮肤病性病效方图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带状疱疹

概述

带状疱疹是一种因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以一侧成群水疱、疼痛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由于本病皮损发生在身体一侧,呈条带状分布,似蛇串行,故中医学称之为“蛇串疮”。常见于胸、胁、腰部等处,多沿人体神经走向分布。

病因病机

本病与中医学中的“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火带疮”“蛇丹”相类似。其多因饮食失调,情志不遂,脾失健运,郁而化热,湿浊内停,湿热相搏,或因外感毒邪而发病。

临床表现

1.常有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病程2周左右,严重者迁延日久,一般不超过1个月。

2.发病时患部常有带索状皮肤刺痛,可发生在皮疹出现前后,轻重不等,儿童患者疼痛轻微,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常扩大到皮损范围之外,即使皮疹消失,疼痛尚可持续数月以上。愈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一般不留瘢痕。或伴有轻度发热、疲乏无力、胃纳不佳等全身症状。

3.皮损首先表现为带片状红色斑丘疹,很快转为绿豆至黄豆大小的水疱,3~5个簇集成群,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透明,5~6天转为浑浊,严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有潮红,没有典型的水疱。皮疹常发生于身体的一侧,如腰胁部、胸部、颜面部、大腿内侧等,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发疹沿皮神经走向分布,多呈不规则带状排列,单侧皮疹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常见于颈部神经、三叉神经、肋间神经及腰骶神经分布区,亦可侵犯眼、耳及口腔黏膜。

治疗经验

(一)中医内治法

1.肝胆实热证

[症状] 皮损焮红,疱疹紧张,局部灼热刺痛,伴有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大便秘,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解热毒,清肝火。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黄12g,车前子10g,泽泻15g,木通10g,板蓝根12g,延胡索15g,生甘草10g,全瓜蒌30g,红花3g。

2.脾虚湿蕴证

[症状] 皮损疱疹松弛,颜色浅淡,疼痛轻微,伴腹胀,口不渴,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 健脾利湿,分清化浊。

[方药] 萆薢渗湿汤加减:萆薢15g,薏苡仁10g,黄柏10g,苍术10g,茯苓15g,板蓝根15g,延胡索10g,车前子10g,泽泻10g,通草6g,生甘草10g,全瓜蒌30g,红花3g。

(二)中医外治法

1.皮损水疱红斑给予清热解毒中药湿敷,用黄柏、黄栀子、马齿苋各30g,加水200mL煮沸,滤出药液,以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1~2次。

2.冰黛液外用,每日外搽患处1~2次。

3.鲜半边莲、鲜马齿苋各50g,洗净捣成糊状,加入青黛3g拌匀外敷患处,厚约0.5cm,盖上纱布固定。若药干时用米酒湿润之,每日换药2次。亦可将两味药物鲜品捣烂绞汁,调青黛外搽患处,每日2次。

4.鲜冬青树叶30g,捣烂,调鸡蛋清外敷患处,每日2次。

5.草决明50g(炒黑),白矾5g,雄黄粉5g,共研成细末,调冷开水涂患处。

6.鲜马齿苋100g,捣烂外敷患处,每日1次。

7.生大黄、白芷、苦参各50g,共研成细末,取10g细末用茶水调敷患处,每日2次。

防护措施

1.发病期间宜清淡饮食,少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饮水,注意休息和保持局部皮肤清洁,保持大便通畅。

2.服药期间可用甘蔗、马蹄、胡萝卜、薏苡仁等煎水代茶饮。

病案与图谱

患者,女,61岁。头颈后部红疹,随后形成疱疹灼热疼痛4天。伴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查体:左侧头颈后部皮肤潮红,有4处成群粟米至绿豆大的集簇丘疱疹,疱壁紧张,疱疹液体清亮,互不融合。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肝胆实热证)。治以清肝火,解热毒。予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黄12g,车前子10g,泽泻15g,板蓝根12g,延胡索15g,生甘草10g,全瓜蒌30g,红花3g。7剂,水煎内服。配合冰黛液外涂患处,每日1~2次。二诊:1周后疱疹干燥收缩,局部结痂,灼痛减轻,已无口苦咽干,大便通畅。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原方减延胡索,再服5剂。3个月后随访,上症痊愈,局部已生长头发,无色素沉着印痕。图1-3、图1-4为本案患者治疗前后的图谱。

◆图1-3 带状疱疹治疗前

◆图1-4 带状疱疹治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