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革命创造美好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中国质量革命的实践

质量革命是指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运用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来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使社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升级,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的全面改善、生产效率的普遍提高以及社会效益的整体提升。21世纪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质量革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质量革命的兴起正是围绕解决这一矛盾不断深入推进的。

与20世纪发达国家的质量革命不同,21世纪中国质量革命的主要特色之一是沿着质量创造美好生活这条主线展开的。

美好生活是指人们各种生活需要的适度满足,每一个人都同时存在着多种生活需要,包括生存需要、成长需要、健康娱乐需要、文化精神需要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美好生活服务的提供可以来自三个方面,即由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提供的公共服务;由市场主体(营利性的企业和组织)使用自有(个人或集体)资源提供的物质服务(有偿服务);由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使用社会资源提供的文化服务。表1-1为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本书从供给端角度,按照服务提供者来分类,将21世纪初以来中国质量革命的标志性成果归类为三个板块。

(一)由公共组织机构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提供的公共服务

人民的社会安全需要,主要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空气安全等。社会保障的需要,包括工作保障、教育保障、健康保障等。社会公正的需要,包括希望社会是公平正义的有序社会,希望办事和执法公正,希望分配公正、共同富裕等。人民的这类需求,主要通过公共组织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提供的公共服务获得,如本书所提到的城市公园革命、美丽乡村革命。

(二)由营利性的市场主体使用自有资源提供的物质服务

物质性需要或生理性需要,是人类基本的需要或本能需要,是人类第一层次的需要,如食物、服装、住房和种族繁衍等。物质需要主要是由企事业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来满足,通过市场交换实现。本书界定为由市场主体提供的物质服务,涉及电商质量革命、新能源汽车质量革命、高铁质量革命。

(三)由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使用社会资源提供的文化服务

心理性需要是人类第三个层次的需要,也称为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尊重的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两类。内部尊重即自信和自尊,相信自己的价值,对未来充满信心;人格独立,不依附于他人。外部尊重即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他人的尊重。二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书所提到的文化服务涉及职业教育质量革命、旅游质量革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