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新明:从卢象升战死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3章 大城奇袭(一)

却说明军主力在德平休整完毕再次北上时,清军两路大军已经先后北上了——双方互相照应但又相对独立。

清军右路军在杜度的率领下,带着十几万俘虏和海量物资从临津北上,先到东光,又突然东折,一口气攻下了盐山县,为了发泄在商河、德平所受的屈辱,杜度下令屠城。左路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带着剩下的俘获直接东进,攻陷了庆云县,烧杀抢掠一番后跟随右路军北上。

消息传出,再次震动整个北直隶和山东,马颊河以南州县纷纷再次风声鹤唳起来。

清军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对明朝军民进行震慑,进而减轻路上的有形无形阻力。

孙传庭一边将山东各地的弱兵北调,一边率领精锐主力跟随清军北上。

至于宣大军,周遇吉、和应诏、吴三桂、祖宽、李重镇等人也各自率兵先行北上准备了。

之后,双方竟然真的就像“旅行”与“送客”一般,隔着一到三天的路程,从沧州、青县一路到了大城。

可只有双方的统帅知道,这一路上已经是在各种激烈斗法了。

多尔衮一路走一路“毁”,毁桥梁,毁道路,毁人烟,就跟之前孙传庭在商河、德平所做的事情一样,为此还专门抽调兵员和丁壮成了“毁桥队”“毁路队”。

孙传庭只好见招拆招,也成立相应的修桥补路部队,以加快行军速度,算是好好体验了一把当初东虏所受的苦。

大城县已经属于顺天府的辖区。

如此算起来,东虏已经再次突入北京地界,消息传出明廷内外震动,而冀南、山东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各种关于孙传庭的谣言也是越来越多,只是碍于皇帝先前的狠话,谁也不敢公开言说,但暗地里已经准备了弹劾的奏本。

此时,京城内的一系列消息已经传遍,皇帝查抄权贵家奴、开会商讨对付多尔衮的事情经过王燮所带数十人的宣扬,已经人尽皆知。

先行北上的宣大军已经补充了援军,并在通州附近展开,曹变蛟部也终于换上新铠甲,是崇祯从工部库房、内库里精心挑选出来的,另外还从太监组成的那支“忠勇营”身上扒掉了500副精良铠甲,把王承恩等人心疼的不得了。

李重镇所部到了天津,在刘宇亮的协助下,很快就安插辽丁结束,重新恢复了3000人马的实力,可这笔账怎么算现在还很难说。

首辅刘宇亮见到这支“剿兵”大喜过望,他此次出京原本就是为了能混点军功,没想到却管起了后勤,现在有吴三桂、李重镇、祖宽三个名将到来,自己一番参与,搞不好也能得点军功,而吴三桂和宁远分监王应朝对刘首辅也是颇为恭谨,给了这位首辅大人更多的希冀和自信。

皇帝身边近臣,翰林王燮、堵胤锡与一家商队押送物资也到了前线,通州总兵杨御蕃还专门带兵护卫。

除了粮饷之外,还带了1000多枚石炸砲、1000多枚毒蒺藜陶弹,5000枚震天雷,几十箱羊肝明目丸、几桶毒药到了孙传庭军中——为此几乎将京城各药铺的库存全扫空。

这些特别的装备还只是原本物资的一半,另一半由苏京押送就给了宣大军和其他几支剿兵。

更令人称奇的是,队伍里还有几个从刑部大牢里现提出来的盗墓贼。

“诸位大人请看,这就是内兵仗局最近连夜赶制的毒蒺藜陶弹”这王燮气度沉稳,国字脸上面色白净,一看就是个当巡按御史的料,说话自带一种坚毅,在孙传庭的大帐内向孙传庭、曹化淳、祖大寿、高起潜等人介绍皇帝出奇大会的成果,“这陶弹里面除了原来的配方之外,又掺杂了狼毒、砒霜、巴豆、硫磺等好几种药物,一旦炸开五步之内无论人畜都会受伤,即便身着甲胄可能也会被炸到,或死或残,内兵仗局在测试效果时有一个小太监不小心沾染上,眼睛在毒雾里差点被毒瞎了。

这石炸砲是老式武器了,是以前的存货,不过还能用,封锁道路是最好的。

这些震天雷用来夜袭最好不过,而这几个盗墓贼夜晚眼睛贼亮,可以用来帮大军在晚上辨别方向,至于那些药物,对眼睛很有好处,而那些毒药还是当年内兵仗局从白杆兵那里讨来的药方特意调制的,箭矢涂了这些毒药只要沾染到皮肉,对敌人的杀伤势必增加……”

孙传庭、曹化淳等人带着一群将领越听越心惊,这内兵仗局和工部的军器局、鞍辔局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阴毒了?

怎么连石柱土司兵和酉阳土司兵的那种箭上涂毒的法子都用上了?

这也太没有武人风度了,这东西只要被沾上很有可能就会中毒而死。

真正的大明九边将士其实是不屑于使用这种阴毒武器的——虽然很见效,但如果大家都竞相使用这种缺德武器,明军的伤亡会不会也大幅度上升呢?

大有可能。

这些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可是大战在即,这确实是最好的提升杀伤力的办法。

既然石柱土司兵和酉阳土司兵都大量使用,还用了那么多年,明军以前在西南平叛时也没少吃过类似的亏,现在拿来对付东虏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让大家消化了一会,王燮又拿起一双特制的鞋子介绍起来:“这是钉鞋,专门用来雨天防滑的,这次兵部从皇商吴亮手里先期采购了一万三千多双,其中5000双分给了宣大军那边。一旦下了大雨,穿这种鞋作战应该能增加不少胜算”

这种东西许多人都见过,但皇帝想得这么周全还是第一次。

而且,这次军饷、物资的运输不再专门通过户部或兵部了,而是用了皇商这么股新力量,听说连部费都省了不少。

过去,户部、兵部拨发物资,这些东西送到前线,部费至少得几万两,至于更远的地方,漂没的更多,像毛文龙以前在皮岛,屡次向朝廷抱怨,“每年津运十万,所至止满六七万,余俱报以漂没”

这次用了商人,一下子省了不少,曹化淳估计至少能省个三分之二的杂费。即便如此,那皇商依然大有赚头。

这皇商姓杨,来自扬州,曹化淳还见过一面,以前田弘遇还介绍两人认识,十分精明的一个人,没想到这么快就成了“皇商”,还开始接这么大的单子了。

朝廷竟然变得有点聪明了,不太好糊弄了,实在是有点不适应,这让户部、兵部那帮胥吏们还怎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