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我和新华书店
记忆深处,我和新华书店有着特殊的情缘,觉得相识多年,对我有着永恒的魅力,每看到组合一起的这四个字,总觉得非常亲切、温和。
小时候,农村物资匮乏、文化贫瘠,在学校读书之余,就要帮父母干农活,不仅劳累,而且非常寂寞和无聊。清晰记得,那时候,我们小镇上有一家新华书店,门面不大,坐落在老街主路的西侧,那是一处青砖小瓦的房屋,古朴而典雅。门头上,“新华书店”四个红漆大字格外醒目。每逢赶集,路过那儿,小孩子们都会到店内停留一会儿,看看有没有新到的画书(即小人书)。逢到中心校组织抽考,我每次都被选中,父母一般都会给几张毛票,让我到街上自己买吃的。钱不多,往往都有点结余,我一般会赶到新华书店,买上一本称心的画书。积攒多了,我会拿它们和别人换着看。除了买画书之外,我从新华书店还买过文具,以及作文辅导、习题集之类的书籍。记得有次我竟然买了一本关于标点符号用法的书,拿回家之后怎么也看不懂,因为书中举的例子远远超出我的认知范围。后来,读到高中才明白,其中涉及到的语句竟然出自高中课本中的文章,看来当时我买书,有点过于随意。多亏父母对我宽容,凡是我花钱买书,他们从没责备我半句。
我读初中的时候,光顾新华书店大为减少,主要是学习时间增多,视野开阔,电视机进军乡下,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那些画书自然没有荧屏精彩,遭遇冷落。我偶尔前往新华书店,也是主要奔着教辅资料,而对于那些经典名著,只是偶尔翻翻,很少买回家。当时我家生活上拮据,弟弟、妹妹也开始上学,父母的家庭负担明显增加很多,不可能继续允许我买“没用的书”。另外,当时人们读书二字的理解也很狭隘,就是汲取课本知识,能够每次成绩上名列前茅即可。
然后,到了高中阶段,距离我所在的学校不远处就有一家新华书店,里面的书籍众多。当时我大开眼界,也成了那里的常客。每逢周末,如果学校不补课,我也不回家,一般会逡巡书店门口,进去之后,逗留一两个小时。时间太长也不合适,毕竟只是站在书架前翻书,不购买,书店店员有意见,就会过来提醒。一本名著甚至半个学期也没读完,故事情节残存脑际也是支离破碎。后来,新华书店成立“读者俱乐部”,推出读者借书服务,十元钱押金就可借书一本,租期一周。我也办了借书卡,饶有兴致借了一些书,不过这和自己高中的学科学习发生冲突。成绩下降之后,自然读“闲书”成了一大罪状,在老师严厉警告之后,只好悬崖勒马,和新华书店处于疏离状态。其实,读闲书未必完全是我理科学习退步的主要原因,我觉得我对物理的厌恶还有其他原因。不过,大量的阅读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我的语文成绩比较优异,每次考试一直处于前列。
到了大学之后,因为学校有图书馆,藏书甚多,每次可借三本,我读书的热情再次点燃。那时候的读书速度也很快,记得一本书用不了几天就要另换一本。读写一体,书读多了,文字便像溪水一样从心底汩汩流出,我觉得和当时散漫阅读也有联系。我至今相信,我的阅读兴趣和对文学的喜爱都来自对新华书店的渴慕,来自对书本的渴望。当时,所在城市的新华书店距离我就读的大学有点远,每次往返要乘公交车要坐好多站,自然不便造访那里。
后来,参加工作以后,因为忙于各种事务,读书的习惯未能保持下去,有点遗憾。即便偶尔读书,也是翻不了几页就有点昏昏欲睡,周围皆和读书缘浅之人,我整天捧着杂书,会成为异类。另外,当时电视机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荧屏故事,远胜对书籍的阅读体验,后来我也认识到电视代替不了书籍,它直接造成一个人精神空虚,思想肤浅。现在,网络无孔不入,新媒体层出不穷,各种资讯博人眼球,缺少定力者容易造成注意力涣散,想要敛神静气读本书真的有点难。
时过经年,我很少关注新华书店的变迁,但我隐隐觉得,商业大潮冲击下,文化产业尚不景气,书店境况也不会太好。
老“新华书店”位于我县中原大街,距离县高中不远,也是我读高中时购买学习资料,经常光顾的地方。后来,听说它搬迁到东关某处,旧址改为销售杂物的商店,如果购书只能另寻他处。前几年,我骑自行车重访故地,发现中原大街年久失修,破得不成样子,凹凸不平,和新城区相比,显得有些落魄。街道两侧,店铺云集,新华书店隐藏其中,很不显眼,招牌上那四个红色大字已经斑驳,色泽也暗淡很多。
如今小县城也被喧嚣的商业气息包围,新华书店显得门前冷落、顾客寥寥。步入书店,穿过甬道一样的书架,到达二楼,这才看到那里才显峥嵘。唯一的工作人员呆坐在电脑前,不知在追剧还是在浏览什么,对于顾客的到来视而不见。放眼看书架上陈列的书籍,熟悉的书店气息扑面而来。不过,我感到书籍数量明显不多,缓步书架之间,也能看到不少精品力作或者文学名著很醒目。翻看价格,觉得咬手,不太厚的一本书,定价差不多几十元,我囊中羞涩,也只能翻阅之后,匆匆放回原处。
当时,儿子我和相伴同行,他对二楼的书籍不感兴趣,闹着要离开。我也不能逗留,到了一楼“儿童读物”专柜,他挑了一本童话书,定价三十多元,且一点不打折。交钱时,工作人员不愠不火,始终保持着中国式的严肃和淡漠。在回家路上,我有点惆怅,一度作为文化阵地的新华书店如今面目全非。商业大潮不断冲刷,它节节后退,已经被逼仄到冷冷清清的地步。一个小县城,竟然缺失功能完备的文化集散地,人们忙碌于物质追求,而对于精神上的滋养则不甚在意,失去了照耀心灵的指路明灯。尤其在市场经济之下,书店的经营不景气也不是个别现象。人们不重视阅读,或者从不和书接触,任由自己陷入空虚、麻木和浮躁之中。据统计,国人的年阅读量很低,人均图书拥有量也是低得惊人。对于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国家而言,要保持强大的后劲,永葆旺盛的创造力,这是很缺少底气的。
目前,我家小区门口一侧就有一家新华书店,可这些年其实我光顾的次数寥寥无几。站在装饰豪华的书架前,看着那些仍未拆封的新书,觉得和我想象的书店差距太大。我觉得如今的书店失去平民色彩,只适合仰望,不能与之并肩。和众多读者一样,遇到心仪的书籍,如果只是追求趣味性,不做学术研究,我一般会网上搜索书籍的电子版,借助软件完成阅读。或者从一些网店购买同名书籍,享受到的服务胜过新华书店,折扣很多,从阅读成本上衡量很划算。
面对新华书店的没落,我人微言轻,不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发点感慨还是有必要的。我觉得若扭转新华书店行业颓势,一方面书店自身要下功夫,比如开展多种经营提升高层次服务吸引顾客,应对线上挑战,转型发展;另一方面要面向整个社会倡导浓郁的读书之风,重塑消费者阅读习惯。让读书上进成为时尚,成为主流,使人们能认识到书籍对人精神滋养的永恒价值,更希望读者前往书店读书、购书的现象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