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23年展望
2022年以来,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持续反复等多重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力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国民经济顶住压力稳步恢复,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展望2023年,我国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023年,疫情防控更加精准化科学化,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发各方积极性,政策效应、缺口效应和基数效应逐步释放,我国经济有望保持稳步回升态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一、2022年宏观经济运行呈现波动恢复态势
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平稳开局,GDP同比增长4.8%,前两个月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亮眼,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冲击经济出现放缓。第二季度,我国经济顶住压力实现正增长0.4%,4月“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疫情反复和乌克兰危机”两大超预期因素带来严重冲击,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深度下滑;面对经济形势超预期下滑,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国务院加紧出台六方面33条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5月经济形势边际改善,6月经济较快恢复。第三季度,宏观经济恢复向好,GDP同比增长3.9%,7月恢复势头有所趋缓,8月、9月重回升势。进入四季度,受冬季季节性影响,疫情新发多发,但疫情防控更加精准科学,以及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我国经济保持稳步恢复态势。
(一)供给侧呈现逐步恢复态势
工业生产波动回升。面对疫情冲击,工业生产在波动中保持总体稳定恢复,边际向好态势持续巩固,高技术制造等新动能逐步成为增强工业韧性的重要力量,汽车、电气机械和器材等传统制造业表现较好。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延续了波动回升走势。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7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8.1%和11.9%,较上半年分别加快10个和2.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整体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3.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
服务业生产缓慢恢复。受疫情持续多发散发的影响,服务业受到较大冲击。1—10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仅增长0.1%,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生产指数分别同比增长11.1%、5.3%。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远低于过去两年同期4.8%的平均增速,占GDP比重为53.5%,对GDP的贡献率为41.9%,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
(二)需求侧动力明显分化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在加大项目要素保障力度、积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多层次金融支持政策发力等因素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快于过去两年同期3.8%的平均增速。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7%,连续六个月回升;制造业投资增长9.7%,电气机械和器材、纺织服装服饰等行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下跌8.8%,累计跌幅呈持续扩大态势。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7%,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明显收缩。2022年居民消费经历了“平稳运行—二次探底—波动恢复”的过程。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0.6%,远低于过去两年同期4.0%的平均增速。从住行来看,商品房市场深度调整,1—10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22.3%和26.1%;6月起乘用车购置税减半征收等政策带动下汽车市场强势反弹,汽车销量增速由前5个月的同比下降12.2%跃升为6—10月的增长23.3%。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实际增长1.5%,低于过去两年同期3.7%的平均增速,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3%,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但边际变弱。东盟、印度、拉丁美洲等贸易伙伴需求旺盛、疫情冲击下存在部分订单转移至国内的贸易替代效应,以及机电、新能源车等出口商品较强的竞争力,使得我国外贸出口保持快速增长。1—10月,我国出口总额(按美元计价)同比增长11.1%,这是在过去两年同期14.9%的高基数基础上实现的,实属不易;当然,随着美欧日等国经济不断减速下行,外需减弱趋势已经出现,10月当月出口增速由正转负同比下降0.3%,结束了连续28个月的正增长。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
(三)消费物价温和上涨,工业品价格高位回落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回升。受输入性通胀、疫情散发、猪肉价格上涨、极端天气等影响,消费价格呈温和回升态势。1—10月,CPI同比上涨2.0%,涨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由1月的0.9%温和回升至9月的2.8%,10月回落至2.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5%,生猪市场供需发生短期变化,下半年以来猪肉价格再度上涨;非食品价格中消费品价格上涨较多,特别是国际能源价格持续处于高位带来汽油柴油价格保持两位数上涨。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9%,保持基本稳定。我国CPI涨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同期美国、欧元区、日本CPI分别同比上涨8.3%、8.1%、2.2%,俄罗斯、巴西、南非、印度CPI同比分别上涨14.1%、10.0%、6.9%、6.8%。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稳步回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先升后降态势,全球供应链效率下降,商品运输和交易成本上升,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基数因素前高后低,国内能源、粮食等重点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成效显著,工业品价格总体呈逐月稳步回落走势。1—10月,PPI同比上涨5.2%,涨幅同比放缓2.1个百分点,由1月的9.1%逐月回落至10月的-1.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4%,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4%。我国PPI涨幅显著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同期美国、欧元区、日本PPI分别同比上涨10.1%、36.9%、9.5%,俄罗斯、南非、巴西PPI分别同比上涨16.6%、14.2%、13.2%。
二、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延续恢复态势,部分经济指标呈现积极改善迹象,然而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予以高度关注。
(一)国际环境存在“五重风险”
1.全球疫情不确定性及放松防控加大我国“外防输入”压力
当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状态,特别是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全球快速传播,变异病毒传染性、隐匿性和免疫逃逸能力急剧增强,造成全球疫情流行始终难以有效控制,疫情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与此同时,由于多国已放松疫情防控,人员流动频率加快以及流动范围扩大将加速疫情传播,甚至不排除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伴生。我国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因此,我国外防输入的压力持续加大,防疫形势依然极其复杂严峻。
2.世界经济减速及贸易替代效应减弱导致外贸出口放缓
全球疫情冲击持续、地缘冲突加剧、极端异常天气、主要经济体激进加息,世界经济持续面临异常巨大下行压力,部分国家发生经济衰退甚至金融债务危机的风险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秋季报告预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2.7%,较上年放缓0.5个百分点,也低于过去40多年3.5%的平均增速。世界经济减速导致国际市场需求收缩。同时,部分国家放松疫情防控,产业链供应链逐步恢复,我国出口订单转入的贸易替代效应将会减弱。因此,外部需求减少及贸易替代效应减弱,使得我国外贸出口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3.主要经济体激进加息的滞后影响显现
为抑制通货膨胀持续攀升,美欧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大力度收紧。美联储高频率大幅度加息,截至11月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3.75%~4%,为40多年来最大密集加息幅度。继美联储之后,欧央行,英国、加拿大、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央行采取加息措施,日本、韩国等国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主要国家加息滞后效应逐步显现:在持续大幅加息紧缩货币政策的背景下,部分国家经济衰退的概率上升;部分国家将面临本币贬值、资本流出、主权债务危机等风险,中外利差扩大削弱了人民币金融资产对外资的吸引力,加剧短期资本流出和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全球利率水平上升导致流动性趋紧,市场风险偏好降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风险加大。
4.乌克兰危机加剧地缘政治局势动荡风险
随着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部分动员令、顿涅茨克等四地公投、北溪管道爆炸、美西方不断增加对乌军事援助等一系列事件升级,俄乌双方军事角力和利益诉求进入胶着状态,乌克兰危机走向更加难以预料。从地缘政治看,乌克兰危机及美西方对俄制裁加速打破欧洲政治平衡,欧洲国家被迫与美国战略利益捆绑,导致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度调整。从经济影响看,乌克兰危机及美西方对俄制裁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全球能源、粮食供应安全的威胁显著上升,严重干扰正常国际经贸合作。
5.美对我战略围堵打压加剧大国博弈风险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中国是美国面对的‘最严重的地缘政治挑战’,中国也是唯一一个既有意愿也有能力重塑国际秩序的竞争者。”美对我战略围堵打压从点到面、全方位、系统性增强。一是美加大对华全方位科技脱钩和打压,美众议院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美商务部限制31家中国公司、研究机构和其他团体获得美国半导体技术,限制所有美国芯片生产设备制造商向中国出口14纳米及以下芯片的生产设备等一系列新措施。二是美利用劳工问题对我国棉花企业进行打压,美国出台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推动对新疆企业和人员制裁。三是美挑动台海等地区紧张局势,美国频繁涉足台海、南海等问题,美国会众议长南希·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推出“2022年台湾政策法案”,“以台制华”意图明显。四是强化盟友联合围堵,正式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重振盟友关系,在供应链重塑、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以及地区基础设施等方面强化对华地缘政治经济竞争。
(二)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四大挑战”
1.内需收缩和外需收缩相碰头
国内消费需求明显收缩。疫情反复导致餐饮、娱乐等接触性、聚集性消费场所面临随时停业风险,旅游消费者面临被隔离滞留在旅游区的风险,部分服务领域面临“无法消费”困境。疫情冲击、预期不佳等影响消费意愿,消费信心指数跌至历史低点,居民储蓄倾向明显上升,出现“无意消费”现象。部分群体、部分行业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疫情持续冲击下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下降,股票市场低迷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居民收入减少导致消费能力削弱,出现“无力消费”问题。外部需求出现明显减弱趋势。受地缘政治冲突、部分发达经济体加快收紧货币政策等影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导致外部需求减弱,自2022年8月起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明显放缓。2022年9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降至49.8,为26个月以来首次降至荣枯线以下。此外,虽然人民币兑美元出现一定幅度贬值,但对欧元、英镑、日元、韩元等其他主要货币仍然呈现升值态势,不利于我国对相关国家与地区出口。在内需收缩的同时外需开始减弱,对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带来较大挑战。
2.订单转移和产能转移相叠加
订单转移趋势显现。在国内外疫情反复的背景下,部分发达经济体放松防疫政策,实施带疫复产,同时东南亚等地区制造业发展势头较好,国内企业订单出现向海外转移的现象。纺织服装、家居建材、消费电子等行业企业反映订单外流明显。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企业问卷调查显示,有26%的企业表示客户订单外移比例在30%以上,90%以上的企业表示当前在手订单较2021年下半年有所缩减。产能出现向外转移。疫情冲击和贸易摩擦影响全球产业布局,跨国公司调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分布,部分国内外资企业产能向海外转移。同时,随着国内人工、原材料成本上涨以及东南亚等国劳动力成本低廉、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部分本土企业选择在国外设厂经营。当前订单和产能向海外转移相叠加,不利于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影响国内工业生产稳步恢复。
3.企业缩表和居民缩表相同步
企业投资和生产意愿不足。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等因素导致企业扩大生产意愿不足,投资回升动力趋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未来一段时间计划增加投资的企业占比仅为26%(多年平均水平不低于40%),较2021年底下降12.2个百分点。尽管当前货币流动性充裕,但企业新增贷款扩大生产意愿不强,导致部分资金难以进入生产领域。居民资产负债表收缩。2022年以来,部分房贷业主开始提前偿还房贷,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使得新增房贷放缓,反而居民储蓄存款较快增加。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城镇储户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1%,处于历史高位;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比上季度减少1.0个百分点。企业和居民部门同时收缩资产负债表导致国内消费、投资需求增长乏力,经济增长动能减弱。
4.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相交织
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经济增长承压、工业品价格走低、房地产遇冷等因素交织导致地方财政增收困难加大。1—10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4%,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3.6%;特别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5.9%。与此同时,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因而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明显上升。局部金融风险开始暴露。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商品房销售大幅下跌,房企面临资金链断裂、债务违约等风险,造成相关项目烂尾停工,不能按期交付,部分购房业主出现停供房贷现象,引发金融风险和社会问题。河南、安徽等地村镇银行出现取款难,辽阳农商行等进入破产程序,中小银行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水平、公司治理等问题突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逐步暴露。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和金融风险相交织,势必压缩财政金融政策稳增长的空间,掣肘宏观政策的效能。
三、2023年宏观经济有望稳步回升
展望2023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各地鼓足干劲、迎难而上,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经济有望稳步回升,生产端恢复加快,需求端动能增强,物价水平保持平稳。
(一)经济增速将稳步恢复
“四大效应”助力2023年经济增长。一是政治效应。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宏伟蓝图,对经济持续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将极大改善社会预期、鼓舞社会信心、激发生产积极性。二是政策效应。各项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叠加效果、累积效果和延后效果将进一步释放,支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三是缺口效应。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为5.5%左右。受世纪疫情冲击,当前我国实际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速存在较大缺口。而我国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等生产要素支撑能力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随着疫情防控的科学化精准化,2023年经济增速将向潜在经济增长率逐步回归。四是基数效应。2022年受疫情反复和乌克兰危机等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经济出现显著下滑,2023年经济增速将在低基数基础上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将增长5.2%左右。
(二)生产端恢复较快
工业生产增势向好。在疫情对生产的影响持续降低、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稳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助企纾困政策持续发力、积极疏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等因素带动下,工业将保持较好增势。与此同时,我国工业体系完备,制造能力强等优势能够较快适应外部需求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生产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工业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成效持续显现。预计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左右。
服务业波动修复。在不发生大范围大强度疫情反弹的情况下,常态化防疫政策持续优化进一步减少了服务消费障碍,居民出行意愿增强,前期积累的餐饮、旅游、住宿、交通等接触性服务行业需求将逐步得到释放。同时,前期服务业纾困政策的积极作用仍在持续,服务业企业压力进一步减轻,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预计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2%左右。
(三)需求动能有所增强
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从基建投资看,前期大力增加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新型基础设施纳入地方专项债适用范围、积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融资支持等举措将持续为基建投资增长增添动力。同时,交通运输、沿江沿边、城市更新等领域投资需求仍然较大,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建投资需求。从制造业投资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依然较大,利润回补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行业企业亏损情况依然较重,企业信心仍待重振,制造业投资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与此同时,继续落实好制造业新增留抵退税政策直接增加企业现金流,加快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投放,制造业投资总体将保持较快增长。从房地产投资看,国家出台“金融16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在部分需求政策放松后,全国房地产市场销售将有望降幅收窄、逐步回暖。主要房企已度过境外债券融资到期高峰,偿债压力有所缓解。但房企经营困难依然较大,房地产投资降幅将有望收窄。预计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左右。
消费需求温和恢复。在疫情逐步好转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有望保持恢复性增长。从服务消费看,旅游、休闲、娱乐等接触性聚集性服务消费有望回暖向好,餐饮消费加快修复。从重点商品看,新能源车购置税优惠延期到2023年底等政策有利于释放社会购车需求;各地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予以适度补贴或贷款贴息,部分耐用品消费将趋于好转;住房消费将有所回暖,对家具家电、建筑装潢等相关消费的带动力有所增强。预计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0%左右。
外贸增长稳步放缓。受乌克兰危机、全球滞胀压力加大以及主要国家宏观政策过快转向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趋于放缓,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显著加大,海外市场需求增长将更加乏力,我国出口面临更多压力。同时,疫情以来贸易替代效应也随着周边国家生产恢复而进一步降低。预计2023年货物出口增长3%左右。
(四)物价涨幅总体平稳
居民消费价格延续温和上涨态势。一是粮食产量和库存双高有利于食品价格保持稳定,奠定物价稳定的基础。二是目前猪肉价格正处于周期性上涨阶段,将维持高位运行态势,但由于后期猪肉供给有保障,抑制肉价大幅上涨。三是居民消费进一步恢复,市场活跃度有所回升,将对物价涨幅形成一定支撑;四是货币环境总体宽松,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总体看,居民消费价格将延续温和上涨态势,预计2023年CPI上涨2.0%左右。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走低。一是全球经济减速下行、需求疲软、运价高位回落、全球流动性收紧等因素导致本轮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见顶,将呈现震荡回落走势,输入性通胀压力将减少。二是国内能源、粮食等重要商品保供稳价成效显著,通胀预期回落将抑制工业品价格。三是宏观经济将稳步恢复,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品需求有所回升将对工业品价格形成一定支撑。总体看,国内工业品价格将延续走低态势。预计2023年PPI下跌1.0%左右。
表1 2022—2023年中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表
四、政策建议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不确定性较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等问题,2023年宏观政策仍需保持力度,持续出台稳经济接续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成效。
(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的指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将二十条举措进一步落实到位,防止层层加码、过度防疫,更科学、更精准、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疫情防控,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该落实的落实到位、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防控效率,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社会回归正常化运行。
(二)财政货币政策加力稳定经济大盘
一是适度增加财政支出强度,提前发行2023年地方专项债,支持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政府投资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带动引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经济建设。二是落实好技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提高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能力,持续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三是进一步深化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四是综合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金融工具,灵活精准施策,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水平,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五是用好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六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需求政策加力提升效率
一是稳定社会就业,积极扩大就业渠道,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失业保险助企扩岗作用,保持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夯实消费需求释放基础。二是拓展乡村消费空间,实施好汽车、绿色家电下乡活动,拓宽耐用消费品销售渠道。三是持续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扩大升级信息消费,大力推进智慧零售、智慧旅游、智慧餐饮、数字文化以及“互联网+消费”等消费模式,增强消费活力。四是超前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论证推进一批重要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5G等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布局。五是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投资,支持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加大重点行业节能降碳项目投资,加强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领域建设。六是有效督查监管重大投资项目进展情况,加强在建项目后续建设,避免出现半拉子工程。七是统筹利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发挥外贸创新平台作用,保障防疫、用能、用工、物流等环节顺畅,支持外贸企业保生产保履约,确保订单交付。
(四)房地产政策加力防范风险
一是积极推进保交楼建设,明确项目、房屋交付时间表,推动项目早复工、早交付。二是加强协同监管,严防风险外溢,加强市场监管和土地、金融等政策协同,加强部门和地方协调联动、信息共享,加强对房地产领域相关风险的预测预警预防。三是优化完善房地产信贷政策,进一步缓解房地产企业融资困难,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四是开展房地产市场质量监管行动。强化全产业链监管,保证房地产项目原材料、施工、安装等工序质量,严打不良项目违规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 张宇贤 王远鸿 牛 犁 闫 敏 陈 彬 邹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