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当面吃糖,转身骂娘
这要是让乡里知道,指不定就得坐牢。
国家三令五申,有饭大家一起吃,有衣大家一起穿,谁也别想搞特殊。
家里养鸡多过三只,就是资本家,那是要坐牢的。
“你这资本主义尾巴咋就割不掉呢?不要再说,这话就当大伯没听到过。”
张永贵说完就要走。
一脸气愤愤的,当着我面搞这套,也就你李学政。
大锅饭时期,李学政忽然也觉得自己有点过分,难怪他这么生气。
想了一下,觉得自己说话是没有理智,不懂分寸和策略。
“贵伯,你先坐下,看把你整的,你紧张个啥子哟!”
拉着张永贵再次坐下,张永贵气道:“你再说这个,我就没你这个侄儿。”
“行,不说这个!我只说如何让大家有饭吃!”
“这才是嘛,本来村里就你这一个读书的,懂道理,大家也盼望你能出点主意。”
“你看啊……”李学政开始掰着手指分析穷的原因。
李学政一条条地数,主要就是上工全是磨洋工的,谁也不愿意出力,因为出力和不出力都是一天的工分。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能好吗?出力和不出力的都一样待遇,这能好吗?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省里市里乡里干部都在想办法,可至今谁也没办法。
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听李学政说有办法,张永贵忽然来了兴致。
还有点小兴奋!
要是这秀才真能解决了,说不定给你评个全国模范劳动者也不为过,到时村里跟着沾光。
李学政想改革,但得换种说法,不能顶着来。
事还是那么回事,换个方法说,效果是不同的。
至于怎么说,先得依靠现有的政策,然后给个另类的解释。
解释权可以在村里嘛。
把这个村长糊弄好了,就一切好办了。
真酿出什么事,依现在的社会风气,上面只能干瞪眼,因为这是集体行为,就是闹到哪里,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这种事可多了去了。
上次陈村和王村因为水闹械斗,闹到了省里,最后干部们自己遭殃,还匆忙下来调解,百姓们啥事没有。
心里琢磨到差不多,李学政咳了一下,呃了一声……凭这三寸不烂之舌,准备先把张永贵给忽悠瘸了。
“你看啊……如果我们村是全国最富裕的村,那会怎么样?”
这种伟大目标,张永贵打从娘胎出来就没怎么想过。
可他知道,大庆那边有个姓王的,会炼油,结果呢,被高层竖为榜样全国学习。
还被称为铁人,为民族争气了。
还有个种地的,地种得好,直接做了副总理。
“我们要种地,就要把地种得最好!是不是这理儿?”
“那是那是!”张永贵不住地点头,一边从坑边柜上掏出老烟杆点上,猛叭叽一口。
“如果说我们要烧炭,就要烧出个全国榜样来,不如就让每家每户自己去烧,谁烧得多谁的工分多,这是分开烧。”
张永贵咂巴下老唇:“胡说八道,这还不是那一套吗?你的思想有问题啊年轻人。”
“永贵叔,话不能这样说,你也想大家能吃上饭,过好年是吧!烧出来的炭还是集体的,我们只是分开烧而已,集体烧没人管啊,你说是不是?”
“你永贵叔年纪这么大了,再集体主义烧炭也管不过来。而我们毕竟也是集体在烧,不过是分散而已。”
“最终烧出来的炭,卖的钱,还是集体的,这一条,谁都没话说。”
这是在整体上还是集体,只是下面分开而已。
按现代话说,就是挂靠大公司一块牌子,混一个有资格,然后做自己的事。
这种做法,其实就是钻空子,可张永贵想不到有钻空子这回事。
毕竟,他老农民一个,大字不识一萝框。一生知道的道理全在地里,他有犹疑是防得紧而已。
李学政详细解释,这并不违反集体,只是做工的条件上改动了一下。
“让每家每户自己去搞,也省了你去摧促,你年纪这么大了,哪里还吃得消。”
“他们要搞,就自己搞去,搞出来是集体的,搞不出来是他自己没本事,不给工分,你看是不是这理儿?”
搞出来就是集体的,这一句话让张永贵瞬间动心。
听起来就是左右不吃亏,还省心。
“这行吗?”
李学政拍拍胸脯:“我包行,如果不行我提头来见!”
“我要你的头干啥子,血糊糊的!”
李学政道:“如果成功了,说不定上面常识,封个官当当也不一定。”
张永贵笑了,连皱纹都舒展了不少,自从当上村长,确实也想过再升一步,哪怕就一步都好。
可惜,这事越来越没了多大的希望。
如今又让李学政重新给燃烧起来。
“这行吗?”
“我看行?”
“那好,你来做队长!”
“张永贵!张永贵!”
外面一个妇人尖叫着闯进来,张永贵只有放下李学政,提着烟杆下了坑。
“大呼小叫的!成何体统,有什么事?”
“你做了村长,咋就一碗水揣不平?”
妇人杨了扬了手中一块熊肉:“这肉能吃吗?凭什么我家就分块槽头肉,平时上工,我家出力最多吧!还有没有天理!”
“那你这块要分给谁?”
妇人愣了一下,急道:“反正我不要!”
“不要放下!这一天天的就你家事多,还不服分配,想造反啊!”
妇女委屈得想哭了,一句造反,把她给镇住。
转头看到李学政在,妇人提着肉对李学政道:“学政!你评评理,上山抬时我家男人也去了,是多分了一斤,可这……这不是欺负人嘛!”
李学政想了一下,对张永贵道:“我堂屋奶奶的送过去了吗?”
“本来是让栓柱去送,这回也没看到人,刚好你来了,你就送过去吧。”
李学政道:“把我堂屋奶奶那块给翠花婶换了吧!”
张永贵愣了一下,对那妇人道:“幸好学政是读过书的,愿意帮你,可要记得人家的好。”